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食和月食的教案5篇

时间:
couple
分享
下载本文

便于教师提前预判问题并准备对策,是撰写教案的实际好处,​,一份成功的教案能够让教师在课堂上更加自信,从容应对各种情况,28好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日食和月食的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日食和月食的教案5篇

日食和月食的教案篇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发生月食的科学道理,了解月亮从初亏到食甚然后复原的过程,激发他们观察自然,学习科学的兴趣。

2、通过对重点勉励的理解,读懂第一节的意思。

3、学会本课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没”,会用“担心”“仍旧”造句,积累10个词语。

4、会朗读课文,背诵第3、5节。

教学重点:

通过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读懂每一节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月食发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看月食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同学们,你们看到过月食吗?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月食。板:13 看月食

3、小朋友想不想亲眼看一看月食的全过程?在看之前,老师要提三个要求,谁来读一读(媒体1)

(1).月食之前,月亮什么样儿?)

(2).月食开始了,月亮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3).月亮复原时,形状又有什么变化?

4.请小朋友带着这三个问题来观察,看谁观察得最仔细,最认真?(放动画1)

5.刚才,小朋友观看了月食发生的全过程,课文中3、5节介绍了月食的过程。就请同学读好这两节

二、理解月食发生的过程:

6.请一个小朋友读第2小节,大家思考,月食之前,月亮什么样?请用"—" 画出描写月亮的句子。(多媒体2)

7.这句话把月亮比作什么(大玉盘)这样比有什么好外,比出了月亮的什么?

(圆,大,美)

师:你看,通过打比方就把月亮的形状颜色写得更加形象,生动。

8.同学们,月食之前,圆圆的月亮像个大玉盘挂在天空,银光落在河面上,闪闪发亮,此时的景色怎么样…很美),

9.能不能将这种美的景色读出来:(读读、背背)

10.过渡:这是月食之前看到的景色多美啊!可是,月食就要开始、月亮的形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请大家读第3节,完成练习(多媒体3)

11.作者通过打比方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变化过程,像……像……像……像……

12.月亮是不是变得像这些形状呢?我们再来仔细看一看。(放动画2)请小朋友边看边跟着老师一起说,月食开始了,只见月亮已经……慢慢的,月亮成了……

接着……一会儿细钩也不见了,整个月亮……

13.在刚才的变化过程中月亮是不是一下子就变成一面红铜色的锣?从课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请打上圆点(慢慢的、接着、一会儿)

14.谁能把这些词用上,说一说月亮的变化过程。

15.请小朋友再一起读一读第3小节月亮的`变化过程?感受一下月食开始的情景。

16.刚才,姐妹俩看到的是月食开始的过程,再过一会儿,他们又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呢?请小朋友小声读第5小节。

17.谁告诉我,过了一会儿,他们又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18.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第3小节和第5小节都是写月亮的形状变化,有什么不同?

(变化过程完全相反)(说具体一些,怎样完全相反?)

19.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放动画)你看,过了一会儿,月亮又露出了……接着……最后,月亮又是……

20.谁会像老师一样用箭头表示月亮复原的过程。

21.我们一起读一读第5小节。

三、理解月食形成的原因:

22.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的2、3、5小节,和作者一起观看了月食这一有趣的现象。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课文有2种不同的说法。

23.第一种说法:请男生读第1节,大家思考:过去,人们把月食叫做什么?人们是怎么做的?

24.这是过去人们的看法,现在的人们又怎样看呢?请女同学读第4节爸爸说的话。

想一想:爸爸一共说了几旬话?哪几句在讲月食发生的原因,把描写原因的句子用"-----"画出来。(多媒体4)

25.那么,奶奶和爸爸,小朋友认为谁说得对呢?

爸爸说得正确。那为什么爸爸说的是正确的呢?请小朋友看录像。

26.(放动画2)现在要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当地球转到太阳和月亮中间时会产生什么现象?

27、通过刚才的演示,同学们更清楚的了解月食形成的原因。请同学们 再一次读好月食发生的全过程,再来读读3、5这两小节。

28.那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月食是怎样产生的?

五、总结发散:

29.好,这节课,小朋友和老师一起了解了月食这样一个有趣的自然现象,可是,小朋友知道吗?

