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作文能够引导我们关注生活中的细节,让我们学会欣赏周围的美好,作文通过生动的描写,我们能够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感受到情感的共鸣,下面是28好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元宵节,作文精选6篇,感谢您的参阅。
元宵节,作文篇1
今天是正月十四,马上就是元宵节了,我们班今天下午在学校少年宫三楼会议室举行了灯谜活动。
一进入会议室,我就被空中一排排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灯笼深深吸引住了,有正方形宫灯,有圆形传统灯笼,有三角形、菱形灯笼,还有动物造型可爱灯笼,当然还有我自己用筷子做正方形灯笼,每一个灯笼下面坠有长长彩带,飘飘扬扬,似古代女子飘洒长裙。
每一个灯笼下面都有别针别了一个红色纸片,谜语便在这些纸片上了。我随着熙熙攘攘地人流,一个一个看,一个一个猜,让我印象最深是一个谜题为:“包公坐在公堂上。(打一动物)”谜语,我脑中灵光一闪,就将这“包公”与蜘蛛联系在了一起,蜘蛛每天也是端端正正地坐在自己编织网中央,就似包公四平八稳地坐在衙门里一样。我兴高采烈地记下谜语编号,将答案告诉了老师,获得了奖品。
拿着新崭崭奖品,听着一屋子欢声笑语,看着头上五彩缤纷灯笼,尽管窗外还是凛冽寒风,但我心中却宛如春天一般暖洋洋。
元宵节,作文篇2
今天是元宵节,是一家人吃元宵的日子。我们这儿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闹元宵,看灯会。元宵俗称汤圆,代表一家人团团圆圆,以前我只顾吃,却不知道包汤圆还有一些讲究。
包汤圆首先要用米粉和一个汤圆的“妈妈”——面团,注意面团加水和时水不能太多,否则就生不出“孩子”了,其次还要准备少量的米粉,是为了让“孩子”生下来“健康安全”,不黏在一起。我先从大面团上移下一个小面团,然后放在双手手心旋转,第一个“孩子”是由朱政彦接生的汤圆宝宝就要出生了!我兴奋的大喊。妈妈说:“怎么生了个畸形的孩子?”我定神一看,咦,我搓的圆怎么就成了长方形了呢?唉,重来吧。这时,妈妈鼓励我说:“其实包汤圆是要有技巧的',只要你掌握技巧,就一定能成功的。”我急着问:“那技巧是什么呢?”妈妈不慌不忙地说:“首先你的双手要放在同一个位置上,要对齐;其次,双手在搓是速度上要平均,你重新来试试。”我照着妈妈的话一遍一遍地试,终于把面团搓的圆圆的了。
看着我的成果,一个个圆溜溜的,我催着妈妈快点下,一会儿,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端上来了,吃在嘴里甜甜的,滑滑的,黏黏的,爸爸妈妈都表扬了我,我心里美滋滋的,今年元宵节我过得很幸福!
元宵节,作文篇3
又到元宵佳节,妈妈今年买回了“思念”汤圆。吃着甜甜的汤圆,一缕缕思绪涌上我的心头,眼前又浮现出三年前太外婆教我包汤圆的情景…… 当时太外婆已经90岁高龄了,但她老人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是我们家的老……
又到元宵佳节,妈妈今年买回了“思念”汤圆。吃着甜甜的汤圆,一缕缕思绪涌上我的心头,眼前又浮现出三年前太外婆教我包汤圆的情景……
当时太外婆已经90岁高龄了,但她老人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是我们家的老寿星。每年春节全家团聚时,她总要亲自包春卷、做汤团呢!三年前的元宵节,是我第一次跟着太外婆学做汤圆,那一幕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那天下午,全家老小都聚在外婆家里过元宵,大人们在屋里聊天,我们一群小孩在屋里屋外地奔来跑去,四世同堂,好不热闹!这时,我看见桌上已经放好了制作元宵的材料:糯米粉、黑洋酥、冰糖等。太外婆坐在轮椅上,和外婆、姨婆围在桌子旁忙乎开了。我看了也一下子来了兴致,没等大人同意,就已捋起袖子掺和进来了。
