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右疯子在左读后感5篇

时间:
dopmitopy
分享
下载本文

一篇精彩的读后感能够引导读者关注书籍背后的文化与思想,激发他们进一步阅读的热情,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学会了如何将情感与理性结合在一起,以下是28好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天才在右疯子在左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天才在右疯子在左读后感5篇

天才在右疯子在左读后感篇1

天才和疯子的距离有多远?也许只有一线之隔,天才不被人理解,逼久了或许就成了疯子。

高铭的这本书正如他所说,有案例的基本还原,也有自己的整合,整本书亦真亦假,有些观点你还确信有道理,那么是不是自己也是精神病?你不信服活着没听说过的观点,就当开眼界了,不能太较真,太较真了或许自己真的变成疯子了。个人认为这本书包含了唯心论和唯物论,把它当成心理学小说也可以。

合上书,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忘记的是如下几个观点:"四维虫子、多宇宙论、感觉的存在、精神的强大、量子物理",这些是我第一次听说,开了眼界。

一,撒旦恶魔存在的意义

"我信奉恶魔,那又怎么样?自甘堕落算什么?我的存在,就是为了证明光明的存在,我不存在,就没有对比,就没有光明。人的高尚情操也就永远不会被激发出来,就只能是卑微的、肮脏的、下流的!有人愿意选择神,有人愿意选择恶魔!如果这个世上只有天使,那就没有恶魔了,就像这个世界只有神就没有神一个道理。我的存在意义就在于此!”也许正是由于这种思维的存在,世上才有那么多的杀人犯,才有那么多自甘堕落的人。思想决定命运,思维限制人的发展。改变思想,才能改变命运。

二,感觉的存在

在"苹果的味道"这则故事里,这个人先是找到了感觉的存在,后来体味到精神的存在,再到后来尝了苹果的味道,回到了精神和肉体的统一。那些佛教大师的闭关修炼,不吃不喝也是为了寻找精神的存在吗?个人比较认同关于"感觉的存在"的观点:"感觉这个东西,很奇妙,当你被各种感官所带来的信息淹没的时候,你体会不到感觉的存在,至少是不明显。感觉其实就像浮在体表一层薄薄的雾气。每当接触一个新的人物或者新的事物的时候,感觉会像触角一样去探索,然后最直接地反馈给自己信息。"

三,角度问题

孩子的角度和成年人的角度不同,孩子看到的世界是最真实的,在他们眼里大自然有生命,树木会说话,鸟儿会唱歌,河流会跳舞,石头会变形……是成人正常?还是孩子?很多时候成人的价值观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是不是有些孩子在家长不认同他的观点后,走了另一个心理极端,就会变成精神病人。多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你看到的蓝天白云,高山流水,在孩子眼里,或许不存在,因为他看不到,他能看到的只是他的视线范围内的事情。蹲下身个孩子交流,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四,真正的世界

真正的世界到底什么样子?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故事里的.女人通过模仿别人的行为,再到模仿别人的心灵去探寻世界的本质,行为可以模仿,心灵真的可以模仿吗?

引用书中的观点,要"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石头的眼睛去看石头,用大海的眼睛去看大海,用动物的眼睛去看动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

五,迷信or信仰

"真正的信仰是不会动摇的,哪怕没有神都不能影响自己的坚定,这才是信仰。真正的信仰,能包容所有的方式,能容纳所有的形式。只有迷信的人才打来打去呢,整天互相叫嚣:你是错的我才是对的,你是邪道我是正途。这是迷信,不是信仰。”我一直纠结什么是迷信,什么是信仰,在这里我似乎找到了答案。迷信的人整天说自己的信仰是正宗的,自己的见解是正确的,而真正有信仰的人似乎能够包容,不争辩,你信你的,我信我的,不去强行传播,拉帮结派,追求的是内心的平静。