我们生活的地球只是太空中一颗小小的行星,在无边无际的太空中,每一颗星星对我们人类来说都是一个奥秘,谁能说一说,你还知道大空中有哪些奇特的现象?(学生交流)

30.对,太空中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你们说,这些奥秘将来靠谁去探索呢?

师:很有志气,老师就等待着你们的好消息。

日食和月食的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七单元第十九课《看月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初步认识形成月食的原因。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

教学难点:

了解月食形成的过程。

教学准备:

一份多媒体课件、月亮的形状变化图

教学过程

一、播放动画,引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张扬个性

三、细读课文、探究发现

1、小组内在组长的带领下角色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2、请同学们选择角色,相互配合。

3、老师请一个小组上台朗读表演。

4、听说天狗要来吃月亮,人们是怎么做的呢?还会说什么呢

(二)配音乐园(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是啊,古人们敲锣打鼓,想多看看月亮,你们想看吗?

2、在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找出一句解说词,来描绘描绘它,给它配上你美的声音。

3、师:作者把圆圆的月亮比作?(张贴大玉盘)

(三)学习课文四、五、六、七自然段

1、妹妹高兴中带着疑问。哪,这时的.你,最想知道什么呢?

2、生自由说。

3、孩子们想知道的还真多,是呀!什么是月食?月食时月亮会怎样变化呢?

4、孩子们,遇到问题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是一件最快乐的事!怎么找呢?“快乐园地”的智慧姐姐提醒你!

(1)我要读!

(2)我要找!

(3)我要画!

(4)我要问!

(5)我考考你!

(6)我要看看!

4、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快快乐乐地向问题挑战吧!相信自己,你能行!课文4、5、6、7自然段等着你们呢!

汇报

四、总结全文。

五、拓展延伸、激发探究

(播放课件6。拓展日食课件)如果月亮转到了太阳和地球中间,挡住了太阳光,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这种自然现象又叫什么呢?孩子们,下来问问爸爸妈妈。老师同学,或上网查查资料吧!

板书设计:

看月食

月亮变化图:

大玉盘―咬出一块—像小船―像镰刀―像眉毛―像细钩—一面锣)

是地球挡住了太阳光

日食和月食的教案篇3

教学重点

日食时三天体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日食的成因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收集日食、月食图片

教学器材:大球、小球、日食挂图或幻灯片

教学课件:无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

前面的课我们研究了月相,由于日、月、地三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不同,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的月球的明亮部分发生变化,就产生了月相。今天,我们来研究另一种情况,如果日、月、地三天体在空间中运动到了一条线上,彼此发生遮掩,就出现了日食和月食。我们先日食的有关知识。

(学生活动)请每组同学准备一个大球和一个小球,按照教材的“观察两球的遮掩现象”图的要求,观察看到的现象,将空白图补全。

(讲解)日食是月亮转到了地球和太阳的中间,将太阳全部或部分遮挡住,使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的.现象。教师讲解日食形成时三天体的位置关系,日食的原理。

(讲解)日食可以分成三种:全食、偏食和环食。请同学们观察教材的“日食的类型”图,找出本页两张图的对应关系。找几位同学描述日食的三种类型发生时,星体的位置关系有什么不同?教师:当大小两星体体积不变时,环食比全食时,两星体的距离要远一些;偏食是小星体在大星体的中部上方或下方穿过时发生的。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调整好大球和小球的位置,按照教材的“模拟日食的实验”图中的演示,绘制出日全食的全过程。

(学生活动)同学们阅读教材的的“讨论”和“思考”,进行讨论。

(教师)

(教师提问)日食常见吗?

(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平面有一个夹角,因此更多的时候,月亮从地球绕太阳运动轨道的上方或下方通过,不会遮掩太阳;此外,由于月亮比太阳和地球小很多,因此它的影子投射到地球上,笼罩的地区很有限,这也使得地球上各地的人们很难观察到日食。

(新课结束)当堂练习教材的练习1、2、3。教师重点讲解练习3。

教案点评:

日食和月食是三天体空间位置变化形成的,为了让学生完全了解这样的位置关系,本段落设计了多个活动;因此,将这些活动组织好是本课成功的关键。从前面的月相知识引出三天体彼此掩映的知识,然后通过实验和绘图,是学生对日食、月食有直观的体会。最后,教师通过几何图形,将学生的直观体会升华到理论高度。

日食和月食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与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4、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教学准备】

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教学过程】一、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设疑激趣: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月相变化,知道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有时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过吗?这叫什么现象?