我兴奋地学着大人的样子,把已调好的原料均等地分成若干份馅心,随后开始号称自己“力大如牛”,抢着揉搓起糯米粉浆……外婆笑着说:“别闹了,快一边儿玩去!”我不理睬,继续用力。太婆看我小手这么有劲儿,露出慈祥的笑容,说道:“这孩子聪明。既然你这么想干活,太婆来教你包汤圆吧!”我一听,蹦得老高,开心地叫:“太好了!太好了!”于是,我看着太外婆在和好的面团条上先用皱巴巴的手缓缓挤出一小团,再把那小团面粉搓搓圆,接着就表演起了“绝活”:只见她拇指顶着小面团中间,食指贴着外皮,慢慢地边推边转。慢慢地,小面团中间竟出现了个“小坑”,变成了一个雪白的“小碗”!然后,太外婆把分好的黑洋酥馅儿填进了小坑,便开始封口了。她继续边转边捏,边转边捏,最后还在掌心里搓了搓,于是“小碗”又变成了一个“小乒乓球”!“太婆真棒!”我看得目瞪口呆,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
于是我开是依样画葫芦地学了起来。做着做着,我有点熟练了,感觉这很像是在美术课上做橡皮泥呢!不一会儿就做了好几个,我把做好的汤圆整整齐齐地排成一排。一排雪白的汤圆,好像一群正待下河的“天鹅”呢!看着自己的“杰作”,我心里别提有多自豪了!
汤圆上桌啦!我连忙端起我亲手做的那碗,舀起一颗就往太外婆嘴边送。太外婆早就没牙了,但她还是用两片嘴唇用力抿下一口,用那满是皱纹的嘴慢慢蠕动着、品尝着,一边还喃喃道:“乖……乖!甜……甜!”在场所有的人都笑了!屋子里充满了幸福和甜蜜……
如今,太外婆已过世了。可每当元宵节吃汤圆时,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三年前的那一幕幕。“每逢佳节倍思亲”,太婆我好想念您!太婆,是您教会了我包汤圆,是您让我体会到了团圆的幸福和甜蜜。我永远难忘那年元宵节留给我的温暖回忆!
元宵节,作文篇4
我们这里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风俗。正月十五这天,中午吃完饭,我和姥姥、妈妈、姐姐、两个哥哥一起去看灯火,到了那里人山人海,川流不息。我们想钻进前面去看,可是,一进去就被人挤出来,过了一会,我一看,哥哥他们怎么不见了呢?问姥姥和妈妈,妈妈说去找,姥姥又说我去找他们吧,然后姥姥去找了,但是我不放心,姥姥总是犯迷糊,还老是掉向,不知道哪是里东,不知道哪里是西。
因为我看不见,妈妈要背我,但背不起来,这时我们看见一个奶奶骑着三轮车过来了,妈妈就让我踩到奶奶的车子上再背我,结果,我们遇到了好人,那奶奶让我和妈妈站到她的车子上,这样我们就看得很远很清楚了。过了一会,一个哥哥来了,他坐到奶奶的车子上的时候,我们都倒了,原来哥哥太重了。我们又回头看见一个人和一个警察打起来了,警察刚把那个人说服了,也把其他人劝说往后退了一些,不过,好事一会变坏事,人们很快又把戏台包围成两个圈,我们又什么也看不见了。这时候哥哥来了,我们就和他回去了。走时,我跟奶奶说:“奶奶再见,谢谢你。”元宵佳节,细雨霏霏,团圆的温馨点亮万家灯火,美丽的厦门被笼罩在祥和的气氛中。元宵夜,红红火火、流光溢彩的厦门显得更加妩媚,更加温柔。
“才赏春节万家灯火,又见元宵华灯幻海。”这一夜,沿禾祥西路-斗西路-中山公园西门-南门-中山路,形成灯的长廊:华灯齐放,花灯璀璨,火树银花,吸引了我,我提着灯笼和爸爸、妈妈冒雨前来赏灯。
元宵节,作文篇5
光阴荏苒,转眼已越过新春,将至元宵佳节了。按照习俗,必定是窗前的凤凰湖里支起架子来,燃放烟花,绚烂多姿,众人倚栏观望,惊叹声迭起,手机、摄像机,无论大小设备,纷纷闪亮登场。好不热闹!
