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和廉颇的读后感5篇

时间:
Animai
分享
下载本文

一本书读完后,写读后感是对内容进行再次梳理和理解的过程,读后感应当避免空泛的概括,注重细节描写,下面是28好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蔺相如和廉颇的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蔺相如和廉颇的读后感5篇

蔺相如和廉颇的读后感篇1

?将相和》选自我国古典名著《史记》,在读完这个故事时,我的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文中勇敢机智、顾全大局、不计前嫌的蔺相如和勇于认错的廉颇一次又一次深深的打动了我。

这篇文章共分为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负荆请罪”。它主要讲了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立了功,赵王封他为上卿,比廉颇的职位高,廉颇很不服气,因此经常与蔺相如作对。蔺相如不仅不计较这些,还谦虚的处处忍让廉颇,使廉颇觉得惭愧不已,便背上荆条来向蔺相如请罪。从此,他们俩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建设赵国。

故事中,廉颇以小人之心对待蔺相如,蔺相如却以国家利益为重,因为他知道,如果他们俩闹不和,秦国必然会来攻打赵国。正因为蔺相如不计较廉颇对他的羞辱,甚至还把廉颇当成朋友,最后终于使廉颇认识到错误,并与蔺相如一起齐心协力保卫赵国。由此可见将相和睦相处对国家安危至关重要。

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团结就是力量。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只要齐心协力,就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在平时生活中,对于“团结”,我可是有着深刻的体会。

我坚信,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大家同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

蔺相如和廉颇的读后感篇2

荀子有言:“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蔺相如便是这样一位当之无愧的君子。它令人钦佩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智慧明达,能言善辩、有勇有谋,更在于他能容忍流言恶语,容忍众人的猜忌与不解,只因他有永不熄灭的爱国魂。他的心灵,始终清明污垢。

初出场时,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宦者令舍人,卑微低贱的身份让无数人不屑一顾。然而,面对赵王的忧虑,蔺相如昂首坦然以对:“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这是何等的胆识与自信!他离赵入秦时,身上的重担必不比那“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荆轲啊。

他本可以推脱,婉言谢绝------毕竟,这是太过艰难的重任。但他却主动扛起了这关乎国家荣誉的重担,置生死于度外。于是我们看到他在秦王大殿上怒发冲冠,言辞铿锵,嬉笑怒骂,以死相争。一人一玉,是同样的纯粹与执着:宁碎不求苟全,宁死不损国威!史书上只是风清云淡的几笔带过那朝堂上的纷争,但现实中,又该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了得!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我们见识到蔺相如锋芒毕露的美。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他的视死如归、他的怒目而斥,是他血脉里沸腾的爱国情怀。此时的他,如“鞚中悬明月,剑杪照莲花”的征客,为国立下大功,被拜为上卿,理应风光无限、意气风发,见谁都要傲三分,才合乎他的尊贵身份。

然而,蔺相如之所以为蔺相如,其超人之处正在于此。面对廉颇的“我见相如,必辱之”的恶语,面对舍人“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的质疑,他选择了容忍。只因他要守护这赵国的国土,守护这万千黎民的家。

当一种感情升华到极致,往往近于水,无声流动,无处不润。此时蔺相如的爱国情感正是如此。他对国家的热忱与忠诚,从热烈的洪流变为润物细无声的雨,以容忍和坚守诠释了爱国的最高境界。那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信仰,让他在世俗流言中始终坚定不移地守护着国家,清醒地认识到“两虎共斗,势不俱生”,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众人皆醉我独醒,而蔺相如,宁可孤独而痛苦地醒,也不愿再醉生梦死中,失去自己对国家的信仰!

蔺相如和廉颇的读后感篇3

读过《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人往往为蔺相如机智勇敢的胆识和顾全大局的精神所感动,也为廉颇知错就改的态度和“负荆请罪”的行动而赞叹。多少年来,他们的事迹一直脍炙人口,传颂不衰。

然而,令我不解的是,赞廉颇、蔺相如者大有人在,而故事中的另一位主要人物谬贤却很少被提及。惊诧之余,感到有点不平。

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明白,蔺相如是谬贤推荐给赵王的,没有谬贤,蔺相如恐怕就无缘会见赵王,出使秦国,恐怕也谈不上为维护赵国的尊严而崭露头角,显露才华。诚然,相如不辱君命,廷叱秦王,愿以“头璧俱碎”,敢于“跪请击缶”,使“完璧归赵”,“华丽而归”,其功可谓大矣。但是此功同谬贤的推荐分不开,可以说“完璧归赵”有蔺相如的一半也有谬贤的一半。特别是在当时的社会,真正“脱颖而出”的能有几人?在特定的情况下,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没有谬贤,哪会有蔺相如?徐元直推荐诸葛亮,一直传为佳话;王亚南之识陈景润,也已成为美谈。而谬贤之举蔺相如,自也应该大赞特赞。俗话说“慧眼识英雄”。“慧眼”的可贵就在于一个“识”字。谬贤确实“别具慧眼”能“识”相如之才,并能“替人才开路”,把蔺相如这个人才推荐给赵王,这实在是了不起的。如果“功劳簿”上的名次有先后之分,那么,我认为,谬贤第一,蔺相如第二。

