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多著读后感精选5篇

时间:
Anonyme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把书中的情感转化为文字,让阅读更有温度,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将书中的智慧内化,让文字的力量真正融入心灵深处,28好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四大多著读后感精选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四大多著读后感精选5篇

四大多著读后感篇1

之前在别的地方陆陆续续看过一些王小波的文章,颇有触动,但并没有买来一本他的书细读。最近逛了家书店,看到了他的这本杂文集,粗翻几页,觉得是本好书,就毫不犹豫买了回来。

目前这本书看了一大半,还未读完,但已是有些心得,便提前写了这篇感后感。在书中不难发现,王小波是个崇尚理性的人,他的杂文基调便在于此。他认为人世间最大的快乐是从思辨中得到的。因此,毫不意外,他特别崇尚古往今来的大智者,如牛顿,爱因斯坦等。读他们的著作对他而言是种莫大的幸福。他尤其喜欢罗素,多篇文章里都不余遗力的对他称赞。大概是因为王小波文理皆有涉猎,而罗素也是在数学和伦理学上这文理两大领域上的造诣都很高,所以与王小波在思想上与他有了更多的共鸣。

因为崇尚理性,所以王小波此生最讨厌两类人,一类是蠢人,一类是装蠢的聪明人。前一类人不讲逻辑,后一类人歪曲逻辑。可惜世间总会有一小撮聪明人别有用意的说些蠢话,而一大群蠢人信以为真后跟着瞎起哄来。王小波看了气不过,就忍不住写些文章来骂,写的文章多了,就整理成了此本杂文集。

王小波读硕士期间导师批评他国学功底太烂,所以他发了愤,从四书五经到程朱理学全都读了个遍。但读完细细一品,他觉得这些国学经典精华太少,基本上全是糟粕。孔子的《论语》尚可一看,但基本上全是没有深度的大白话。而从孟子到朱熹,他们的著作虽然文笔好,有感染力,但里面的逻辑属实差劲,全是歪理,一派胡言。很难想象,古往今来那么多聪明的中国人全都在钻研这些糟粕。有了国学功底,国学里的蠢话又太多,所以王小波写文章时国学的反例也就用的得心应手。

既然崇尚理性,王小波的杂文自然便需要逻辑完备了。他讲道理好喜欢类比,先通过一个明显的例子来证明孰对孰错。然后再把从例子中得出的道理应用到了现实,是非对错便一目了然了。例如,有一篇杂文就在开头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国家前方有战事,而国王又喜欢听好消息。于是,当信使带来的是胜利的消息,他就会嘉奖该信使。当信使带来的是战败的消息,他就会大怒,斩掉该信使。久而久之,因害怕被杀,所有信使带来的都是好消息,但前方战事到底如何,谁也不知。王小波讲完这个故事后顺势得到了一个道理:国王不可能通过斩掉带来坏消息的信使就能使得前方的战事顺利。之后文章开始就抨击王小波所经历过的.一件事:他和妻子所研究得出的中国同性恋现状调查报告在杂志上发表时被某一官员叫停,杂志被勒令整改。把故事得出的道理放在这件事上孰对孰错便比较清楚了:你不可能通过解决发现问题的人就能把问题解决掉的。官员也不可能通过阻止文章的发表就使中国同性恋问题不复存在。这样做不仅无益,反而有害——等敌军已经全面包围了王宫,国王再反应过来,就已是回天乏术了。王小波讲道理也喜好推理。由一些简单明了的道理推出一些深刻的结论,颇有些欧式几何的韵味。而且因为他文理皆有学习过,所以他的文章里文理之间是没有壁垒的。比如,在讲东西方快乐观区别的时候,他从人逐利的本性出发,得出人对快乐的追求是一正反馈系统这一结论。再从无线电理论入手,告诉读者们这一系统极不稳定。由此警告大家:我们对快乐的追求应妥善谨慎,一旦处理不好,这一正反馈系统便会失控。理科结论应用到了文科命题里,读起来很是有趣。

