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概念教案7篇

时间:
Kris
分享
下载本文

依据教学日历的进度要求所完成的文件叫做教案,教案设计应该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与个性特征,以下是28好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函数概念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函数概念教案7篇

函数概念教案篇1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由和角公式而导出倍角公式;

(2)能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化简、求值、证明,增强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逻辑推理能力;

(3)能推导和理解半角公式;

(4)揭示知识背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自己由和角公式而导出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领会从一般化归为特殊的数学思想,体会公式所蕴涵的和谐美,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通过例题讲解,总结方法.通过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对三角函数各个公式之间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理解掌握三角函数各个公式的各种变形,增强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提高逆用思维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倍角公式的应用.

难点:公式的推导.

三 .学法:

(1)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由和角公式导出倍角公式,领会从一般化归为特殊的数学思想,体会公式所蕴涵的和谐美,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2)反馈练习法:以练习来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存在的差距.

四.学习设想

1、复习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2、提出问题:公式中如果 ,公式会变得如何?

3、让学生板演得下述二倍角公式:

这组公式有何特点?应注意些什么?

注意:1.每个公式的特点,嘱记:尤其是“倍角”的意义是相对的,如: 是 的倍角.

2.熟悉“倍角”与“二次”的关系(升角——降次,降角——升次)

3.特别注意公式的三角表达形式,且要善于变形:

这两个形式今后常用.

例题讲评(学生先做,学生讲,教师提示或适当补充)

例1.(公式巩固性练习)求值:

①.sin2230’cs2230’=

②.

③.

④.

例2.化??

①.

②.

③.

④.

例3、已知 ,求sin2,cs2,tan2的值。

解:∵ ∴

∴sin2 = 2sincs =

cs2 =

tan2 =

思考:你能否有办法用sin、cs和tan表示多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你的思路、方法和步骤是什么?试用sin、cs和tan分别表示sin3,cs3,tan3.

例题讲评(学生先做,学生讲,教师提示或适当补充)

例4. cs20cs40cs80 =

例5.求函数 的值域.

解: ————降次

学生练习:

思考(学生思考,学生做,教师适当提示)

你能够证明:

证:1在 中,以代2, 代 即得:

2在 中,以代2, 代 即得:

3以上结果相除得:

这组公式有何特点?应注意些什么?

注意:1左边是平方形式,只要知道 角终边所在象限,就可以开平方。

2公式的“本质”是用角的余弦表示 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3上述公式称之谓半角公式(课标规定这套公式不必记忆)

4还有一个有用的公式: (课后自己证)

例题讲评(学生先做,学生讲,教师提示或适当补充)

例6.已知cs ,求 的值.

例7.求cs 的值.

例8.已知sin , ,求 的值.

[学习小结]

1.公式的特点要嘱记:尤其是“倍角”的意义是相对的,如: 是 的倍角.

2.熟悉“倍角”与“二次”的关系(升角——降次,降角——升次).

3.特别注意公式的三角表达形式,且要善于变形:

这两个形式今后常用.

4.半角公式左边是平方形式,只要知道 角终边所在象限,就可以开平方;公式的“本质”是用角的余弦表示 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5.注意公式的结构,尤其是符号.

函数概念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的函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本质是数集之间的对应;

2.进一步熟悉与理解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定义,会利用函数的定义域与对应法则判定有关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

3.通过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由具体逐步过渡到符号化,代数式化,并能对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理性化思考,对事物间的联系的一种数学化的思考.

教学重点:

用对应来进一步刻画函数;求基本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

复述函数及函数的定义域的概念.

2.问题.

概念中集合a为函数的定义域,集合b的作用是什么呢?

二、学生活动

1.理解函数的值域的概念;

2.能利用观察法求简单函数的值域;

3.探求简单的复合函数f(f(x))的定义域与值域.

三、数学建构

1.函数的值域:

(1)按照对应法则f,对于a中所有x的值的对应输出值组成的集合称之

为函数的值域;

(2)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

2.x g(x) f(x) f(g(x)),其中g(x)的值域即为f(g(x))的定义域;

四、数学运用

(一)例题.

