教案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灵活应对突发情况,保持课堂的活跃性,在编写教案时,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内容,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节奏,下面是28好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诗歌画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诗歌画教案篇1
作品分析:本篇诗歌通过描写人与自然界动物在雨天各自找伞的情节,让读者深深体会到自然界的美,同时告诉大家在自然界只要开动脑筋,都能找到伞。本篇诗歌情节生动有趣,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简单、明了的句式结构适合幼儿创编。
一、活动目标:
1、结合生动有趣的画面感知、理解诗歌内容。
2、尝试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利用诗歌句式创编诗歌
3、充分欣赏诗歌的美,在脑中再现大自然的美景。
二、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背景、雨景、各自有伞、诗歌图卡);配乐朗诵磁带;场景布置。
三、活动过程:
(一)、利用丰富的画面吸引幼儿
1、播放多媒体课件,幼儿仔细观察。
2、提问:请你说说,刚才都看到了什么。(幼儿运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的描述)
3、教师:小朋友说的都很好,老师把它编成一首好听的诗歌《雨伞》。
(二)、运用多种形式帮助幼儿理解并学习诗歌
1、在背景的提示下配乐朗诵诗歌。(注重幼儿的听)
2、你刚才都听到了什么?(幼儿自由描述)
3、小朋友说的.都很好,今天老师开动脑筋,把你们听到的诗歌制成了一幅图谱,请大家来欣赏一下,诗歌里都说有哪几种伞?(指图回答)
4、分句欣赏:
第一句:解释·撑·(幼儿用动作表示)
第二句:为什么说是羽毛伞?
小鸡为什么要躲到鸡妈妈的翅膀下?
第三句:为什么说是绿叶伞?
第四句:为什么蚂蚁喜欢去找喇叭花?
第五句:为什么说蘑菇撑着厚厚的伞。
5、幼儿看图学念诗歌。
6、幼儿表演、朗诵诗歌。
7、请幼儿描述诗歌在脑中产生的画面。
小结:这首诗歌告诉我们,在大自然的雨天里,我们只要开动脑筋,都能找到各自的伞。
(三)、学习创编诗歌
1、小朋友想一想,下雨了,在大自然里还有哪些小动物需要伞,需要的是什么伞。
2、分析句式结构:下雨啦,什么是谁的什么伞?
3、幼儿交流创编。
4、集体汇报,教师小结。
5、分组创编,表演诗歌。
下雨啦,
我撑起一把黑布伞。
下雨啦,
鸡妈妈的翅膀是小鸡的羽毛伞。
下雨啦,
大树是小羊的绿叶伞。
下雨啦,喇叭花是蚂蚁的小花伞。
雨停啦,
蘑菇呀蘑菇,
你还在为谁撑着厚厚的伞。
诗歌画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
2、背诵四首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 体会四首诗的意思。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分别有哪几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
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师: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研读《次北固山下》
1、解题: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2、朗读
3、研习诗歌内容:
⑴ 疏解诗句:
客路,指旅途。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⑵ 整体把握:
① 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②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
③ 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明确:
① 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②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③ 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
⑶ 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4、学生练习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 研读《钱塘湖春行》
1、解题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朗读
3、探究诗的意境。
⑴ 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⑵ 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⑶ “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
⑷ “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争暖树”?燕子啄泥衔草、营建新巢,从中能见出什么?
⑸ 第五、六句写了什么?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浅草有什么用意?
⑹ 最后两句是怎样结住全诗的?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
明确:
⑴ 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⑵ 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⑶ “水面初平云脚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写春水新涨,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的景象。“云脚低”指白云重叠,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脚,有下垂义。
⑷ 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这里的“早”和“新”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莺和燕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⑸ 第五、六句写了花草。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久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生景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
⑹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小结: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至。开头写“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4、学生练习背诵。
二、指导自读《天净沙秋思》
1、解题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天净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天净沙,是曲牌名。
2、朗读
补充解释:
⑴ 古道,指古代通行的道路。
⑵ 断肠人,指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
3、学生默读,根据课文展开想像,写一般描述性文字,内容不要增删,顺序可调整,字数在150字左右。
例文: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4、探究: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5、背诵这首小令。熟背读歌五首,依学习小组进行竞赛。
诗歌画教案篇3
一、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进一步了解春天的特征。
2.运用语言表达对春天的感受,扩展想象。
3.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二、活动准备
1、配乐朗诵的磁带,录音机。
2、大图书三本。
3、知识准备,幼儿多次观察过春天的景色,初步了解春天的特征。
三、活动过程:
1、我眼中的春天。
老师: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幼:春天。
老师:那你知道春天有什么吗?