杂文我之前也读过鲁迅与韩寒的。依我看,从格局上来看,鲁迅的最好,王小波次之,韩寒再次之。杂文嘛,就是用来骂人的。鲁迅的文章是把中国人自古以来民族的劣根性一个个单独拎出来骂上一番,骂的气势磅礴,振聋发聩。而王小波是将自己看到的经历的事,拎出来捋一捋,捋出不合理的地方就骂上一骂。韩寒则给我的感觉就是谁骂我我再骂谁。看鲁迅的文章,你觉得他就在骂你。看王小波的文章,你觉得是你在骂人。而看韩寒的文章,你会觉得对骂双方和自己都没有关系,自己就是来图个热闹看的。格局上自然是逐次缩小的。韩寒的文章虽然文笔很好,充斥了有很多的文字技巧,初读起来很爽,但他的杂文总是给人不了触动,仿佛甘蔗,嚼两口就没味了。一个是因为格局小,还有一个是因为逻辑也不如其余二者。王小波的文笔肯定是很不错的,毕竟科班出身。我读过他的小说,文字间充斥着各种奇思妙想,张力很强。但他的杂文语句都比较朴实,没有用什么文学技巧在里面,使得文章读起来也就比较的亲切。

虽然王小波的一些观点我可能并不认同,但这本书还是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理性思维与质疑精神。作为一个从小被各种理念灌输到大的人,我的是非观是很不成熟的,对很多事物都习以为常。但此书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很多大家信以为真的事情其实并不合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自古如此,便是对的吗。读了此书,我也开始试着用理性思维去看待周围事物背后的逻辑对错,我觉得这就是我读此书最大的价值所在。这也正好符合了王小波写这些文章的初衷:既然叫不醒那些装蠢的聪明人,那就让蠢人们聪明起来别再跟着瞎起哄了吧。

四大多著读后感篇2

前不久刚读完王小波先生的一本杂文随笔集《沉默的大多数》。其中有篇文章所记载的他对沉默看法引起了我的思考。沉默到底是怎样的?我想它对我们中大多数人来说可能都是一个最熟悉的陌生词。沉默是中性的,本无褒贬之分。但在不同的打开方式下,它所能带来的影响却是大不相同。关键在于我们要如何使用。我想见机行事不失为是种合适的选择。可我们到底什么时候需要沉默?什么时候又该打破沉默勇于发声呢?

不如从个人与集体两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说的是越王勾践忍辱负重,默默成长,积蓄力量击败吴王夫差的励志故事。楚庄王答臣子问时曾说:"此鸟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从这两个典故我们不难看到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适时选择沉默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积蓄力量。苏轼说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没有一段或长或短的沉寂期,没有在沉默中的反思与积淀,哪来成功者的喜悦?人们往往只看到人前侃侃而谈的博学者,却忽视了他寒窗苦读的沉默和艰辛。成功往往与积累密不可分。我想于我们个人来说,学会独处,学会思考,给自己留一点沉默的时间是必要的。

再从集体层面来看吧。大家都知道,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社会如果想要更好的发展,那么仅依赖一两个人的.呕心沥血是不可能的,它需要其中的每个人去努力。身处集体之中,当真正需要我们去表达自己观点以帮助社会进步的情况来临时,我们却闭口不言,选择沉默。这样真的可以吗?龙应台女士在她的文章《以"沉默"为耻》中写道:"几流的人民就有几流的政府,就有几流的社会、几流的环境。"此话一点不假。她在文中高度赞赏了高雄市民为了城市更好的发展而勇于发声的行为。与之相反的则是鲁迅先生笔下诸多"看客"的沉默举动,让鲁迅不得不呐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青春的我们,理应更多的主动去融入集体胸怀他人,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关心自己。

不要再把沉默当作自己"偷得浮生半日闲"或是逃避责任的手段了。去正确的认识它吧:为自己,谋积累。为集体,勇发声。

四大多著读后感篇3

在读者群体中,敢以走狗,自嘲和自称,来表达对作者的喜爱和仰慕的,恐怕没有第二家。

王小波逝世20多年,各种记忆文章、纪念、悼念却是一年甚过一年,对于一位自称,特立独行的人,来说,这众多的拥趸,已是证明其价值的最佳注脚。他的小说新奇,有趣,直白,痛快,扑面而来的是生猛和生命力。而他的杂文,则更加新奇,更加有趣,也更加痛快。

他写杂文,不但逻辑跳跃,脑洞清奇,关键是能够用这种诡异的方式把真正的道理给讲出来。更难得的.是,他的文章拥有难得的一种真诚和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自觉和担当。他表面流里流气,左手自由主义,右手世俗智慧,从壁垒森严的文坛杀出一条路来。他就像一个社科院的放肆教授,用幽默风趣到近乎不正经的态度,不知不觉间把一个道理说透了给你。这种举重若轻的叙事方式和思考方式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并在网络时代开花结果、落地生根。

在他的每篇文章里,都包含着对自由的向往,对权威的质疑,以及对人性的关怀。同样的事情,别人写来是脸皮厚,他写的感觉就是坦率真诚。他总是那么离经叛道却又妙趣横生,他坚定地追求有趣,相信人的尊严和价值,追求自由的、有智识的生活。如果说我有一丝自我意识的觉醒,很大程度上要感谢王小波。