例1 已知函数f (x)=x2+2x,求 f (-2),f (-1),f (0),f (1).

例2 根据不同条件,分别求函数f(x)=(x-1)2+1的值域.

(1)x∈{-1,0,1,2,3};

(2)x∈r;

(3)x∈[-1,3];

(4)x∈(-1,2];

(5)x∈(-1,1).

例3 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①= ;②= .

例4 已知函数f(x)与g(x)分别由下表给出:

x1234x1234

f(x)2341g(x)2143

分别求f (f (1)),f (g (2)),g(f (3)),g (g (4))的值.

(二)练习.

(1)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①=2-x2;②=3-|x|.

(2)已知函数f(x)=3x2-5x+2,求f(3)、f(-2)、f(a)、f(a+1).

(3)已知函数f(x)=2x+1,g(x)=x2-2x+2,试分别求出g(f(x))和f(g(x))的值域,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发现.

(4)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1,2],求f(x)+f(-x)的定义域.

(5)已知f(x)的定义域为[-2,2],求f(2x),f(x2+1)的定义域.

五、回顾小结

函数的对应本质,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利用分解的思想研究复合函数.

六、作业

课本p31-5,8,9.

函数概念教案篇3

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利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说出它的性质;

2.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性目标

1.经历对反比 例函数图象的观察、分析、讨论、概括过程,会说出它的性质;

2.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体会用数 形结合思想解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节的练习中,我们画出了问题1中函数 的图象,发现它并不是直线.那么它是怎么样的曲线呢?本节课,我们就来讨论一般的反比例函数 (k是常数,k0)的图象,探究它有什么性质.

二、探究归纳

1.画出函数 的图象.

分析 画出函数图象一般分 为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在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x 0.

解 1.列表:这个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零的一切实数,列出x与y的对应值:

2.描点:用表里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在京各点点(-6,-1) 、(-3,-2)、(-2,-3)等.

3.连线:用平滑的 曲线将第一象限各点依次连起来,得到图象的 第一个分支;用平滑的曲线将第三象限各点依次连起来,得到图象的另一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合起来,就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上述图象,通常称为双曲线(hyperbola).

提问 这两条曲线会与x轴、y轴相交吗?为什么?

学生试一试:画出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学生动手画反比函数图象,进一步掌握画函数图象的步骤).

学生讨论、交流以下问题,并 将讨论、交流的结果回答 问题.

1.这个函数的图 象在哪两个象限?和函数 的图象 有什么不同?

2.反比例函数 (k0)的图象在哪两个象限内?由什么确定?

3.联系一次函数的性质,你能否总结出反比例函数中随着自变量x的增加,函数y将怎样变化?有什么规律?

反比例函数 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下降,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减少;

(2)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上升,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增加.

注 1.双曲线的两个分支与x轴和y轴没有交点;

2.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以上两点性质在上堂课的问题1和问题2中反映了怎样的实际意义?

在问题1中反映了汽车比自行车的速 度快,小华乘汽车比骑自行车到镇上的时间少.

在问题2中反映了在面积一定的情况下,饲养场的一边越长,另一边越小.

三、实践应用

例1 若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求m的值.

分析 由反比例函 数的定义可知: , 又由于图象在二、四象限,所以m+10,由这两个条件可解出m的值.

解 由题意, 得 解得 .

例2 已知反比例函数 (k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求一次函数y=kx-k的图象经过的象限.

分析 由于反比例函数 (k0 ),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因此k0,而一次函数y=kx-k中,k0,可知,图象过二、四象限,又-k0,所以直线与y轴的交点在x轴的上方.

解 因为反比例函数 (k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所以k0,所以一次函数y=kx-k的图象经过一、二、四象限.

例3 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1,-2).

(1)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并画出图象;

(2)若点a(-5,m)在图象上,则点a关于两坐标轴和原点的对称点是否还在图象上?

分析 (1)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1,-2),即当x=1时,y=-2.由待定系数法可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再根据解析式,通过列表、描点、连线可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由点a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易求出m的值,再验证点a关于两坐标轴和原点的对称点是否在图象上.

解 (1)设: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k0).

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 点(1,-2),即当x=1时,y=-2.

