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为了顺利开展教学提早起草的教学文书,我们在写教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墨守成规,28好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枪的教案精选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枪的教案篇1
一、导入:
上篇课文使我们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我们去一栋高科技的住宅做客,那儿的设施会令你们大开眼界。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二、学习目标:
1比鲜6个生字。2蹦读课文,能想象出课文描写的场景和事物。
3焙屯学就感兴趣的课文内容展开讨论、交流,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舒适和便捷。
4碧寤嶙髡甙匆欢ㄋ承蛩得魇挛锏姆椒ā
三、学习提示:
1、自己读一遍课文,把生字和新词语画下来,把生字词语多读几遍,并把带有生字词语的句子多读几遍。
2、把生字词语写几遍,并记住,小组内听写。
3、把课文多读几遍,特别是把自己读不好的地方多读一下,能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4、仔细读课文,看知道课文写了件什么事?
5、认真读课文,想:课文中介绍了电脑住宅中的哪些设施?那里的电脑有什么功能?是怎样式作的?
四、小组交流。
五、师生共同交流:
六、课堂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 )电脑 一( )家具 一( )旗杆 一( )仓库
一( )住宅 一( )卧室 一( )台灯 一( )世纪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家居环境 ( )的乐曲 ( )的时代 ( )的话语
3、按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按( )的顺序,先总体介绍( ),再具体从( )、
( )、( )、( )、( )、( )等几方面介绍电脑住宅中智能系统的使用和功能,最后介绍这些电脑各负其责,相互合作,为主人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
4、用下面的词语组成几句意思不同的话。
我 追上去 叫 和 小丽 小梅
a
b
c
d
5、判断下列句子是否完整,完整的加上标点,不完整的补充完整再加上标点。
a教师一再嘱咐我们
b什么时候开会
c这朵花多美
d这件事让我明白了
6、阅读回答。
电子计算机,人们又叫它“电脑”。它不仅能贮存各种数据,进行复杂的运算,还能模拟人的大脑进行思维活动,如指挥宇宙飞船,操纵机器人下海探险。
a电子计算机又叫( )。
b电脑的功能在什么?
c你利用电脑做过些什么?你还知道利用电脑能干什么?
枪的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四分音符、休止符的混合节奏。
2、初步尝试创编节奏。
3、乐于参与活动,愿意大胆表现,体验节奏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背景图一幅,十六宫格四张。
2、落叶图片及头饰若干。
3、乐器人手一份,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师幼边听音乐边做小树叶飘落的动作散落进场。
2、游戏:小落叶住新房。
⑴师:“看,这里也有一棵大树,秋风一吹,小树叶们飘到新房子里了。”
☆教师出示背景图,请幼儿观察落叶的摆放顺序。(十六宫格每个格子里都有一片树叶)
☆师:小树叶飘下来会发出什么声音?(沙、哗等)
教师念第一行的节奏,请幼儿用自己想到的声音念其余的节奏。要求怨偶而念得匀速,不能有时快有时慢。
☆教师示范,幼儿跟念,完整练习,并请个别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声音念出节奏。
⑵师:我们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示树叶飘落时发出的声音呢?(拍手、跺脚等)。
☆师幼替换动作打出节奏。
⑶师:一阵风吹过,小树叶的位置有了变化。(出现空格)
☆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示没有树叶的房间?(捂嘴、抓手或摸膝等)。
☆幼儿尝试带休止符的混合节奏。
3、小组操作活动。
⑴师:小树叶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里还有四座房子,还有很多树叶想住进去呢。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房子,让小树叶住进去,有的房间住一片树叶,有的房间可以空着,完成后把你们创编的节奏念一念。
☆幼儿操作,编节奏。
⑵师幼一起打出小朋友创编的节奏。
⑶教师选一张节奏谱,幼儿配上乐器打节奏。
4、延伸活动:游戏“落叶”
师幼各选一个箩筐,听音乐中的小乐器声音,甩出相同数量的落叶。
枪的教案篇3
设计说明
学生天生喜欢小动物,对于动物的尾巴更是感到好奇和新鲜。本课教学设计意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有效地运用感知原理,尊重和赏识学生,通过“摸尾巴”“与小动物打招呼”等游戏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在课文阅读方面将以“读”的训练为主线,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认识生字、读通句子、会读对话等层次,了解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趣味。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尾巴的资料,既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真正地感受到动物们的尾巴样子有趣,而且各有各的用处,还让学生在创编儿歌的过程中主动地运用了语言。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小动物图片及相关尾巴图,多媒体课件。(教师)
2.熟读课文,预习生字。收集小动物图片或者玩具,并了解这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识字游戏——“摸尾巴”。
(1)导言: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快拿出你的小手,我们来做个摸身体的游戏吧!摸摸你的鼻子,摸摸你的耳朵,摸摸你的嘴巴,摸摸你的头发,摸摸你的尾巴……
预设:生疑惑,我们没有尾巴啊?
