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幅的长短不是判断观后感质量好坏的决定性因素,观后感的写作有助于我们提高审美能力,28好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钢琴的观后感推荐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钢琴的观后感篇1
我觉得《海上钢琴师》真的是一部好电影,但是我不太明白为什么这个时候他在电影院放,以前为啥不放呢?被禁?为啥啊?这样的片子,又有什么理由被禁呢?
不用纠结这些,还是多关注影片吧。挺好的故事,当然了,我作为一个外行人,首先看的肯定是剧情。说到剧情,我特别佩服这个片子的编剧、导演。佩服编剧,是他把故事设定的特别完美,从一个官方都不承认的人的历程,从被人捡到,到取名,到天赋被发现,弹琴,中间还有爱情,这样的故事。
佩服导演,是这样的故事,他用了两个视觉的感觉。一个是从1900这位伟大的钢琴师的角度来经历这一切;另一个视觉就是寻找钢琴师的小号手,姑且叫肖恩吧,因为他的小号是肖恩牌的,他真实的姓名我还真记不住。
看到最后,钢琴师还是选择留在即将炸毁的船上,我觉得整个片子就提升了。反正我看到那儿,特别感动。那个船,可以理解为是钢琴师的故乡、故国,毕竟从他的时间跨度来说,肯定是经历了一战二战的嘛,不管这个故乡是多么颠沛流离,不管官方是否承认他,他眷恋这个故乡,愿意与之共存亡。他站在下面,肖恩站在台阶上,位置略高,他仰着头,描述他缺胳膊短腿去见上帝的时候,真的特别感人,有种哀而不伤的惆怅,看得我内心唏嘘不已……
故事当中可能最有意思是那种含蓄、没有结果的爱情。但是我觉得,这段爱情,只是男主角蓬勃的感情世界的一次外露而已。在我看来,他其实一直都有丰富的感情,他总是如同旁观者一样,看着船上的人。并且通过对这些人的观察,来编写曲子,宣泄他的感情。终于,在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群中,他看到了一个干净、纯洁、单纯的姑娘,他心动了。就有了这部电影比较高潮的一件事,他曾经想过要离开这艘船——当然我把这艘船理解为主角的故乡、家国。
我最喜欢的肯定不是主角和爵士乐的大咖茬琴那一段,那肯定是电影最大的高潮,钢琴演奏最精彩,但是我不懂音乐,没太在意这些音乐、弹奏这些。在乎的是主角恬淡,无招胜有招的,这个金庸的令狐冲已经很极致了,我就不多说了。
我最喜欢的关于弹琴、音乐方面的片段,肯定是主角带着肖恩在颠簸的船上,钢琴的滑轮被打开,他们随着钢琴的滑动弹琴,就像是一首冰上舞蹈的钢琴曲,像极了奔放的青春,自由的青春。在撞开了船长的寝室门时,都是那么轻松、自然、又让人有种青春恶作剧的快乐。
看完了,我都要感叹:我啥时候能写出这样的剧本,能有这么缜密的故事情节,从朴素的情节里凸显出不同人看有不同体会、感悟的“故事”呢?也许还是来生吧,今生就好好修炼吧。
钢琴的观后感篇2
第三次重温了《海上钢琴师》。不论第几次看,它都是我心目中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
在所有我曾读到过看到过的故事里面,许久没有一个人如1900般让我充满了迫切的冲动,想要去理解他,懂得他,感知他。
他手指划过键盘流淌出来的音乐,深情,动人,一如他不曾出口的情感表达。他慵懒典雅的身姿,孩童般纯净的天使面庞,清澈纯净的蓝眼睛······当这样的声音钻进耳朵,这样的画面印入眼帘,总是禁
不住心里的激荡,大雨滂沱。不是难过,是深深的疼惜。是一种幸好遇见的庆幸与荣幸。
1900被遗弃在弗吉尼亚号游轮的头等舱里,一个黑人煤矿工在一架钢琴上发现了他。
因为是新世纪的第一天,养父丹尼给他起名叫1900。由于没有相关的出生证明,丹尼担心他被人抱走,所以1900从来没有离开过船舱。他就在这船一样大的摇篮里长大,他不知道海的尽头还有其他世界。就像他单纯地以为“妈妈”是一匹马,一匹跑得很快的马,一匹好马。尽管如此,有养父丹尼的疼爱与照顾,1900的世界是温情的。
可就在1900八岁的.时候,唯一能够给他庇佑的养父意外去世。懵懂中,年幼的他便经历了生离死别。
丹尼的葬礼上,迷茫无措的1900听见远处隐约传来一阵动人心魄的声音。身边的一个亚洲女人告诉他,这是音乐。就此注定,他此生将与音乐结下深深的不解之缘。
钢琴的观后感篇3
一九零零出生在船上,也从来没有下过船,虽然它有无数个时机可以如许做。直到末了这艘服役的老船即将用六吨半的炸药被炸掉时,他也没有选择下船,虽然max实验过劝说。“整座城市那么大,一眼忘不了尽头。无量无尽,贫苦你告诉我,它的尽头在哪里?