所以 ,k=-2.

即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

(2)点a(-5,m)在反比例函数 图象上,所以 ,

点a的坐标为 .

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 不在这个图象上;

点a关于y轴的对称点 不在这个图象上;

点a关于原点的对称点 在这个图象上;

例4 已知函数 为反比例函数.

(1)求m的值;

(2)它的图象在第几象限内?在各象限内,y随x的增大如何变化?

(3)当-3 时,求此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 (1)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知: 解得,m=-2.

(2)因为-20,所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内,在各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3)因为在第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所以当x= 时,y最大值= ;

当x=-3时,y最小值= .

所以当-3 时,此函数的最大值为8,最小值为 .

例5 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100立方厘米,它的长是y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x厘米.

(1)写出用高表示长的函数关 系式;

(2)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 3)画出函数的图象.

解 (1)因为100=5xy,所以 .

(2)x0.

(3)图象如下:

说明 由于自变量x0,所以画出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只是位于第一象限内的一个分支.

四、交流反思

本节课学习了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探讨了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hyperbola).

2.反比例函数有如下性质:

(1)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 从左向右下降,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减少;

(2)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上升,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增加.

五、检测反馈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1) ; (2) .

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且当x=3时,y=8,求:

(1)y和x的函数关系式;

(2)当 时,y的值;

(3)当x取 何值时, ?

3.若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在所在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求n的值.

4.已知反比例函数 经过点a(2,-m)和b(n,2n),求:

(1)m和n的值;

(2)若图象上有两点p1(x1,y1)和p2( x2,y2),且x1 x2,试比较y1和 y2的大小.

函数概念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是数学中最主要的概念之一,而函数概念贯穿在中学数学的始终,概念是数学的基础,概念性强是函数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只有对概念作到深刻理解,才能正确灵活地加以应用。本课中对函数概念理解的程度会直接影响其它知识的学习,所以函数的第一课时非常的重要。

2、 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教学目标:

(1) 教学知识目标:了解对应和映射概念、理解函数的近代定义、函数三要素,以及对函数抽象符号的理解。

(2) 能力训练目标:通过教学培养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 德育渗透目标:使懂得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函数是数学中最主要的概念之一,而函数概念贯穿整个中学数学,如:数、式、方程、函数、排列组合、数列极限等都是以函数为中心的代数。加强函数教学可帮助学好其他的内容。而掌握好函数的概念是学好函数的基石。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

教学重点:映射的概念,函数的近代概念、函数的三要素及函数符号的理解。

教学难点:映射的概念,函数近代概念,及函数符号的理解。

重点难点确立的依据:

映射的概念和函数的近代定义抽象性都比较强,要求学生的理性认识的能力也比较高,对于刚刚升入高中不久的来说不易理解。而且由于函数在高考中可以以低、中、高挡题出现,所以近年来有一种“函数热”的趋势,所以本节的重点难点必然落在映射的概念和函数的近代定义及函数符号的理解与运用上。

二、教材的处理:

将映射的定义及类比手法的运用作为本课突破难点的关键。 函数的定义,是以集合、映射的观点给出,这与初中教材变量值与对应观点给出不一样了,从而给本身就很抽象的函数概念的理解带来更大的困难。为解决这难点,主要是从实际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意识,运用引导对比的手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反复比较几个概念的异同,使真正对函数的概念有很准确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自主预习为辅。

依据是:因为以新的观点认识函数概念及函数符号与运用时,更重要的是必须给学生讲清楚概念及注意事项,并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样才能使函数的概念及符号的运用在学生的思想和知识结构中打上深刻的烙印,为能学好后面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法:四、教学程序

一、课程导入

通过举以下一个通俗的例子引出通过某个对应法则可以将两个非空集合联系在一起。

例1:把高一(12)班和高一(11)全体同学分别看成是两个集合,问,通过“找好朋友”这个对应法则是否能将这两个集合的某些元素联系在一起?