(2)导学:我们人类没有尾巴,那谁有尾巴呢?(动物。)你知道哪些小动物有尾巴吗?它的尾巴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自己知道的有关小动物尾巴的资料。)
预设:
我见过马的尾巴。马的尾巴长长的,和长头发一样。
我见过猴子的尾巴,它的尾巴也很长。
我见过燕子的尾巴,它的尾巴像剪刀。
(3)小结: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知道这么多有尾巴的动物。
2.板书:“尾巴”,识记生字。
(1)指名读词。
(2)指导学生观察拼音。发现“巴”没有声调,读轻声。师补充:要读得又轻又短。
(3)指导学生记住字形。
导学:你还有什么办法记住“尾”和“巴”这两个字?
预设:
尾:偏旁记字法,上面一个尸字头,下面一个毛字。
联想的方法记:身体的后面长一条毛茸茸的尾巴。组词:尾巴 狗尾草 凤尾竹
巴:数笔画的方法记;减一减,色——巴。组词:尾巴 巴住 结巴
3.过渡:动物王国里有尾巴的动物可多了,前两天,它们进行了一场大比赛呢!它们要比什么呢?
(板书:在“尾巴”前加上“比”)
4.认读课题。
(1)指名读课题。
(2)导学:这个“比”字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预设:
可以用数笔画的方法记;联想的方法记,两个人站在一起比个子。组词:比较 相比 比赛 比美 比一比
设计意图:小游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再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介绍有尾巴的动物,相机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增强了学生对识字的兴趣和信心。自然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过渡:想知道哪些动物参加了比赛吗?赶紧来读读课文吧!
2.提出自读要求:
(1)边读边看插图,不会的字可以看拼音,注意把每个字的音读准确。
(2)找一找有哪些小动物参加了比赛,用横线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学生看图借助汉语拼音自由地轻声读课文。
4.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参加比赛的小动物。
(1)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的带拼音的词语和图片。
(2)和最喜欢的小动物,亲热地打个招呼。
预设:
生:我喜欢小兔子。你好,小兔子,你的长耳朵真可爱。
师(模仿兔子回答):谢谢!你也很可爱。
生:我喜欢孔雀。孔雀,你的衣服真漂亮。
师(模仿孔雀回答):谢谢!你的校服也很好看。
…………
(3)多媒体课件播放小动物们的话。(我的尾巴长。我的尾巴短。我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我的尾巴弯。我的尾巴扁。我的尾巴最好看。)并依次出现小动物的名字,请学生大声喊出它们的名字。(齐说、指名说。)
5.去掉图片认词语。
导学:现在,小动物们的照片不见了,你还能认出它们的名字吗?(自由读——齐读)
6.去掉拼音开火车读动物的名字。组织学生争当小老师教学生读。
(1)读好带轻声字的词。兔子 鸭子 猴子
(2)加手势读好“松鼠”:“松”是平舌音,“鼠”是翘舌音。
7.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导学:瞧,字宝宝从词中蹦出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多媒体课件出示“谁、长、短、把、伞、兔、最、公”8个生字。)
(2)指名认读。
(3)学习新偏旁“扌”,识记生字“把”。
扌:读作提手旁。提手旁表示用手做某些动作。在字的左侧。(多媒体课件演示一些手的动作并出示相应的字,如:打、拍、拾等。)
导学:今天的生字中也有一个带“扌”的字,它是哪个?请你做一做这个动作。你会给它组词吗?