海上钢琴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其实似乎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可能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总爱问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故事有什么教育意义或者什么道理,而这部影片看完之后的混沌感让我彻底有点崩溃,崩溃的不仅是我的思想,还有对传统教育的信任危机。好的作品就是“人人心中皆有,个个笔下全无”那样的绝笔,电影《海上钢琴师》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其实,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需要封闭和退守的天地,就如钢琴师的世界“船、钢琴”每一个人都离不开自己的习惯,而且对制度和习惯产生着无限的依赖甚至与之共生死,如钢琴师一样与大船同归于尽。
钢琴师喜欢船,喜欢摇摆和漂浮的大陆,喜欢那些匆匆的过客从眼前走过,因为他已经彻底的习惯了,已经与船和钢琴融为了一体,一旦离开哪里,他会感觉到陆地在摇晃和颤抖,习惯了动荡,是不是也就拒绝和厌恶和平和宁静呢?
喜欢看别人实现梦想的人生匆匆来去,喜欢自己在钢琴前独唱主角,这种喜欢是不是也说明了一个人思维定式对人生观简直观的禁锢?一个不能适应环境变化、不能随环境变化而改变自己角色的人注定与那个时代一起消亡,这是社会的也是自然的生存法则,那么钢琴师的结局是不是一种历史时代消亡的寓意?钢琴师是依赖那个时代还是被那个时代抛弃了?只知道他的故事变成了另一个朋友的传说!
钢琴师是喜欢自由的,喜欢自由的弹奏自己的钢琴,喜欢自己的生活表达方式,喜欢船上那种世外桃源的自由和恬淡,可是世外桃源毕竟是世外桃源,这是不是导演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抑或是对战争世界的一种逃避心态?因为片中,小号手离开船之后,像钢琴师那样说了“让战争滚蛋!”的台词,可惜没有钢琴师的气势。
钢琴师代表的是一种童真和纯洁?代表的是人类对大同世界的向往?代表的是对人类繁文缛节的不屑?还是代表人类对自身无穷无尽的欲望的恐惧?当钢琴师站在舷梯上犹豫不决的时候,面对尘烟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钢琴师终于下定决心从此不再离开自己漂浮的世界。
1900有着惊世骇俗的才华,但也有着另人难以想像的孤单,仿佛他的世界仅有他一个人。也许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就算被世人遗忘,但只要自己觉得美好就是值得的。
钢琴的观后感篇4
电影结束了,黑白字幕缓缓划过,我却不忍关掉视频窗口。凄婉的小号声,声声切入心中,悠扬,却沉甸甸地压在胸上。心中的忧伤像是浓茶,久久不散。我不肯失掉这珍贵的悲哀,把时间条拉回他在虚空中演奏的一刻。
他,被遗弃在船上,被锅炉工养大,他叫“丹尼·布德曼·td·莱蒙·1900”。他是天生的钢琴才子,在船的舞厅里,他在风暴中与钢琴起舞,他在音乐会上用音乐描述人心,他是钢琴的灵魂。然而,他被环境束缚在船上,尽管世界从他身边经过,他却不敢走进这个世界。
他一生都没有离开他所生活的“弗吉尼亚号”。他也曾爱慕那位平凡但出尘的姑娘,却因自卑和怯懦失之交臂;他也曾想下船找她,却在舷梯上望着无边的世界迟疑回返;他也有一位真正走进他内心的朋友,却拒绝与他下船而选择死亡。
如他所说:“世界是一架拥有百万琴键的钢琴,那是上帝的钢琴。仅仅是街道,就有上千条,你怎么选择其中的一条?怎么选择一个女人,一栋房子,一块地,一个人生?我无所适从,只能选择一种方法死去。”于是,战争结束后,他留在船上,在无声的演奏中和破旧残废的船——他的世界一起爆炸殆尽。
一架钢琴,琴键是始,琴键是终。幸福是他心中的远方,生活的'梦想始终存在,可他一生畏缩至死。究其原因,是因为他所缺失的与命运抗争的尊严和信心,使他习惯了孤独,他的“不做”使他的幸福成为了一个永远存于心中的悲剧。
看罢,我不由得想到远方,想到自己。我也像1900,默默问自己:“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但内心还未告诉我答案。尽管我也像其他人一样学习着,努力着,可我是否只是简单地为活着而活着,心中却没有那样一个自由与诗意的远方呢?还是,尽管我心中有这样的一个远方,却因理想与懒惰的矛盾而踌躇不行呢?
钢琴的观后感篇5
一张旧相,一片流年. 今天终于下来看了它. 真的很好看. 很喜欢里面的曲子. 奔放,柔情.
个人的感情因素完全都能在曲子里体现出来, 真的很不错. 难怪它得了99年的最佳配乐奖.
tim roth.
lie to me里的主演. 一直都非常喜欢他. 他有一股很强的个人魅力. 也许是那股痞性~
再就是结局.
又是一部让人很揪心的结局. max 最后还是尊重 td的选择, 让他与船同沉.
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结局让我实在难受.
我是那种不能看着朋友在我眼前挂掉而我还能那么转身离开的人. 更何况在那种那么平淡是环境中.
我觉得,要换做是我是max, 我绑也要把td绑走.
但是这又会违背td的意愿. 这种生离死别什么的是最不能接受的了.
这种类型的戏真的很好看. 很合我胃口. 演员很好. 剧本又能把人物刻画的很鲜明.
就像一首元素丰富的音乐加上一只素质很高的耳机.
所有细节都呈现的很清楚但是又不会失去整体感.
让人不禁会沉浸其中. 心情随着剧情跌宕起伏.
好吧. 寥寥草草写了一篇不算观后感的观后感. 我不怎么会写这东西.
只是觉得好. 有必要记下些什么. 就写了.
钢琴的观后感推荐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