(板书“月食”)

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出示日食发生过程的图片)这叫什么现象?

(板书“日食”)

你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

(完成课题板书)

2、讲述:我们先来研究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3、(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录像)讨论并交流: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从这些特点中你有何推想?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整理并适时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性资料。

5、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1)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2)挡光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3)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4)挡光的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4)地球、挡光物体和太阳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

6、提出问题:根据日食的特点,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

(分析过程预设:(1)太阳被遮挡的部分边缘是弧形的,说明挡光的天体是圆的。(2)在日食过程中,有时太阳的整个球面都被挡住了,成为黑色,这说明挡光的天体,从地球上看与太阳一般大小(3)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西边开始,向东边移动,说明这个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综合以上分析,可能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辉。)

二、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 1、刚才有同学认为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怎样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证实我们的推测?

2、分小组设计模拟实验的计划,设计时注意:

(1)用什么实验材料来做这样一个模拟实验?

(2)如何做实验 ?

(3)在实验中估计会出现哪些现象?

(4)观察到的哪些现象能说明日食发生了?

3、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一生用手电筒代表太阳,一生手持乒乓球代表地球,一生手持玻璃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用玻璃球绕乒乓球转动一周表示月球绕地球一周,看看在什么情况下看不见太阳。

(模拟实验要注意:所用的挡光物体要比被挡光物体小;挡光物体是运动的;挡光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这一过程中,并不一定就会发生日食。只有玻璃球转到电筒光和乒乓球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并且三者之间的距离合适时,保证玻璃球的影子落在乒乓球上时,才会发生“日食”现象。)

4、交流:

(1)模拟实验是如何做的?

(2)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

(3)这时太阳、月球、地球各处于何种位置?

(4)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

三、日食的成因。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日食的形成原因。

(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2、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阅读课本54页日食的成因。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图,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

4、交流:你们从图中还有什么发现?

(1、发生日食时,不是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同时看到,只有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2、根据自己对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断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初一(朔)。)

5、过渡:那么月食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我国有天狗吃月亮的传说。在印度,某些部落认为月食是一条龙吞食了月球,幸运的是有一个英雄砍掉了龙的头,所以月亮很快就重现了。)

四、月食的成因。

1、谈话:请同学们推测一下月食发生的原因。月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又是如何的呢?

2、学生思考推测。

(预设: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月食现象。)

3、用模拟实验加以证实。

4、你能将月食发生的示意图画出来吗?(学生尝试画出月食成因示意图。)

5、根据示意图说说月食的成因。

6、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

(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十五(望))

六、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比如对模拟实验有何认识?

2、思考:为什么有日环食现象而没有月环食现象?

(月食发生时,月球运行进地球的阴影中。由于地球在月球轨道处的投影总比月球大,所以月环食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

板书设计:

4、日食和月食

日食(农历的初一前后)——月球居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月食(农历的十五前后)——地球居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教学后记:

日食和月食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没”“转”“背”,积累“半信半疑”、“果然”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描写月食发生、结束时景象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并能根据“月食成因示意图”口头介绍月食现象。

4、能了解产生月食现象的科学知识,有观察、了解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新词,了解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

教学难点

了解月食发生时的景象以及月食的成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三球仪。

2、预习作业

(1)读通课文,圈出新词。

(2)形近字比较。

钩( ) 镰( ) 蓝( )

钓( ) 廉( ) 篮( )

(3)课后练习1,注意多音字的读法。

(4)课后练习2。

(5)自由查找一些关于月食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整体感知

师:有一种有趣的自然现象,有时候又大又圆的月亮忽然慢慢地看不到了,一会儿又慢慢地复原,这种自然现象叫“月食”。你们想知道月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学习《看月食》这课。(板书:看月食)

l 检查预习效果。指名分节读课文,纠正字音。注意“眨”、“转”字是翘舌音,读准多音字“没”“转”“背”。

2 关于月食现象有两种不同解释,奶奶说月食是什么?爸爸说月食是什么?用“——”圈划出来。

3 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奶奶 爸爸

天狗吃月亮 地球挡住了太阳光

4 分角色朗读奶奶和爸爸的话。

5 表弟相信谁的话?理解“半信半疑”,与“半信半疑”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能读出半信半疑的语气吗?板书:半信半疑、深信不疑