预设:把(车把)(把手)(一把尺)
导学:“把”是多音字。组词:bà刀把儿
(4)识记“长”和“短”。
课件出示两条直线,一长一短。请学生说一说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生字“长”和“短”。长和短是一对反义词。
(5)识记生字“公”和新偏旁“八字头”。
①出示生字“公”。
②导学: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
预设:
加一加的方法记,八字头加“厶”;减一减的方法记,“松”去掉木字旁,就是“公”。组词:公共 公牛 公??
③导学:“八”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新的偏旁,“八字头”。和同学们说一说自己认识的带有八字旁的字。
预设:分、谷、共等。
(6)识记生字“谁、伞、兔、最”。
导学:你是怎样记住这四个生字的?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吧!
预设:
谁:①用加一加的方法记“谁”,左边一个言字旁,右边一个“隹”字。②组词:是谁 谁家 谁的
伞:①用实物图片来识记,对比伞的实物识记“伞”的字形。②用字谜识记“伞”字,一根柱子好些梁,没有门窗没有墙,好像一座小亭子,用它挡雨遮太阳。(打一用具)(谜底:伞)
兔:①用对照图片联想记忆的方法记,上面的部分像是兔子的头,长撇和竖弯钩像是兔子粗壮的两条后腿,最后一点像是兔子的尾巴短短的。②组词:白兔 兔子
最:用加一加的方法记,日+耳+又=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通过学生和同桌讨论记忆生字,与同学分享识字的方法这一环节,让学生开动脑筋,自主分析字形。学生在识记本课生字和偏旁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并了解了两个带有新偏旁的字的特点,举一反三,为学生以后自主识字打下基础。
三、再读课文,巩固生字
1.师导学,提出阅读要求:
(1)在课文中画出会写的生字和会认字,把要求会认的字多读几遍,加深印象。
(2)想一想,儿歌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按要求再次自由读课文。
3.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展示。
(1)同桌的两个学生轮流读,互相正音。
(2)读得好的地方互相学习,不太好的地方一起改进。
(3)同桌间拿出生字卡片,互相考一考。
4.把生字根据结构分类。
5.指名读课文,交流儿歌的主要内容。
预设:这首儿歌告诉了我们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6.指名分段读文,巩固识记生字。
7.游戏——走迷宫,巩固生字。
8.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生字回文、同桌互考、走迷宫游戏等形式巩固识字效果,同时启发学生按照汉字的构字规律对字形进行分析综合,把识字的过程变成活跃思维的过程。充分利用形象化的图片调动各种感官,既激发识字兴趣,又增强记忆。
四、辨认字形,指导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字:长、比、巴、把。认读、组词。
2.指导观察:“比、长”。这两个字都有一个共同的笔画“竖提”。
3.学习新笔画:“竖提”,书写时,注意与“竖钩”的区别。(“竖提”的“提”的方向是向右。)
4.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比”字的第四笔是“竖弯钩”,落在竖中线上;“长”的“横”要落在横中线上。
5.指导书写“比、长”两个字时要注意字的书写笔顺。“比”的第三笔是“撇”;“长”的第一笔是“撇”,第二笔是“横”。
6.学生描红,一边描一边记住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看谁写得正确美观。
7.指导观察“巴、把”。“巴”字单独书写时第三笔的“横”落在横中线上;“把”字中的“巴”写在田字格的右面,“竖弯钩”的“竖”落在竖中线上。
8.教师指导学生书写“巴”的笔顺。强调“竖弯钩”写得要舒展一些。“把”是左右结构的字,“提手旁”写得要窄一点,比右面的“巴”高。
9.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及时展示写得好的学生作业。
10.评议。(用投影展示学生作品,评出最佳作品,奖励一颗闪光的小星。)
设计意图:从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设计“观察——分析——书写——激励”的过程,促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提高学生的写字兴趣。
五、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并查找相关的资料,了解它的尾巴的作用。
设计意图:每个儿童都拥有好奇心,都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师要善于开启、引导他们去保留好奇心,从生活中去发现、去观察、去感受事物。
一、复习字词,导入新课
1.导言: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朋友:聪明猴。让我们跟它打个招呼吧!你好——
2.多媒体课件出示聪明猴的话:
人们都叫我聪明猴,是因为我脑子灵,学过的东西记得特别牢,今天我想考考小朋友们是不是跟我一样聪明,学过的东西是不是都记住了。
3.导学:现在我们就来检验一下,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有没有忘记。