天才在右疯子在左读后感篇2

最近几天一鼓作气终于读完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奇书。作者对探索未知世界总有无尽的渴望,通过与一百多名“非正常人群”近距离接触,认真思索,反复锤炼,最终形成了我国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阅读过程中,我们无时无刻不折服于作者在此过程中的胆大心细,惊叹于精神病人匪夷所思而又无可挑剔的另类逻辑,当然还能感受到他们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孤独。

不得不说,用四年时间,通过各种渠道,利用所有的闲暇时间,探访精神病院、公安部等机构,与这么多精神病人面对面交流,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内心,很容易被这些精神病人把思维带偏,由精神病医师变为医师精神病的也不在少数。所以千万别太在意精神病人说的话,别深想他们告诉你的世界观,否则你迟早也会疯的。

而且还有一点,并不是所有的精神病人都见人就说,侃侃而谈,有很充分的表达欲望,有些精神病人愣是不说话,对于这种类型,我们要去体察他们的内心,即便和他聊上一年也无济于事,那该怎么办呢?只有靠医师和作者自己长时间去观察,去接触,甚至是模仿精神病人每天生活的一举一动,让他们以为你是“同类”,才会与你交流真情实感,因为与交流相比,我们更需要进入他们的心灵,而这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该是一个何等的考验。

之前我以为精神病人都是疯疯癫癫的,根本没办法交流,但看完这本书后我发现并不是这样,他们只不过对于一些问题的看法和我们通常认为的相差较大而已,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体系,而且非常严密,让我们无法攻破。而且有些精神病人对量子力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了解得非常透彻,想和他们顺利沟通就不得不找一个物理学教授在旁边做帮手。甚至有时候会让你觉着,他们才是对的,用我们的认知解释一些事情确实行不通。所以在读书过程中,经常会惊叹于一些精神病人广阔的知识面,并被他们严密的思维与推理能力所折服。

比如物理学中有这样的问题,两个完全没有关联的粒子,会相互干扰,这个叫做粒子的无条件关联特性。又如把粒子a的动能改变,粒子b也会莫名其妙地改变,诸如此类,迄今也没人知道为什么。但有一位患者就可以用她创造的理论解释清楚,而且用平行宇宙理论和超弦理论这两种猜想解释不清的现象,也能用她的理论解释清楚,这一度令作者很崩溃,因为疯狂查找资料之后,并没有什么例子可以对这个理论进行质疑或推翻。这本书中还有不少这样的案例,让你感觉有些精神病人真的是天才,或拥有看穿世间的超能力。

然而,他们学科知识再广阔,逻辑再缜密又能怎么样?最终还不是被当做精神病人?为什么呢?其实有时候,精神病并不等于疯癫,他们或许真的是天才,只不过他们的思想太另类,异于世界上的绝大多数而无法被接受。如果在一千多年前有人谈到,两个人相隔千里却能清晰地对话、手指点一下想要的物品就能自动到家、世界各国发生的事情透过一块儿屏幕就能一览无余,我估计他也会被称为“疯子”。还有,哥白尼、尼采、梵高当时也被称为是疯子。但也有智商高的人没有或者说没有一直被称为疯子,比如爱因斯坦,因为天才不但要出生,还要生而逢时,只有逢时,只有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只有让自己的思想融入目前的世界,才能被大家接受,才能被认为是天才。

有些精神病人也是孤独的,他们内心充实,有那么多的奇思妙想,但不被大家理解,他们花费很多时间去研究一些问题,形成自己完整的一套体系,但不被大家接受,对于他们来说,这又是多么的无奈。这或许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

天才在右疯子在左读后感篇3

外界对这本书的评价褒贬不一。我不知道这本书到底是写的还是编的。

我认为一本书可以带给读者一些不同的感受,一些自己的感悟,这总归是值得的。说,“超出常人半步是天才,超出常人一步是疯子。”可能吧,可能当天才执着研究一件东西未果时,会被普通人当作疯子吧。“疯子”的定义究竟是什么?与大多数人不同?不被大多数人理解?