6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最后一句和最后一节。

7 奶奶和爸爸,谁说得对呢?我们来研究一种科学的说法。

说明:“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通过师生谈话,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本课多音字较多,因而在检查预习时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为后面的阅读扫清了障碍。整体感知全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出文中的两种观点,既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思路,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以感情朗读的形式来理解“半信半疑”,在此基础上再找它的反义词,这一设计既避免了机械地理解词语,又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做了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了解月食发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

1 指名读第2 小节,思考,月食之前月亮什么样?请用“一”画出描写月亮的句子。

2 月食之前的景色多美啊!可是,月食就要开始、月亮的形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想不想亲眼看一看月食的全过程?在看之前,提三个要求,指名读

(1)月食之前,月亮什么样儿?

(2)月食开始了,月亮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3)月亮复原时,形状又有什么变化?

3 带着这三个问题来观察,看谁观察得最仔细最认真?(放媒体)

4 找到课文描写月食过程中月亮变化的语句,边读边思,完成课后练习

慢慢地,月亮成了_____一般,接着像______ ,像______ ,像______ ,天色越来越暗。最后,整个月亮被黑影吞没了,像______。

5 交流中注意:正音:没

找出这句中部首相同的字:镰、钩、锣

重点指导“镰”,指导右半部笔顺

6 作者通过打比方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变化过程,像______像______ 像______ 像______,月亮是不是变得像这些形状呢?我们再来仔细看一看。(放媒体)边看边师生引读。

说明:月食之前月亮的样子很美,这也是学生积累语言极好的例子,此处应引导学生学习比喻句的写法并有感情地朗读。学习课文中有关描写月亮变化的语句时,教师应注意给学生一定的默读思考、自由朗读的时间,让学生静心阅读,将课文的文字在头脑中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培养学生依托语言唤醒获的形象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三年级仍不能忘记字词教学,在交流时相机指导“没”的`字音和“镰”的字形。

7 再齐读第3 节月亮的变化过程,感受一下月食开始的情景。

8 读第5 节,比较第3 小节和第5 小节都是写月亮的形状变化,有什么不同?(变化过程完全相反)

9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月亮的还原过程说说。

过了一会儿,月亮又露出,接着像______,像______,像______,天色也越来越亮。最后,月亮整个儿出来了,像______挂在天空中。

10 放月食全过程的媒体,生看板书并用最简洁的语言为媒体配上解说。

说明:比较第3 小节和第5 小节写月亮形状变化的不同,教师反复操作并引导进行观察,让学生配上解说,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一个无痕的整合。

三、初步了解月食形成的原因

1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指名读爸爸说的话。

2 师演示三球仪,仔细观察,当地球转到太阳和月亮中间时会产生什么现象?生讨论。师补充相关资料。

3 请学生边小组演示边用自己的话说说月食发生的原因。你觉得爸爸说的话正确吗?从哪儿知道的?(读第5 自然段)

抓住“果然”“仍旧”谈理解。

4 指导读第3 、4 、5 节。要读好爸爸、表弟的话及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

5 把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和月食形成的原因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说到底,语文实践就是引导学生生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本课设计巧用了课文的空白点,师适当拓展相关的科学常识,让学生边演示边交流,并抓住“果然”“仍旧”谈理解,为学生搭建了可供展示的平台,激活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学

生在这个平台上与文本对话,这样的平台是充满智慧的,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是一个善于创设情境的人,他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唤醒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总结拓展

1 有人说:吃鱼子脑子会笨;打喷嚏是因为有人想你;耳朵热是有人说你坏话;眼皮跳意味着祸事到……对这些说法你有什么看法?选一个话题,和小组里的伙伴们交流你的看法。(小组讨论交流)

2 师小结:对,面对一些迷信说法,我们要敢于打破,并用科学知识来解释。

3 说话训练

表弟回家后,她会对“奶奶”说些什么呢?她是怎样打通奶奶思想的?让我们开动脑筋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做表弟,教师做奶奶,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又根据课文内容再提出若干问题,来检测学生学习的成效。)