(1)拼一拼,写一写。
wěi bɑ bǐ yi bǐ
尾 ( ) ( )( )( )
yì bǎ sǎn chánɡ duǎn
( )( )伞 ( ) 短
(2)导学:到底有哪些动物参加了比赛呢?(指名回答,教师在黑板上贴上对应的图片。)
①学生认读小动物的名字,并贴到相应的图片下面。
②指导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
课件显示句式:参加比尾巴的有__________,有__________,有__________,有__________,有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
设计意图:用聪明猴的话,引导学生主动回顾上节课学过的字词。在复习巩固生字的同时,练习有序地表达,并在激励中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继续学文。
二、细读对话,理解内容
1.导学:那这些小动物是怎么比尾巴的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82页,大声朗读课文。
2.认识小节:这篇课文一共有四小节,每三句是一小节,小节与小节之间有空行。
3.认识问号,学会读问句。
(1)请四个同学来读课文,每人读一节,其他的同学要注意听,注意看,注意想,你们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没有读懂的地方用铅笔做记号。
(2)指导学生先在自己的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3)组织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
生:第1小节和第3小节的标点符号都有像耳朵一样的符号“?”。
[师相机引导学生认识问号(?)]这个符号叫问号,这样的句子叫问句,要把句子最后的部分读得往上扬。听老师读一读。(师范读,生跟读。)
导问:(课件显示六句问话)这六句分别问了什么?指导学生读出语气。
引导学生发现这篇课文第1小节有三个问句,第2小节分别回答了这三个问句。第3、4小节也都是这样。
4.学习答句,理解内容。
(1)导问:你们能把刚才的问题回答出来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屏幕显示相对应的句子,出示板书。)
(2)课件显示有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①出示有关松鼠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用“好像”说话,了解打比方的写法。
②出示有关孔雀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孔雀的尾巴最好看”。用“……最……”说话。
③通过做动作的形式,让学生理解“扁”。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这篇课文里,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问题呢?和同桌对读一下。一人问,一人答。
(2)指两名学生分别读问句和答句。
(3)评价读的情况,并让学生谈谈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4)小结:
①问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②要将动物尾巴的特点表现出来。
③轻声要读好。
(5)用不同方式朗读:生生对读,师生引读,小组拍手读,加上动作表演读,男女生比赛读,推荐读。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读,要让学生不断地读、充分地读,在读中促进理解,在读中增加感悟。教师要创造读的情境,要采取多种朗读方式,培养学生读的兴趣,要让学生愿意读、乐于读,从而能自主地有感情地朗读。
三、巩固字词,熟读成诵
1.背诵课文。
(1)导学: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但知道了课文内容,而且会读课文了。你们能不能根据板书,把课文背下来呢?先自己背背,再同桌互背。(学生自背,同桌互背。)
(2)指名背课文。
2.游戏:找尾巴。
(1)课件出示没有尾巴的动物图片和它们的尾巴。导言:这些小动物都有可爱的尾巴,可是,有一群小动物的尾巴却不见了,它们可伤心了,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它们把尾巴画上去吗?
(2)提出活动要求:
①说说这些动物的名称。
②说说这几种动物尾巴的主要特点,如,牛的尾巴又细又长,马的尾巴像人的长发。
③添画动物的尾巴,画好之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换看一看,夸夸别人的画。还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说说它的尾巴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以“读”的训练为主线,让学生感受读的乐趣,在个性化的朗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在找尾巴的游戏中,既巩固了识字,又训练了学生观察、绘画、口语表达等多项能力。
四、资料补充,拓展阅读
1.导言:还有许多其他小动物要来比尾巴。瞧,你们认识这些小动物吗?(课件显示图片:①长尾巴的;②短尾巴的;③像伞的尾巴的。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小动物吧。)
2.同学们,你们能像课文那样模仿着说一说吗?