幼:桃花,梨花,迎春花,柳树……
师小结.
老师:小朋友说的真好,春天有红红的桃花,白白的梨花,黄黄的迎春花,绿绿的柳叶,在池塘里看到了青蛙妈妈和小蝌蚪,小鱼也游来了,春天真美丽啊!老师把小朋友找到的春天编成了一首好听的诗歌,请小朋友听一听,诗歌里把春天说成什么?
2、完整欣赏诗歌《春天》,初步感受春天。
⑴教师有表情地朗诵,幼儿第一次完整欣赏。
老师:诗歌把春天说成什么?
幼:一本书。
幼:“是一本会唱歌的书”(孩子们总是把就近听到的先说出来,这是短时记忆的表现。)
老师:“还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哪个小朋友听清楚了?”
幼儿没有反应
老师:让我们用心仔细地听听。(教师再诵读)
幼儿这次先后回答出了:春天是彩色的、会笑的、会唱的书,但是顺序还是错乱的,于是,我就按照诗歌的顺序,完整复述了一遍。
⑵第二遍完整欣赏。
重点突出彩色的书,会笑的书,会唱的书。逐一出示三本书。
3、分段欣赏。
⑴欣赏第一段,理解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
老师: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你在春天看到了那些彩色的东西?
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依次出现画面。
老师:春天还有那些东西是绿色的?
幼:小草,叶子等等。
幼儿边看图书,边欣赏第一段。
⑵欣赏第二段,理解春天是一本会笑的书。
老师: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她还是一本怎样的.书。
幼:会笑的书。
老师:是的,春天还是一本会笑的书,春天里谁笑了
幼:小朋友,小草,小池塘……
老师:小朋友为什么笑了?
幼:……
老师:小池塘为什么笑了。
幼:小池塘游来了蝌蚪,小鱼,所以笑了。
老师:小池塘笑了,酒窝圆又大。小朋友笑了,咧开小嘴巴。
老师:你们知道小池塘的酒窝是什么吗?
幼:我知道,是一圈一圈的东西。
老师:对了,滴答滴答下春雨,小青蛙跳进水里,下鱼在水里游,激起一个一个水波纹,进象小池塘的小酒窝。
教师朗诵。
⑶欣赏第三段,理解春天是一本会唱的书。
老师: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春天是一本会笑的书,春天还是一本怎样的书?
幼:春天是一本会唱的书。
老师:春天里谁在唱歌?他们是怎么唱的?
幼:青蛙,燕子……
教师朗诵,幼儿欣赏。
4、完整欣赏,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完整欣赏诗歌一边。请幼儿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并朗诵.配乐诗朗诵,鼓励幼儿和老师一起朗诵,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体验春天的美。
诗歌画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学习有表情地朗诵诗歌。
2.尝试仿编诗歌,体验创作的乐趣。
3.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一、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期幼儿已有初步了解梦和我们的关系。
2.物质准备:与诗歌有关的课件、音乐、 图谱、 仿编的图片
二、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兴趣。
1.幼儿听音乐跟随老师做相应的动作。
2.谈话:我刚才做了个梦,我梦见了……,那你们做个过梦吗?梦见了什么?( 幼儿讨论 )
(二)欣赏动画,理解诗歌内容。
导入语:你们刚才都说了自己的梦,你梦见了……,他梦见了……,那小露珠会不会做梦呢?它的梦会是怎样的呢?
1.播放课件,幼儿欣赏。
提问:①你刚才看到了什么?它们在做什么?
②它们在哪里睡觉?
③它们的梦又是怎样的呢?
小结:对,动画片里说了露珠、 星星 、小鸟和宝宝,它们的梦真美呀!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露珠的梦。
2.启发式提问
梦境一:露珠
提问:①露珠在哪里睡觉?它的梦是怎样的?
②为什么露珠的梦是圆圆的?
③露珠除了在荷叶上睡觉还可以在那里睡觉呢?
④露珠的梦除了是圆圆的,还可以是什么样子的?
梦境二:星星
提问:①谁在天空中睡觉?它的梦是怎样的?