说明:有效地利用教材的空白,创设情境说话,既训练了语言,又培养了学生想像力。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的民间传说,是由于人们缺乏相关的科学知识,无法解释这些现象而自己想出的一些缘由,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的热情,学习从小用科学的眼光去看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板书

看月食

奶奶 爸爸

(不是)天狗吃月亮 (是)地球挡住了太阳光

半信半疑 深信不疑

教学反思

一、以读为本,书声朗朗

语文课堂里的书声朗朗是语文课的一个特质。读书更是我国语文的传统。新课程标准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阅读实践”,提倡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因此在本堂课中对文中学生能读懂的部分可以少讲甚至不讲,如文章第一节和最后一节两种观点的梳理,还有第四节爸爸的话,可以采取以读代讲,以讲促读。鼓励学生抓住优美动人的语言文字,通过老师的范读,学生的感情读、试读、对比读、评读等,来反复品味,在读的过程中增强语感体验。好文章不厌百回读,每读一遍让学生所说自己又知道了什么,又学到了什么,把课文内容和词句训练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二、触摸语言,感受母语

语言是民族的根,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把“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作为目标提了出来。文章的精华在词句之中,词句中有情感、有气韵,而这一切不会自动显露,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心灵拥抱语言,感受语言,体味语言。

对词句的理解、记忆应该伴随着形象。在教“半信半疑”一词时,我先问学生表弟相信谁的话?理解“半信半疑”,与“半信半疑”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能读出半信半疑的语气吗?然后结合最后一节板书“半信半疑”和“深信不疑”,再让学生想象并表演他半信半疑的样子,以此来形象地理解这个词。这样,这个词语贮存进学生的词汇仓库时就不是干巴巴的,而是十分鲜活的。

我们教学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一步步感受和领悟词句的内涵,培养语感。如“果然”和“仍旧”两个词的理解,分别与第三节和第二节的描写进行比较阅读,学生自然而然悟到他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

三、动手操作,深刻体验

“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头上”。儿童看别人操作和自己动手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学生只有亲身实践,才能有感受,有体验,进而深入理解。培养小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强调在教学空间里,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环境,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积极主动的操作实践中,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进行实践活动。如如何让学生了解月食产生的原因?教师自己在前面用实物演示学生观看,或花费人力、物力设计三维动画制作成多媒体,与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效果有明显的区别。笔者在教学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一小组提供一只三球仪。让学生自己一边动手演示,一边练习说话:“月食开始了,月亮成了小船一般;接着,像镰刀,像眉毛,像弯弯的细钩;一会儿只留下个红彤彤的圆影子。为什么会出现月食呢?原来地球转到了太阳和月亮的中间,地球挡住了太阳光,太阳光照不到月球上,就产生了月食。”课文中抽象的天象成因,不用教师的讲解,在学生自己的操作演示中全明白了,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四、语言实践,提升能力

关于月食成因这一科学知识,有些学生一时搞不明白,教师不必在这上作太多的纠缠,学生对此只要有所了解,知道月食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而不是传说中的“天狗吃月亮”即可。因为,对这一科学常识的掌握不是语文学科本身的任务,我们应把引导学生把这一原因说清楚,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作为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通过创设语言活动的氛围,让学生扮演角色文中的父亲,把自己读懂的关于月食的成因告诉大家,在这样的活动中,记住月食的成因,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教学中,我们应该想方设法让孩子与语言“亲密接触”,让语言首先在孩子的嘴上活起来,继而在他们的脑中活起来,然后在他们的心中活起来,最终嵌入他们的生命历程。

上好课学生兴趣盎然,意犹未尽,纷纷告诉我课文里讲的是日全食,我还知道有日环食,月全食……看到学生这么兴趣足,感觉课成功了一半,但还是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当学到月亮发生变化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这样亲身体验才能记得牢,而不应该老师全权代劳。此外,在把握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和理解科学道理这两者间的关系上,还不是最佳状态。

将二期课改的精神落实到平时的每一堂课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想,只要方向对了,路再远,也总会有抵达的一天。

日食和月食的教案5篇相关文章:

小班语言课太阳和月亮教案5篇

荷花和黑鸭教案参考5篇

大雨和小雨教案精选5篇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5篇

耳和声音教案8篇

耳和声音教案最新6篇

小雨和大雨教案7篇

光和颜色教案7篇

大班教案和反思6篇

正数和负数教案7篇

日食和月食的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