课件出示——
谁的尾巴长? ______的尾巴长。
谁的尾巴短? ______的尾巴短。
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______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3.学生自由尝试着说一说,教师及时激励:你们真了不起,会编课文了。谁来读给大家听?(指名三位学生读。)
4.你们再来观察这组图,课件显示——(乌龟、鱼、锦鸡)请同学们给它们编一首儿歌。
(1)教师提出要求:
①三问三答。②回答问题语句要完整。③注意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2)请学生自己想一想,说一说,再在小组内说说。(学生练说)
(3)指名汇报。
预设:
谁的尾巴尖?乌龟的尾巴尖。
谁的尾巴扁?鱼的尾巴扁。
谁的尾巴最好看?锦鸡的尾巴最好看。
(4)指名朗读自己写的儿歌,可以多请几位读。全班学生一起读。
小结:同学们,通过你们的讨论和研究,我们知道了动物的尾巴不管长还是短,不管弯还是扁,不管漂亮还是难看,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作用。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尾巴,就是一条好尾巴。除了你们说的这些,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小动物。同学们可以到动物园中去看一看,然后把你看到的告诉给老师和同学。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学生看到可爱的动物图片和有趣的资料,学习的兴趣马上被激发。教师有序地引导,培养了学生概括事物特征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创编儿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加了课堂信息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设计通过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同时,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让学生充分地读,学生想读、乐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会感情,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在读中了解运用语言文字。
为了提高识字的趣味性和效率,本设计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从会读到会认,抓住识字规律,有层次、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与认识的事物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认识能力。
枪的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感受用手跳舞的新奇感,体验手的灵活性。
2.倾听并熟悉音乐 乐意随着音乐自由表演小鱼游的情景。活动准备:两段音乐、录音机、宝宝袜20双。
活动过程:
一、游戏“小手变变变” 引起兴趣
1.老师:小朋友,我的小手会变魔术哦,看我变了什么呀?(小鸡)再看看这次变什么呢(蝴蝶)
2. 那你们的小手会变什么呢?(引导幼儿发挥想象)
二、回忆已有经验,扮演动物初步感受手部跳舞的快乐
教师小结:你们的小手真灵活,能变出这么多的小动物。那下面我们让这些小动物来跳跳舞怎么样?
合着音乐的节奏,引导幼儿扮演不同的动物来表现手部舞蹈。
老师:原来你们的小手能跳这么好看的小动物舞蹈呀。
三、倾听音乐,熟悉音乐旋律
教师:今天我还带来了一段音乐,请小朋友来听一听,在这音乐里是谁在跳舞。
1.教师播放一段音乐,幼儿自由发挥相像。
提问:你觉得这段音乐里,是谁在跳舞呢?
2.教师出示袜子小鱼:这是小鱼在跳舞。
3.小鱼是怎么跳舞的呢?幼儿完整欣赏一遍。
问:小鱼怎么跳舞的呀?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小鱼在水里可以翻身,可以朝不同的方向游,可以蜷缩身体,还可以吐泡泡做好多的动作
四、学习小鱼游,感受新奇,快乐感
1. 小朋友徒手跟随音乐表演一遍。
2. 小朋友戴上袜子,跟随音乐表演一遍
五、创编小鱼游动作
1.请个别幼儿尝试。
2.倾听音乐单手表演小鱼游两遍。
3.倾听音乐尝试两只手表演小鱼游一遍。
六、结束延伸
今天我们用小手跳了小鱼的舞蹈,我们还可以用小手跳什么呢?对了,小手还能跳很多很多的舞,小朋友们可以想一想,下次来教我们好吗?