二. 新课讲授:

(1) 接着再通过幻灯片给出六组学生熟悉的数集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归纳它们的共同性质(一对一,多对一),进而给出映射的概念,表示符号f:a→b,及原像和像的定义。强调指出非空集合a到非空集合b的映射包括三部分即非空集合a、b和a到b的对应法则 f。进一步引导判断一个从a到b的对应是否为映射的关键是看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通过对应法则f在b中是否有唯一确定的元素与之对应。

(2)巩固练习课本52页第八题。

此练习能让更深刻的认识到映射可以“一对多,多对一”但不能是“一对多”。

例1. 给出学生初中学过的函数的传统定义和几个简单的一次、二次函数,通过画图表示这些函数的对应关系,引导发现它们是特殊的映射进而给出函数的近代定义(设a、b是两个非空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使得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与之对应则这样的对应叫做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它包括非空集合a和b以及从a到b的对应法则f),并说明把函f:a→b记为y=f(x),其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或f(x))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 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

并把函数的近代定义与映射定义比较使认识到函数与映射的区别与联系。(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映射)。

再以让判断的方式给出以下关于函数近代定义的注意事项:2. 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映射。

3. f表示对应关系,在不同的函数中f的具体含义不一样。

4. f(x)是一个符号,不表示f与x的乘积,而表示x经过f作用后的结果。

5. 集合a中的数的任意性,集合b中数的唯一性。

66. “f:a→b”表示一个函数有三要素:法则f(是核心),定义域a(要优先),值域c(上函数值的集合且c∈b)。

三.讲解例题

例1.问y=1(x∈a)是不是函数?

解:y=1可以化为y=0*x+1

画图可以知道从x的取值范围到y的取值范围的对应是“多对一”是从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映射,所以它是函数。

[注]:引导从集合,映射的观点认识函数的定义。

四.课时小结:

1. 映射的定义。

2. 函数的近代定义。

3. 函数的三要素及符号的正确理解和应用。

4. 函数近代定义的五大注意点。

五.课后作业及板书设计

书本p51 习题2.1的1、2写在书上3、4、5上交。

预习函数三要素的定义域,并能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

函数(一)

一、映射:

2.函数近代定义: 例题练习

二、函数的定义 [注]1—5

1.函数传统定义

三、作业:

函数概念教案篇5

?教材分析】

利用编辑公式对工作表中的数据进行计算、处理和分析,是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一年级下册中《第六章 数字奥运 尽显风采》

第二节内容。该教材对利用公式进行数据计算处理(进行公式创建、编辑、复制和自动填充)的教学内容只是安排了对“中国获得夏季奥运会奖牌统计表(1984-2004)”计算的一个简单的例子。其内容安排单一、简单,很难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对的对数据进行加、减、乘、除计算。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增设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系列内容(以成就英雄为主题,分别设计了:初学咋练、小有所成、名声大振、声名显赫、成就英雄五个任务组合)进行教学,有意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对数据的处理能力。

?学情分析】

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们学习了excel简单的数据录入等操作,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认真结合学生学情,将教学内容设计成“竞赛”“闯关”形式,增强教学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并通过演示、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等形式,让学生逐步掌握本节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掌握excel公式的概念,输入方法以及公式的自动填充的应用、掌握excel中创建公式的格式; 学会利用excel中的公式计算功能,完成生活中有关数据的计算,能根据具体问题灵活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培养学生互帮互助良好品质、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学会融于集体,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excel中公式的定义、公式的输入、公式的编辑等操作。

?教学难点】

公式的创建、公式的格式

?教法学法】任务驱动法 主动探究法 讲解法,演示法,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计算机教室、任务素材、大屏幕投影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2分钟)

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对数据进行计算处理的问题,比如学生成绩统计、文艺汇演的成绩、文明班级评选结果统计、奥运会的奖牌统计等等。通常我们都是怎样来计算处理的呢?