②为什么星星的梦是亮亮的?
③星星除了在天空中睡觉还可以在那里睡觉呢?
④星星的梦除了是亮亮的,还可以是什么样子的?
梦境三:小鸟
提问:①小鸟在那里睡觉?它的梦是怎样的?
②为什么小鸟的梦是甜甜的?
③小鸟除了在树上睡觉还可以在那里睡觉呢?
④小鸟的梦除了是甜甜的,还可以是什么样子的?
梦境四:宝宝
提问:①宝宝在那里睡觉?它的梦是怎样的'?
②为什么宝宝的梦是香香的?
③宝宝除了在小床上睡觉还可以在那里睡觉呢?
④宝宝的梦除了是甜甜的,还可以是什么样子的?
师小结:
(三)观看图谱,朗诵诗歌。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来吧我们刚才看到的说一说。
1.出示图谱,师幼共同朗诵。
2.个别朗诵
3.分析诗歌结构:引导幼儿找出诗歌的相似之处。
(四)拓展想象,仿编诗歌。
导入语:师:除了露珠、星星、小鸟和宝宝以外,还有谁会做梦。它们的梦又是怎样的?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用××在×××睡觉,××的梦是××的句式进行仿编。
2.幼儿自己发挥想象仿编。
(五)活动延伸
师:刚才小朋友都说得真好,现在,请我们把刚才所说的画下来。讲给别的小朋友听。
幼儿绘画,教师巡回与幼儿交流。
附: 《夏夜的梦》
露珠在荷叶上睡觉,露珠的梦是圆圆的。
小鸟在树上睡觉, 小鸟的梦是香香的。
星星在天空中睡觉,星星的梦是亮亮的。
宝宝在小床上睡觉,宝宝的梦是甜甜的。
诗歌画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感知、理解儿歌的内容。
2、体会小熊过桥时的心情,并尝试用语言、表情或动作表现出来。
3、有自信、勇敢、不怕困难的精神。
4、激发幼儿主动复述故事的欲望,培养幼儿高自控性和高兴奋性。
5、通过讨论、猜测等多种方式,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活动准备:
1、有走独木桥的经验。
2、课件
3、小熊和熊妈妈图片、小木桥等。
活动过程:
一、观看课件,与幼儿谈话,理解、感知儿歌的内容。
二、学习朗诵儿歌的内容,进一步体验儿歌的情感。
1、教师有表情的完整朗诵儿歌,幼儿欣赏。2、根据图片
学习儿歌。a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出示相应的图片。b学习儿歌中的对话:妈妈,妈妈快来呀!快把小熊抱过桥;好
孩子,别害怕,眼睛向着前面瞧,一步步向前走,一定能够走过桥。
三、朗诵儿歌,创编动作。
1、集体朗诵儿歌。
2、加上动作和表情。
四、分角色表演。
五、鼓励孩子们做勇敢的好孩子。教师:你们喜欢小熊吗?为什么?
六、唱一唱歌曲《小熊过桥》因为有很多人都喜欢这首好听的儿歌,有人把它编出了好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
着音乐唱一唱,表演表演吧。
评析:
1、本次活动屏弃了以往传统的“老师教,幼儿学”的方法,采用了引导幼儿主动的探索学习的方法。真正的尊重了幼儿的主导地位。活动时把幼儿理解儿歌的内容放在了前面,通过幼儿自己的观察、表达来得出儿歌中诗句,既充分理解了儿歌的内容,又帮助孩子们对儿歌有了一定的记忆,为后面的学习和表演做了很好的铺垫。
2、老师能突出课程理念,打破诗歌教学的模式,注重孩子的主动探索活动.教师一开始采用与孩子一起欣赏优美的动画课件,与孩子一起分析故事的内容,孩子们带着故事的情节去学习儿诗歌,然后再结合教师提供的图来进一步的理解诗歌内容;最后让孩子分角色来表演诗歌,不仅增强了孩子的活动兴趣,又起到了巩固练习的作用.老师做了充分的准备,除了运用课件以外,还制作了实物的小木桥,形象生动。幼儿在整个活动中都处于一种积极的参与状态,随着老师投入的神态,每位幼儿都能深深的被吸引。建议:如果在孩子表演时能提供头饰,孩子们的角色意识会更明确,表演得会更投入在环节的组合上,最好先让幼儿观看实物操作,再利用课件完整欣赏。
诗歌画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