枪的教案篇5
读是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读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多读的目的在于将课堂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感悟领会课文。本课教学时我采用多种方法指导朗读。
1、听读。学习课文之前,我首先进行范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听力,让学生受到教师朗读的熏陶。
2、 自读。自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读通,读熟课文。在学生自由读前,提出要求:
(1)借助拼音,仔细读课文,不丢字,不加字。
(2)读的过程中遇上难读的句子可作记号或随时请教老师。
(3)读通课文后,标出自然段序号和圈出生字。对于课文中出现的难读的字和较长的词组,要及时提醒学生注意。
3、细读。所谓细读,就是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读,边读边进行字,词,句,段的训练。这一步是以情贯穿的读。课文第一段我抓住两个它!
第二段我让学生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脱,冲,奔,找这几个动词,描绘出学生们急着到外面去找春天的心情。这时适时引导:这段该怎么读 为什么这样读 这两段应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读使学生明白面对春天这美丽的景色,我们应用盼望,高兴的,急切的语气去读。 课文第三至七段,可抓住文中的三个比喻句和反问句引导学生朗读。这三句话把春天生机勃勃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为春天增添了不少生机。读这一部分时,要读得亲切活泼。
4、赛读。经过教师的指导,多数学生能读熟课文。这时,可安排学生分组比赛读,每组选出最好的同学再比。读完后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以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读熟,读出感情后,再进行背诵的练习。
枪的教案篇6
一、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认识眼睛的重要作用和保护眼睛的方法。指导学生认识近视眼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良好地用眼卫生习惯。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近视眼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在行动上落实,并坚持做到预防近视的几点要求。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保护眼睛的挂图或幻灯片及视力表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前边学习有关人体的知识。
2、讲述:大自然是非常美丽的,灿烂的太阳,皎洁的月亮,蓝蓝的天空,广阔的大地,无边的海洋,万紫千红的花草树木,各种各样的动物,你们喜欢吗?这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是用眼睛看到的,你们想想,如果眼睛不好,还能看得清楚吗?所以,保护眼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保护眼睛”。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眼睛的重要作用
(1)看图:出示图
(2)分小组讨论:这图说的是什么?
(3)全班讨论。
(4)教师讲述:这图告诉我们:工作、学习、生活和保卫祖国都需要有一双好眼睛,如果眼睛不好,看不清楚远处物体,就会影响学习、影响工作、给生活带来不方便,更不可能担负起保护祖国的任务。所以,我们从小就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2、教育学生要保护眼睛,预防近视。
(1)看图:这幅图告诉我们什么?
(2)提问:
①为什么看书写字的姿势要端正?眼睛离书本距离不要太近?(一市尺)
②看书写字时间长了,向远处眺望一会儿有什么好处?
③为什么要认真做眼保健操?
(3)看图:这幅图告诉我们什么?
(4)提问:
①长时间、近距离的看电视或玩游戏机有什么害处?
②为什么走路和躺着看书都不好?
③趴在桌子上,近距离的看书写字有什么害处?
(5)全班讨论:
①为什么要保护眼睛?
②少年儿童的眼睛容易得什么病?
③你知道什么是近视?近视眼是怎么形成的?近视有什么危害?
④联系自己说说今后应纠正哪些不良的用眼习惯。
(6)小结
同学们,少年儿童最容易得的眼病就是近视眼。近视眼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平时用眼的习惯不好,读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书本和眼睛的距离太近、阅读和写字的时间持续过长、光线太暗,以及常在颠簸晃动的汽车上看书等,日久天长,慢慢形成了近视眼。
要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就必须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做到“三注意,两不看”。
“三注意”:
①看书写字眼睛与书本距离一市尺。
②看书一小时,要休息几分钟。
③字要写大些,要清楚整齐。
“两不看”:
①光线太暗不看书。
②躺卧不看书。
3、教育学生要注意眼睛清洁和防止意外的伤害。
(1)看图:课本第39页上的图。
(2)提问:
①上面两幅图画的是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要用自己的毛巾洗脸?
③用手揉眼睛为什么不好?
④你平时做的怎样?
(3)看图:
(4)提问:
①放鞭炮时为什么不要往别人的身上扔或自己拿在手里放?②为什么不要拿棍棒追跑打闹?③你平时做的怎样?