可是就在这人潮涌动的时刻,我总是对那年的元宵节,久久不能忘怀。
在我上职高的第三学期,家里因为要缴纳姊妹三个的学费而犯愁。正月初一的早上,还算明媚的阳光,洒在农院里。可是平时不多抽烟的父亲,垂着脑袋,看不清眼眸里的样子,一下子蹲在院子里,紧锁眉头,任凭那轻薄的烟雾,绕过头顶,散到四周。一缕复一缕,一圈接一圈的。母亲已经做好饭了,端到父亲跟前,他却顺嘴说了声,“放那吧!”便没了下文,只是依旧是那副蹲在原地,继续愁眉不展,思忖。
当时我已经十四岁多了,又是个女孩子,大概能看出来,父亲因何事而焦虑了。便试探着说自己不上学了。可是父亲把烟从嘴里取了出来,淡淡的说了句,“吃饭去。”我便不敢吱声了,因为平时父亲的脾气有些不好,我也不敢多说一句话,只能离开了。
大年初一,本应是一家人在家里吃饺子的。当地有个风俗,初一饺子,初二面。但是今天的饺子,吃的是气氛也不够浓厚。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他一不高兴,其余的人都不敢吭声了。只顾吃着碗里的饺子,可是咽起来,异常的不情愿,喉咙就像有什么东西堵着一样,说不出来的那种滋味。虽说“少年不知愁滋味”,但是却能感觉到周围的空气已经快要凝固了一般。
“妈,我吃不完了。”我把筷子放在碗上,仰头看着母亲说道。
母亲应允我放下碗去。我重新回到院子里接水,准备洗碗,余光看了一下父亲身旁板凳上的那碗饺子,早已经成了更为“臃肿”的了,貌似一刹那间裹上了羊皮袄,显得白胖白胖的。
大约过了半个钟头,闻听父亲喊着两个弟弟的名字。两兄弟闻声,迅速来到父亲面前。
“吃饱了吗?”
“嗯!”两个弟弟几乎是异口同声。可是那神情就等待着父亲在下一秒的说话。他们的眼睛告诉我,在猜测父亲将要说出的下文。
就在弟弟们还在猜测的间隙,脑子还没转过弯的时候,父亲安排他们去拿镰刀,砍刀,麻绳之类的东西。我听罢,心中猜测,莫非是要带弟弟们去砍柴火卖,那能卖多钱,又那么重。
是啊,山里人就有他的生存方式,也照应了一句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是还没有封山育林,所以就不存在当今的忧虑。
我还没明白怎么一回事的时候,便听到父亲给两个弟弟解释,“你们兄弟两个跟着我上山割竹子去。”
一语刚完,小弟弟比较受宠,就笑嘻嘻的问道,“割竹子干什么啊?爸爸!”
爸爸的眼睛有些光亮,然后有些轻松的告诉他们,“割竹子,回来编灯笼卖。”
一旁的我,提着水桶,正往灶房里走,听见父亲的解释后,暗暗的佩服他。怪不得村子里的人说我父亲脑袋的形状长的很像个葫芦,点子多。这个时候,我觉得我父亲的脑袋简直就是个宝葫芦,这里面的秘密,恐怕谁都不知道,也许唯独只有他自己知道。
有时候,我真的很羡慕父亲的脑袋,父亲的智慧,父亲的随机应变。
说实在的,当时的大弟弟也就将近十二岁,自小就有些腿软,走路不很刚强,但是他毕竟是男孩子。既然父亲一句令下,他只有服从。父子三人加上我母亲,就出发了。要历经两个多小时,爬到南岐山的竹林,然后再砍竹子,捋叶子,捆上,再拖回来。但不说这镰刀长不长眼睛,就说这时间,来回仅走山路,就得将近五个钟头。饿了啃馍,渴了喝水。加上又是正月,这风啸天冷,已经是在挑战体力、耐力了。还要拖着一捆竹子,拖到家。
我在家里做饭,等他们回来,到了晚上将近八点了,还不见踪影,这饭已经温在竹子做的篦子上了,放在单沿锅里。我不免有些担心,焦急的站在路上,翘首南望。
在我无奈的时候,忽然听到火车路上,有个久违了的声音响起,“小心点!”
这是母亲的声音,对,就是母亲的。凭着一种本能,已经辨听出来是母亲的声音。
我便奔跑着,向铁路那边跑去。“妈,你们回来了?”