拿这本书中的例子来说,“疯子”也分种类。

1、有些“疯子”说了很多离奇的事,没有办法用现代科学解释。这其中可能是心理作用产生的幻觉,也可能是真的。这不得而知。

2、有些“疯子”有与大多数人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这没有错误,也可以理解,只是不被多数人接受。但我的确很佩服他们对某方面知识了解的`程度,强大的逻辑思维和足够坚定的信念。

3、有些“疯子”是钻牛角尖。如果说天才是在某方面了解得很全面,那这类“疯子”是太过固执自己片面的理解,而把自己带入无可救药的深渊…我还是很喜欢这本书中的一些章节,它让我想起曾经的我也想过的一些问题,也让现在的我有了心里的一些答案。

这个答案是自己给的,它不一定是最正确的,但它是认真思索过后,确定也相信的。佛法最信奉的是包容性,我们可以允许不同的存在,但是我们不能强迫别人也要和自己相信的一样。我们可能大多数人都有一些“精神病”,就像强迫症,如果你必须把自己的东西弄得整整齐齐,那当然可以,但是别人的东西你看不过,也非要收拾好,可能有人会允许你帮他收拾;也可能不被允许,因为你没权利乱动别人的东西。如果你强迫的是自己的指甲要干干净净,你不能强迫别人的也一定要那样。所谓的是不是精神病,无非就是,你有没有影响到别人。总之,我还是被那些新奇的想法吸引,还是愿意承认不同,也佩服那些愿意探索,愿意实践,认真做事的人。

天才在右疯子在左读后感篇4

最近利用一个月的零碎时间我把这本书大体看完了,非常佩服作者及故事中每个人,看这样一本与常人世界观几乎不一样的书籍之后,我觉得其中的一些人真的是让人敬畏的。

作者在这本书里写了48个案例和2个篇外篇,共50篇。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以对我的震撼程度排序:量子物理学、宇宙观、人的心理与精神世界、生物学、人体学、宗教、佛学禅修、玛雅文明等等。很难想象但又情理之中,作者不是上述任何一个领域的业内人士。但也正是这个原因,这本书虽然充满密密匝匝的专业科学内容,但又明了通俗,逻辑清晰,颇有张力和震撼效果,这是它非常好看的理由之一。

故事人物他们的理论,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以及他们对自己的定位几乎都是清晰的,对于那些偏执的人,我甚至有点惜惜相惜,可能是每个人生活中都是有自己固执的一面。但是,我更加佩服他们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即便不被普通价值观所认可,但是他们仍然自信的坚持着自己,也许正是这种执念才会让所谓的普通人觉得他们不正常。

不过,以不同的角度看的话,可能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正常人吧。每个人的精神不一样,所以更加不可能得到统一,所以从不同的视角来看世界的话,都会得到一个不同的结果,那何为正常,何为不正常又该怎么划分呢?

另外,虽然读这本书使我们“正常人”知道那奇怪的人群(与我们不同的“病人”)到底是怎么样的所思所想、怎么样的行为方式(其实能做到这个已经很不易了),但作者并未流于“揭秘”“爆料”之市井谈资,字里行间还可看出开阔的人文情怀。真正尊重真理的人,勇于探索未知的人,本质上大抵都开阔、纯粹、并且有着大的善良。大的善良和大的智慧又同源同质,于是,我有时候看着看着作者和这群疯子和怪人的对话,还有点要泪水盈眶的架势。把对方放在平等的位置用心的倾听和交流,这更是这本书最美好的地方。

在这本书中,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基于物理理论的几个故事,关于四维空间、平行宇宙、超弦理论等这些概念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让我觉得研究这个物质世界是个如此神妙的事情,再读到这几个章节的时候,总是会跟着作者所描述结合一些科幻大片去想象这些概念。让我最羡慕的是其中两个天生异禀的人,一个是能模糊将人看成的动物,一个是能看到天空不同的颜色。让我最震惊的是三个小猪的故事,讲的是人格分裂的情况,关于人格分裂我一直都觉得是件不能理解的事情,我也没有在现实中见到过,所以还是不能理解两个人格在同一个身体中存在,而且还能进行交流,想想就觉得恐怖。