生:踊跃,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解决方法

师:大屏幕展示任务素材中“中国获得夏季奥运会奖牌统计表(1984——2004)”表格,请同学们用刚才说过的这些方法来计算一下我国的奖牌总数,限时三十秒,看哪位同学算出的最多。

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得出结论:由此可以看出用传统的方法来计算是非常麻烦的,那么在excel中会不会有更好的方法呢?excel是一款用于数据统计和分析的应用软件,实现统计与分析的途径主要是计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在excel中如何利用公式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现在我们就开始学习excel中公式的输入。

二、讲授新课、合作探究

(一)两个知识点的理解(教师讲解3分钟,其中知识点一利用1分钟简单阐述,知识点二2分钟详细说明)

1、公式:(简单阐述)

公式是以对工作表数值进行加法、减法和乘法等运算,公式由运算符、常量、单元格引用值、名称及工作表函数等元素组成。

运算符用来对公式中的各元素进行运算操作。excel包含四种类型的运算符:算术运算符、比较运算符、文本运算符和引用运算符。

其中,算术运算符是我们用得比较多的,它用来完成基本的数学运算,算术运算符为:

2、excel中输入公式的操作(详细说明)

输入公式的步骤:

选定单元格→键入=(等号)→输入公式(如果公式中要引用某单元格的数据,既可用鼠标点击该单元格,也可用手动方法键入该单元格)→按回车键自动进行计算并显示结果。

特别强调:公式都是以等号开头,等号后是由操作数和数学运算符号组成的一个表达式。

(二)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20分钟,其中基础任务利用5分钟师生详细完成,任务二到任务五,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分配15分钟)

教师通过网络,下发本课任务素材,然后让学生打开任务素材中“初学咋练”工作表,尝试根据教师的讲解,完成里面的任务一。

基础任务:完成任务素材中“初学咋练”工作表中任务一。认真观察 “中国获得夏季奥运会奖牌统计表(1984——2004)”表,尝试完成1984年中国获得的奖牌总数,总结归纳操作步骤。

1.学生总结归纳在excel中计算我国奥运会奖牌总数的步骤。(学生先自主学习,尝试计算,然后总结步骤,教师根据学生总结,整理完善)

(1)选定需存放奖牌总数的单元格(任务中指定一个单元格)

(2)输入公式

(3)回车确定

启发学生思考:

在一个单元格中输入公式后,若相邻的单元格中需要进行同类型计算,则可利用公式的自动填充功能来实现。

方法如下:(教师演示,操作方法)

(1)选择公式所在的单元格,移动鼠标到单元格的右下角(填充柄)处

(2)当鼠标指针变为黑十字状时,按住鼠标左键,拖动填充柄经过目标区域

(3)到达目标区域后,放开鼠标左键,自动填充完毕。

学生根据教师演示讲解,完成“初学咋练”工作表中任务二。利用自动填充复制公式计算出其他届我国的奖牌总数。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完成这个基础任务,总结excel利用公式计算的方法和公式快速填充方法,通过本个任务的完成,让学生掌握excel公式计算的操作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任务二到任务五,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任务二:完成任务素材中“小有所成”工作表中的任务

(设计意图:这个任务,加大了公式计算难度,涉及带括号混合运算,通过本个任务的完成,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excel公式计算的作用和操作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

任务三:完成任务素材中“名声大振”工作表中的任务。

函数概念教案篇6

学习目标:1、掌握excel中公式的输入方法与格式 。

2、记忆excel中常用的函数,并能熟练使用这些函数进行计算。

一、知识准备

1、 excel中数据的输入技巧,特别是数据智能填充的使用

2、 excel中单元格地址编号的规定

二、学中悟

1、对照下面的表格来填充

(1)d5单元格中的内容为

(2)计算“王芳”的总分公式为

(3)计算她平均分的公式为

(4)思考其他人的成绩能否利用公式的复制来得到?

(5)若要利用函数来计算“王芳”的总分和平均成绩,那么所用到的函数分别为 。

计算总分的公式变为; 计算平均分的公式为。 思考:比较两种方法进行计算的特点,思考excel中提供的函数对我们计算有什么好处,我们又得到了什么启示?

反思研究

三、 学后练

1、下面的表格是圆的参数,根据已经提供的参数利用公式计算出未知参数

1) 基础练习

(1)半径为3.5的圆的直径的计算公式为

(2)半径为3.5的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为

2) 提高训练

(1)能否利用公式的复制来计算出下面两个圆的直径?若不能说明原因,并提出如何修改公式后才能利用公式复制来计算其他圆的直径?