母亲听见了我的声音,便回应,“嗯!快回去热饭。”
母亲知道我一个女孩子,拖不动一捆竹子的,就让我赶紧回家热饭,我转身冲了回来,赶快打好洗脸水,接着便给灶眼里塞上秸秆,再放上一点硬柴。火着起来了,我的心也愈加的暖和了,因为劳累一天的父母亲,还有两个弟弟,终于有热饭吃了,也算是我对他们的一点安慰。
他们放下竹子,是四捆。已经是精疲力尽了,把巴不得赶快吃饭,然后睡个好觉。洗完脸,便坐在一张小方桌旁,吃起饭来。只听我大弟弟说,“我饿死了,饿死我了。”
我接过来,把我碗里的一个馒头,放在了他的碗里,“多吃点。”当时嘴笨,就知道他是i我弟弟,我这个当姐姐的,必须爱护他,再一个,他今天出了那么大的力气,肯定饿惨了,理应多吃点。
弟弟看来确实饿了,来者不拒,就狼吞虎咽起来。一旁的小弟弟倒是讲话了,“看我哥,走在路上,拖一捆竹子,还不如我,东倒西歪的,把人吓的,恐怕他跌倒了,跟前不是深沟,就是悬崖。是不是吓饿了啊?”
这小弟弟本来话就多,嘴不饶人。这下当哥哥的在他面前却献丑了。所以,小弟弟的心里有些傲气。殊不知,父亲知道大弟弟腿软,本来给捆的竹子就比小弟弟的少一点。父母嘴里没说,都心知肚明。
次日,是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也就是说是我那姑姑回娘家的时候,可是恰巧姑姑那年身体不适,也就没有回来。刚好,父亲便在院子里破竹子,弄竹篾,弟弟们就帮着捆竹篾,再进行浸泡。使其变得更有韧性。
我和母亲负责做饭,做家务,做好后勤保障,弟弟们还得抽空去放牛,放羊。当时家里的'牲畜也比较多,我是女孩子,害怕,所以,从来不让我去放牧。
基本的准备工作做好了,在正月初十之前,父亲就在家里,负责编出各种各样的灯笼造型,有龙、荷花、兔子、桃子等等。妈妈把土炕烧热,坐在上面,不冷,这手指也就灵活许多。只见竹篾在父亲的怀里跳跃,时左时右,时正时反,好可爱。父亲还要用细线或者细铁丝将横竖斜交或者垂直相交的竹篾子从四个不同的方向缠绕,使其固定。于是便有了三角形,不规则四边形、多边形的一个个的小框框。
我和母亲除了做饭,便就是用白纸按照父亲编的造型,将纸再剪成若干个和灯笼上的每个形状一样的小纸片,一个一个的糊上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纸你能绷展,绷平,不让灯笼的基本形状走样。
到了给灯笼打扮的时候,便有父母亲自来做。父亲指导母亲怎么去给荷花灯笼搓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香瓣来,再如何错开顶空隙,粘了上去。别说,这一张张皱纹纸,拿在父母的手里,折上几下,卷上几下,再搓上几下,便成就了一片粉瓣。看到他们错落有致的盛开在灯笼的白底子上,宛如一朵盛开的夏荷,不由得暗自佩服起父亲来,可谓是能工巧匠了。
我的手艺只配做个桃子、兔子的装饰工作,什么给桃子剪叶子,或者给桃子穿上外衣:就是用毛笔蘸上颜色,然后一手举着已经用白纸按照格子糊好的灯笼底胚,一手拿着有粉色颜料的毛笔,放在嘴巴前,随着那远处的灯笼一吹。嘿!这颜色点点就果真扑了上去,犹如一只猴子鲜嫩的桃子。白纸,红颜色弟弟,绿纸剪的桃叶,还有什么可挑剔的啊?