说到这,不免要赞叹一个完全凭借自己探索精神的人,除了工作生活,还可以了解如此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端科学;居然可以用4年的时间(班还是要上滴,但是几乎是所有的休息时间)通过各种人脉,得以和精神病人、心理障碍患者等奇奇怪怪的边缘人近距离接触。作者说有时候和一个精神病患接触有可能要接触10余次,才有一次有效沟通。当他们在发病状态下,对话或者其他形式的交流太困难而几乎不可能得到什么确实的交流。但他们什么时候发病,程度如何,却完全不可控。只能一次一次的去探访,直到积累到足够多的资料和对话录音,知道了这个案例的始末。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很多个涉及到量子物理的案例,瞬间就觉得自己被那些精神病人秒杀了,我一正常人连精神病人的一半智商都没有啊,真是可悲!后来看多了什么量子物理,什么时间的终点,就突然会觉得这些精神病人和先知一样,所有人类未解之谜在他们那块儿基本都不是问题。也开始产生对未知的恐惧,是不是石头也是有生命的?是不是真的有人会把人类看成是动物?是不是真的有人可以看到每天的颜色是吉是凶?

时间是不是真的不存在?我们生存的空间是不是还有第四维?多宇宙理论是不是真的?特别恐怖的是,我开始怀疑那个外星人说地球上的实际人口是170亿,现在活在地球上的只是一些表象的人,而那些真正具有高科技和高智商的地球人都是隐藏起来的……想到这些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好渺小,感叹这些精神病人简直都是天才。

天才在右疯子在左读后感篇5

不论你看见了什么

请不要对号入座

摘抄

“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

“有时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实的。”

“虽然电影里都是皆大欢喜,现实是残酷的。”

“我觉得感情很渺小,既不辉煌,也不壮烈。只是一个小小的片段,但是却让我动容。”

读后感

了解到这本书的契机是在大二时期,我对于心理学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想要通过书籍来填满我的心理“胃”。在众多心理学书籍里面选中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但由于我的三分钟热度,读了没几页扔在一旁了。在今年似乎已经沉淀下来,抱着看小说的心态再拿起来时,学到了很多从未接触过的东西。

本书是一部访谈笔记,作者用了四年时间采访了200多个精神病人,为我们呈现了精神病人的世界。他们有的奇特、有的偏激、有的逻辑缜密......

你无法用正确或错误来评价,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是不同的,他们有着自己的一套强大的世界观,你甚至不能用现在已知的理论去辩驳那看似荒诞却逻辑严密的推理。这些故事带给了我巨大的震撼,我承认他们的观点很偏离现实,但也难以否认他们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

我欣赏他们的简单、直接,他们不顾世俗的眼光,对好奇的事物进行探索不惜以自己生命来认证。也许他们喃喃自语的内容在这个时代的文明中没有被开发出来,但谁又敢说在未来不会发展成现实呢?本书我认为最精妙的地方就在于作者借精神病人的'角度道出我们不敢轻易说出口的观点。

她严肃地看着我:“大脑就是肉,怎么有的思维?”

我愣住了。

她得意的笑了:”不知道了?聚在一起,就是生命!人是,蚂蚁组成的松散的生命是,石头也一样,沙子和土聚在一起,就会有思维,就是生命!

这是令我大为震惊的一段对话,石头那漫长的生命,在我们人类看来,几乎没有尽头。我们一直忽略的东西,如果它们都有生命呢,我们的一生或许它们根本就看不到,太短了。

这本书的真实性,我不予评判,但这本书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毋庸置疑。苹果的味道你真的知道吗?习惯只是个借口,不是理由,对吧?就像作者在最后所写:如果你认为这是真的,那么这就是假的。

天才在右疯子在左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活着读后感通用5篇

童年读后感300字5篇

《荷花》读后感5篇

《四季》读后感5篇

活着读后感最新5篇

人生读后感优质5篇

长征颂读后感5篇

拇指拷读后感5篇

四季书读后感5篇

小学读后感5篇

天才在右疯子在左读后感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6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