这样一位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愿你在天堂仍能快乐地思考。

四大多著读后感篇4

作者说西方学者的观点,认为人趋利而避害,趋乐而避苦,这是伦理学的基础。而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大不相同,认为礼高于利,义又高于生,他认为前一种想法更对。

这篇文章中,作者以电线杆或木头掉进河里,要不要跳下去捞回来,甚至不惜生命为例,解释了那个特殊时代里,礼,利,义,生的关系。

要逆转人性,必须有两个因素:无价值的劳动和暴力的`威胁。还有第三个因素,那就是人性的脆弱。

弗洛伊德对受虐狂有如下解释:假如人生活在一种无力改变的痛苦之中,就会转而爱上这种痛苦,把它视为一种快乐,以便使自己好过些。对这个道理稍加推广,就会想道:人是一种会自己骗自己是动物。我们吃了很多无益的苦,虚掷了不少年华,所以有人就想说,这种经历是崇高的。

在生活中,以及各种新闻和影视作品里,我们见惯了人性的脆弱。人都是脆弱,自私的,我们害怕伤害,逃避痛苦,在不如意的现实面前,我们选择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这些脆弱和自私似乎比较容易被谅解!

但也有些意志特别坚定的人,他们不愿意自欺欺人,不愿意逃避,不愿意屈服,而是直面真相,正视痛苦,这些都是值得敬佩的人。

四大多著读后感篇5

作者王小波又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书中有一篇寓言式杂文叫《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他用那头猪影射自己,在嘲讽中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无视生活的设置,要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这只特立独行的猪与其他家猪有很大的不同,它有着山羊一样的敏捷,还和猫相似,喜欢到处游玩,不喜欢被关押在圈里。而且这只猪有着它独立的思想,在选母猪这点上看,它的爱好和思想都与其它猪不同,对于同一个圈里的母猪,它觉得这些母猪被过度的生育搞得走了形,还又脏又臭,它就到村寨里去找母猪。它还会模仿各种声音,特别是汽笛声。但这个汽笛声也给它带来了灾难,由于学汽笛叫因此误工扰乱工作时间表,于是,一场杀身之祸从天而降。但是这头猪并没有在枪火下死,而是逃逸了,最后逃出村寨,到林子里独立生活,还长出了獠牙。作者没有安排它死,而是活着,并且是特立独行地活着,永不征服地活着。这个的结局,是作者的理想:在他人安排的生活中,不能失去独立的思考和灵魂。在生活的磨难之中,不能灭失掉人性中那些美好的东西---正义、善良,不能做“沉默的大多数”,因为沉默造就了怯懦的.人,沉默造就冷漠的人。

看完《沉默的大多数》,我立马理解为什么王小波在文学界享有那么高的声誉。他的确是个很有思想的人,而且敢说且擅长说。刚读完这篇杂文会感到比较生涩,还好对“话语”这个词尚不陌生,因此逐渐体味到文章的深度。自以为是理解了小波绕着弯子想表达的思想和观点,于是在读毕获得阅读的满足。

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是对社会权威的对抗和批判。他所质疑的是年幼时期的我曾困惑过的,但那时我的质疑却未坚持下去,最后随波逐流,屈服于社会权威及沉默的大多数。小波谈到“毛主席语录”、“十六条”、“五讲四美”等,可现今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各种场合里不都充盈着我们习以为常的类似话语么,比如官话、套话、场面话。这就使我想起一些正在政府机关做公务员的同学朋友,他们每天撰写文件及领导讲话稿,这不都是话语的捐税么?我们现在高谈阔论“人权",人权就应“以人为本”,即要尊重人,关心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丧失了基本话语权的人们又如何全面发展?

不合理的东西存在于我们周围,一代代的人不是想到改变它,而是被其驯服,对其视若无睹,逐渐转而惶恐和压制对现存不合理的反抗。人们只看到手脚戴上镣铐的痛苦,却意识不到思想被戴上枷锁的更大可悲!

四大多著读后感精选5篇相关文章:

2024年四年级下册教案精选8篇

四年级读后感作文6篇

四年级学期工作总结精选8篇

四年级数学上册工作计划精选7篇

读后感四百字8篇

读后感四百字的作文7篇

四年级学期末工作总结精选6篇

读后感四百字推荐7篇

简爱四章读后感6篇

五四团课观后感8篇

四大多著读后感精选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2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