(2)能否利用公式的复制来计算出下面两个圆的面积?若不能说明原因,并提出如何修改公式后才能利用公式复制来计算其他圆的面积?

2、根据下面的表格,在b5单元格中利用right函数去b4单元格中字符串的右3位。利用int函数求出门牌号为1的电费的整数值,结果置于c5单元格中。

思考实践提高:根据上面两个问题,我们得到了那些提示?并且将上面的公式与函数进行上机实实践。

四、 作业布置

(1)上机完成成绩统计表中总分和平均分的计算;

(2)上机完成圆的直径和面积的计算

(3)练习册

函数概念教案篇7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明确决定函数的三个要素,学会求某些函数的定义域,掌握判定两个函数是否相同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静与动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函数的概念,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教学难点:

函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师]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它是怎样表述的?

(几位学生试着表述,之后,教师将学生的回答梳理,再表述或者启示学生将表述补充完整再条理表述).

设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惟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y是x的函数,x叫做自变量.

[师]我们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并且具体研究了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请同学们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问题一:y=1(xr)是函数吗?

问题二:y=x与y=x2x 是同一个函数吗?

(学生思考,很难回答)

[师]显然,仅用上述函数概念很难回答这些问题,因此,需要从新的高度来认识函数概念(板书课题).

Ⅱ.讲授新课

[师]下面我们先看两个非空集合a、b的元素之间的一些对应关系的例子.

在(1)中,对应关系是乘2,即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数n,集合b中都有一个数2n和它对应.

在(2)中,对应关系是求平方,即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数m,集合b中都有一个平方数m2和它对应.

在(3)中,对应关系是求倒数,即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数x,集合b中都有一个数 1x 和它对应.

请同学们观察3个对应,它们分别是怎样形式的对应呢?

[生]一对一、二对一、一对一.

[师]这3个对应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

[生甲]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按照某种对应关系,集合b中都有惟一的数和它对应.

[师]生甲回答的很好,不但找到了3个对应的共同特点,还特别强调了对应关系,事实上,一个集合中的数与另一集合中的数的对应是按照一定的关系对应的,这是不能忽略的. 实际上,函数就是从自变量x的集合到函数值y的集合的一种对应关系.

现在我们把函数的概念进一步叙述如下:(板书)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惟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

记作:y=f(x),xa

其中x叫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或f(x))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y|y=f(x),xa}叫函数的值域.

一次函数f(x)=ax+b(a0)的定义域是r,值域也是r.对于r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r中都有一个数f(x)=ax+b(a0)和它对应.

反比例函数f(x)=kx (k0)的定义域是a={x|x0},值域是b={f(x)|f(x)0},对于a中的任意一个实数x,在b中都有一个实数f(x)= kx (k0)和它对应.

二次函数f(x)=ax2+bx+c(a0)的定义域是r,值域是当a0时b={f(x)|f(x)4ac-b24a };当a0时,b={f(x)|f(x)4ac-b24a },它使得r中的任意一个数x与b中的数f(x)=ax2+bx+c(a0)对应.

函数概念用集合、对应的语言叙述后,我们就很容易回答前面所提出的两个问题.

y=1(xr)是函数,因为对于实数集r中的任何一个数x,按照对应关系函数值是1,在r中y都有惟一确定的值1与它对应,所以说y是x的函数.

y=x与y=x2x 不是同一个函数,因为尽管它们的对应关系一样,但y=x的定义域是r,而y=x2x 的定义域是{x|x0}. 所以y=x与y=x2x 不是同一个函数.

[师]理解函数的定义,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

注意:①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上的一种对应.

②符号f:ab表示a到b的一个函数,它有三个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三者缺一不可.

③集合a中数的任意性,集合b中数的惟一性.

④f表示对应关系,在不同的函数中,f的具体含义不一样.

⑤f(x)是一个符号,绝对不能理解为f与x的乘积.