至于兔子嘛,按照风俗习惯,都喜欢吃草的兔子。我便按照父亲的指导,给兔子剪出弯月般的眉毛,然后再拿毛笔画上眼睛。给嘴巴上还衔上一把青草,尾部还要粘上短而上翘的尾巴。兔子的身子上,便任由我随意的想象了,兔子喜欢吃红萝卜,那就给添上一对十字斜交的红萝卜;喜欢吃青草,那就再画上一丛;喜欢看雪映红梅,那就涂鸦一支干枝梅花。按照通常颜色,进行搭配。那会人的思维,还不会跳出实物的范畴,不会有什么创新的,个性的想法。
就这样,我们吃饭没了规律,抽空做饭,吃饭,从来没有一家人围在小方桌旁吃饭的时候了,都成了游击战。
一连将近十天,终于在一个桃子灯笼一元五角,一盏莲花灯笼三元的基础上,卖了将近一百五十元,加上家里的攒的一点学费,终于凑够了我们姊妹三人的学费——二百二十元,使得我们没有一个人辍学。
父亲把责任不光是挑在肩膀上,还放在心上。本身就是宁可干活,不受话的人,更不可能去张口或者伸手跟街坊邻居借钱,再说了,当时大家伙手里都紧张,跟前也都有上学的孩子,哪里还有余钱给我们家借。
虽说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可是在我的记忆里,却深深的镌刻于心。每到元宵佳节的时候,在人潮褪尽,万家灯火暖春风的夜晚,在今晚灯盏无眠的夜晚。我的脑海里,依旧闪过那年的元宵节:父亲让我卖灯笼,他做完手里的活。便去邻居家看人家如何做元宵馅,如何的滚元宵。回来模仿着做,满足三个孩子的胃口。
当年的生活水平,父亲的聪明智慧,让我们沉浸在幸福里,而不去羡慕别介的孩子能上学,能吃到元宵。而今,我每次给儿子煮元宵的时候,就赞叹父亲心灵手巧,看什么学什么会什么,要不,三个孩子够父母亲受的。相比之下,我就笨了许多。
有时候,看到孩子不珍惜眼前的时候,或者在看完窗外凤凰湖上燃放的焰火之后,我便要对和我当初年龄撤不了几岁的孩子讲上一段二十几年前的元宵节的故事,意在勉励儿子多加珍惜现在的不易生活,奋发努力,不负现在的美好生活。
儿子都会很懂事的告诉我,他一定会努力的。所以那年的元宵节,让我终生难忘,也希望儿子能够传述下去这种自我挑战的精神,不向困难认输的精神,树立只要努力,生活便会美好的信心。
元宵节,作文篇6
好耶!我盼望已久的元宵节终于到啦!妈妈喊道:“吃元宵了。”大家从四方冲向厨房,高兴地坐下了,妈妈为我们端来了元宵,说:“吃过元宵就又大一岁了,这是你们成长的见证啊。”说完,我们便各自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一咬下去,就挤出了黑色的芝麻,这让我想起来一句歇后语:芝麻开花——节节高。
吃过元宵,接下来便是激动人心的放烟花时间。
每年的烟花都与众不同,去年的烟花五光十色,不知道今年的会不会更胜一筹,真让人充满期待!
“砰”,烟花升天。一开始是红色的烟花,一眨眼,单纯的烟花变成了一个字“元”;过了一会,烟花由红渐渐变成了蓝色,,这个烟花更棒,一会儿变笑脸,一会儿变雪花,变到最后,又变成了一个字“宵”;观看的人们叽叽喳喳的讨论着,讨论下一种烟花会是什么?出现了!第三种烟花是绿色的,那是我最喜欢的颜色,我目不转睛地仰望天空。绿色的最先是平平常常,刹那间变成了绿草,绿树,接着变成了白云……到了最后还是变成了一个”快”字;越来越有趣了,下一个是黄色的,是个月亮吗,是弓吗,还是太阳,不知是什么。不过,不用担心,谜题即将揭晓,黄色的烟花变成了一只小鸟,在天空翱翔,我的眼睛不由自主地跟定了这小家伙,因为只要一不留神,它就不见了。最后,烟花变成了“乐”字。最后一炮来临,大家议论纷纷,“发射了”,不知谁喊到。在场一片肃静。烟花绕天飞一圈,一个爱心展现在眼前,烟花爆开,天空顿时浮现几个大字“元宵快乐”。
大家都在感慨科技的发达,如今的烟花都能变成各种格言的表情和文字,真是太厉害了!我听着人们的欢呼,不由得也激动起来!今年的元宵真快乐!
元宵节,作文精选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