谬贤第一,不但是因为他能“识”、能“荐”相如,而且还因为他在向赵王推荐之时,能扬相如之长,不避自己之短,并敢于以己之短来衬托相如之长。这就更加可贵了。为了荐贤,为了让贤才为世所用,为了赵国的荣辱安危,谬贤不计一己之利害,勇于在赵王面前揭“短”,敢于把自己的“短”同相如的“长”对比,肯定相如是“勇士,有智谋,宜可使”。试想,没有一点为人才铺路、开路的决心和勇气,没有爱才、荐才、用才的强烈意愿,能这样吗?世人都赞扬春秋时期的祁黄羊,说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这自然有道理。而谬贤的举才不瞒隐私,不避短,那就更难了。要不是谬贤这样极力推荐,赵王能否“召见”蔺相如,那也很难说呢!

蔺相如和廉颇的读后感篇4

在《将相和》中,“相”——蔺相如凭着过人的胆识和出众的智慧,在众多文官中脱颖而出,步步高升,从一介平民官至上卿。这,就让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将”——廉颇不满了。廉颇为人豪爽,总是让蔺相如下不了台,但蔺相如却一再容忍,一让再让。他用自己的言行和宽容之举,每每感动廉颇。直到廉颇负荆请罪,两人成为之交好友。

如果不是蔺相如的宽容谦让,如果没有廉颇的悔过自新,赵国就不会强大起来,也很难立足于七雄之中。正如蔺相如所说:“现在秦国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给秦王攻打赵国提供可乘之机。”的确,秦王三番五次地寻找机会为难赵王,但每次都悻悻而归不能得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因为有蔺相如和廉颇。完璧归赵前,若不是蔺相如的有勇有谋,珍贵的和氏璧可能已经落入秦王之手了;渑池会上,若不是廉颇早有准备,赵王或许早已身陷虎穴了。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对国家十分重要又缺一不可的人才,一旦自相残杀,就会让赵国陷入内乱的水深火热之中,也为虎视眈眈的秦国提供可乘之机。

蔺相如的宽容在品德上是高尚的,在国家的危急存亡之秋更是彰显重要。当然,廉颇的“迷途知返”也是难能可贵的。

蔺相如和廉颇的读后感篇5

当看到《廉颇蔺相如列传》时,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谁呢?是那机智英勇、不畏强权的蔺相如?还是那虽胸襟狭窄、妄自尊大却勇武过人、细心的廉颇?

在渑池之会时,当你看到那英勇的蔺相如寸步不让的与秦王唇枪舌战时,你可曾想过,为什么渑池会后,秦军没有加兵于赵?那是因为廉将军勇武过人,他部署重兵以防备秦兵的入侵,使得秦军不敢轻举妄动。在赵王一行人回国后,蔺相如被委以重任,且职位在廉颇之上。试问这哪能让心高气傲的廉颇服气呢?正式因为这样,导致了廉颇想要羞辱蔺相如的想法。但是在知道事情的轻重缓急后,他不也勇于改错,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了么?

在这篇文章中,我更喜欢廉颇,或许你会说,蔺相如机智英勇、心胸宽广不是很好么?这一点我并不否认,廉颇虽然为人鲁莽、心胸狭窄、妄自尊大,他知错就改的品质更让人觉得他的人性化,让我觉得他是一个与我一样的人,毕竟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圣人。人无完人,是人就会犯过错误,可敬的是承认自己的过错并正确纠正错误。不是有句老话吗,“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知错就改又是许多成功的人都有的品德。美国南北战争初期,北军遭受到严重挫败。总统林肯大为恼火,往往容易发脾气。有一天,一位受伤的团长从前线回来,向总统请假,去看望生命垂危的妻子。林肯一听到“请假”二字,火冒三丈,训斥了他。第二天清晨,天还没有亮,林肯便赶到团长住处道歉,他说:“昨天我对你的态度实在太粗鲁了,我一夜懊悔,不能入睡,现在请你原谅。”林肯替这位团长向军部请了假,并亲自用车送他到码头。

正是林肯这种知错就改的品质使得他深受属下的爱戴,廉颇也是如此。虽然他们都因为一时的鲁莽而做错了事,但他们在事后都及时反省改过,纠正了自己的错误。“知错就改,善莫大焉”,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一种素质、一种美德。它不仅是个人成功的奠基石,也是一个国家先进的催化器……学学廉颇,学学林肯,放下你那微不足道的架子,知错就改吧,因为它真的善莫大焉。

蔺相如和廉颇的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扁鹊治病读后感5篇

《师说》读后感5篇

卖轮子读后感5篇

人生读后感作文5篇

钢铁读后感推荐5篇

读后感65字5篇

读后感五千字5篇

咏芙蓉读后感5篇

《变形》读后感5篇

西游读后感作文5篇

蔺相如和廉颇的读后感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