[师]在研究函数时,除用符号f(x)表示函数外,还常用g(x) 、f(x)、g(x)等符号来表示

Ⅲ.例题分析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f(x)=1x-2 (2)f(x)=3x+2 (3)f(x)=x+1 +12-x

分析:函数的定义域通常由问题的实际背景确定.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那么函数的定义域就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

解:(1)x-20,即x2时,1x-2 有意义

这个函数的定义域是{x|x2}

(2)3x+20,即x-23 时3x+2 有意义

函数y=3x+2 的定义域是[-23 ,+)

(3) x+10 x2

这个函数的定义域是{x|x{x|x2}=[-1,2)(2,+).

注意:函数的定义域可用三种方法表示:不等式、集合、区间.

从上例可以看出,当确定用解析式y=f(x)表示的函数的定义域时,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如果f(x)是整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实数集r;

(2)如果f(x)是分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分母不等于零的实数的集合;

(3)如果f(x)是偶次根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根号内的式子不小于零的实数的集合;

(4)如果f(x)是由几个部分的数学式子构成的,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式子都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即使每个部分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的交集);

(5)如果f(x)是由实际问题列出的,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解析式本身有意义且符合实际意义的实数的集合.

例如:一矩形的宽为x m,长是宽的2倍,其面积为y=2x2,此函数定义域为x0而不是全体实数.

由以上分析可知:函数的定义域由数学式子本身的意义和问题的实际意义决定.

[师]自变量x在定义域中任取一个确定的值a时,对应的函数值用符号f(a)来表示.例如,函数f(x)=x2+3x+1,当x=2时的函数值是f(2)=22+32+1=11

注意:f(a)是常量,f(x)是变量 ,f(a)是函数f(x)中当自变量x=a时的函数值.

下面我们来看求函数式的值应该怎样进行呢?

[生甲]求函数式的值,严格地说是求函数式中自变量x为某一确定的值时函数式的值,因此,求函数式的值,只要把函数式中的x换为相应确定的数(或字母,或式子)进行计算即可.

[师]回答正确,不过要准确地求出函数式的值,计算时万万不可粗心大意噢!

[生乙]判定两个函数是否相同,就看其定义域或对应关系是否完全一致,完全一致时,这两个函数就相同;不完全一致时,这两个函数就不同.

[师]生乙的回答完整吗?

[生]完整!(课本上就是如生乙所述那样写的).

[师]大家说,判定两个函数是否相同的依据是什么?

[生]函数的定义.

[师]函数的定义有三个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我们判定两个函数是否相同为什么只看两个要素:定义域和对应关系,而不看值域呢?

(学生窃窃私语:是啊,函数的三个要素不是缺一不可吗?怎不看值域呢?)

(无人回答)

[师]同学们预习时还是欠仔细,欠思考!我们做事情,看问题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函数的值域是由什么决定的,不就是由函数的定义域与对应关系决定的吗!关注了函数的定义域与对应关系,三者就全看了!

(生恍然大悟,我们怎么就没想到呢?)

[例2]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1)y=1-2x (xr) (2)y=|x|-1 x{-2,-1,0,1,2}

(3)y=x2+4x+3 (-31)

分析:求函数的值域应确定相应的定义域后再根据函数的具体形式及运算确定其值域.

对于(1)(2)可用直接法根据它们的定义域及对应法则得到(1)(2)的值域.

对于(3)可借助数形结合思想利用它们的图象得到值域,即图象法.

解:(1)yr

(2)y{1,0,-1}

(3)画出y=x2+4x+3(-31)的图象,如图所示,

当x[-3,1]时,得y[-1,8]

Ⅳ.课堂练习

课本p24练习17.

Ⅴ.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函数的定义(包括定义域、值域的概念)、区间的概念及求函数定义域的方法.学习函数定义应注意的问题及求定义域时的各种情形应该予以重视.(本小结的内容可由学生自己来归纳)

Ⅵ.课后作业

课本p28,习题1、2. 文 章来

函数概念教案7篇相关文章:

中班数学教案教案推荐7篇

中班数学教案教案参考7篇

小班教案数学教案推荐7篇

礼仪课教案幼儿园大班教案7篇

健康教案幼儿园教案优秀7篇

幼儿园教案科学教案优秀7篇

幼儿园教案科学教案最新7篇

秋天的雨教案优秀教案7篇

健康教案幼儿园教案通用7篇

拼音t教案大大班教案精选7篇

函数概念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30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