(5)小结:
眼睛是我们的“侦察兵”,眼睛不好,很多工作都不能做,学习也受影响。小学生要特别注意预防近视,看书、写字的姿势要正确(身体要坐直,距离桌子一拳,眼要距离书本一市尺);看书写字时间不要太长;要认真做好眼睛保健操;不要在光线太强或太暗的地方看书;不要在行走时看书;不要躺着看书;看电视(或玩游戏机)的时间不能过长;距离电视不要太近。此外,还要注意眼的卫生,不要用脏手揉眼睛,要用自己的毛巾洗脸。
4、巩固(1)提问:近视眼是怎么形成的?怎样预防近视眼?你哪些地方做的不好?
(2)讨论:有的同学说:“我的坐姿不好,写字看书时眼睛离书本很近,可是我的眼睛并没有得近视眼?”这种说法对吗?
(三)布置作业
预防近视,保护视力,同学之间互相监督、提醒、纠正不正确的坐姿、写姿。
六、板书设计
保护眼睛、预防近视:
1、坐姿、写姿正确
2、字要写大些、清楚整齐。
3、认真做眼保健操
4、看书写字时间长了要休息几分钟。
5、光线太暗不看书
6、躺卧不看书。
枪的教案篇7
?手指》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新课标中对略读的要求是“粗知文章大意”,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很强的独立阅读能力,因此本课的设计理念主要有两点:
1、简单教学,注重语言文字:在落实词、句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感悟课文。
2、动态生成:设计矛盾冲突,引发思维碰撞,培养个性阅读体验。
从而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方面:
1、学会生字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领悟课文,懂得团结一致力量大的道理。
3、学习丰子恺先生质朴的语言、幽默的风格,十分传神地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这充分地体现了新课标中的“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观点。
语文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老师立足文本,关注语言,强化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全方位地感悟语言。如此教学,就是学习语文,发展语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课前学生已经阅读课文,自学了生字词语,对词语的理解有了一定的基础,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补充,不是什么难事,通过学生的动手,加深了学生对这些词语的影响,初步积累词语。但教师并没有停留在此,没有让学生单独从字面去理解词语的意思,而是让学生浏览课文,联系课文内容,将这些词语分别送给五个手指。独出心裁,水到自然。既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进一步理解了词语的含义,又使学生正确地运用了这些词语,对手指的特点有了深刻的认识。
其次,教会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的方法。因为词语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真正体会其真正的的内涵,脱离课文进行,那只能枯燥地理解。学生在文中找理由的过程,是对词语的揣摩、品味,是一个积累、感悟语文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过程。另外通过对这些词语内涵的理解,对手指的特点更了然于胸。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在创造性的感知活动中去感悟课文言语对象的表达,在反复揣摩、品味的基础上,不断构建自身良好的语感图式,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情感,感受文中用词的幽默与传神。朗读是积累和体会词语与情感的最好的手段。在这一过程中,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全面落实,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语文应该体现自己的特点: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首先是设疑,然后师生进入文本,去共同探究,触摸作者思想的深处、情感的深处,跨越时空,思接千载,与文本进行着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撞击,达成共识,
充分地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观点。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在第一步中设置疑问,把握研究主题,确定了学生个性阅读的核心,创设自由的交流氛围,提供个性化阅读的平台,共同探究,达成共识,最终实现对课文的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形式上,摒弃了繁琐的分析讲解,将学习的自主权真正还给了学生,从而实现了文本、教师、学生三者的真诚交流,真诚对话,实现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教师如此别具匠心,既凸现语文的工具性,又彰显出语文的人文性。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要达到目的,只有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前提),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策略)。标准提出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此,教师没有把文本的内容和文本的语言形式分割开来,而是积极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去体味丰子恺先生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情感,获得真切的感受,从而使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给学生以人文关照,让学生获得言语智慧的同时,也得到了人文精神的滋养,从而把人文性落实到工具性上面,使得两者同生共构,相得益彰。
枪的教案精选7篇相关文章:
★ 氓的教案精选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