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比喻的巧妙运用,观后感的表达能够更加生动鲜明,通过写观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探讨影片中的人性与情感,28好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弟子规》的观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弟子规》的观后感篇1
?弟子规》这本书是在去年听《孝立人生》的课时才接触到的,由于去年听课的那天是自己的生日,所以到现在,当天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记得当时的我唱《跪羊图》的时候,真的是哭得一塌糊涂!
一直以来,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有情有义、孝顺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有家教的人。从小到大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是一直我要堂堂正正做人,要尊老爱幼,不能做伤天害理的事(因为奶奶一直在家里供观音菩萨,从小就跟着奶奶吃斋念佛),直到这一刻,我也还认为自己是一个好人,只是没有太大的能力。
今天看完视频之后,我发现,我很肤浅,作为中国人,我连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是什么都不知道,我连中国五千年智慧――《弟子规》都没有完整的读过,我还好意思说。从明天开始,我每天至少读15分钟的《弟子规》,我还要把这样的智慧传递给我身边其他的人。
通过视频里看到的天灾人祸和社会乱象,学习《弟子规》真的是迫在眉睫的事了,因为这个世界真的是乱套了。人无羞耻、无恶不作。看着视频里那些接受过高等的人的所作所为,我无语了!这个社会是这样的浮躁。
我要好好学习《弟子规》,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有智慧的好人!
做一个像我偶像那样有大智慧的一个人!
思想观念、决定生死! 改变――从现在开始!
《弟子规》的观后感篇2
初读《细讲弟子规》就真的感觉是一本好书,说的虽是平常的事,讲的却是不一般的道理;细细品味《细讲弟子规》,直悔自己接触的太晚、太迟,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我之前怎么都闻所未闻?
?弟子规》是依据孔老夫子的教诲编出来,清朝的李毓秀李夫子从生活面把它整理出来,所以他能如此地贴近我们的生活,蔡礼旭老师又对弟子规的每一句都深剖细解,才能使我们对生活中的各种难题、症结一一找到可以处理的方法。
一场好梦、好戏需要智慧,智慧就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沉淀。“养子使作善也”,当孩子有颗“善良的心”,他就有善良的行为。看别人家的孩子,在我眼中,皆为十全十美,而很清楚自己孩子并非十全十美,要达到十全九美都很难。但现在读完《细讲弟子规》,我很清楚:孩子有颗善良的`心,用智慧沟通,用德育引导,孩子一定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
晚上散步的时候,我给孩子讲“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的寓意,也告诉他“瓜田李下”这个成语的出处,希望他为人处事可以不让别人有“瓜田李下”之嫌疑,延伸到“入虚室。(故事:宋代有一个叫陈p的家族,一家十三代同居,七百余口人,同时吃饭,就连他家里的一百多条狗也能做到“一犬不至,群犬不食”。这样,绝对让他记忆深刻。而所有的这些,都是在《细讲弟子规》中学到的!当然,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在生活上,“父母呼,须应承。”“父母责。须顺承。”“步从容。立端正。”“衣贵洁。不贵华。”在学习上,“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在做事上,“此未终。彼勿起。”
“行有不得者,反求诸己。”能做到此,一定不会“失诸正鹄”的。孩子以“德”为本,且勿宠溺孩子,“宠猪举灶,宠子不孝。”学习弟子规,践行弟子规,上行下效,愿我们都拥有一个懂事、孝顺的孩子。
《弟子规》的观后感篇3
今天早上和同事们一起学习观看台湾蔡礼旭老师的《细讲弟子规》,第一集《幸福人生讲座》蔡礼旭老师通过讲解许多事例和道理,教会人们如何经营幸福人生。
讲座刚开始,老师就问大家有没有做梦笑到醒的,有做梦笑到醒的都是幸福的;当时我就笑了,因为我有做梦笑到醒的,而且好多次。虽然我也不记得梦里是因为什么才笑了,因为我的身边有一大群的好人,善良的人,所以我连做梦都是在笑,都是幸福的。而那些成天认为身边都是坏人,都是不安好心的人,也许你做梦就不会经常笑到醒了吧!在讲座中老师讲到我们普通人都是对别人要求太多,对自己要求太少,“严以待人,宽以待己”,我想现在人的思想普遍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寻找真诚时,自己没有对别人付出真诚,却希望别人对自己真诚,只有主动的去付出人生才会幸福,幸福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只有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幸福自然会在你身边。只要懂得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都是我们幸福的理由。
人最重要的是德行和做人做事的态度,在没有接触弟子规以前,一直都觉得自己做人已经能算得上是很不错的了,为人处事也处理的非常得当,但是,自从2年前接触了传统文化,接触到弟子规之后才明白,原来自己所谓的做人做事算很不错,只不过是自己给自己定的一个标准;接触弟子规之后才明白其实自己还没有真正的做到弟子规中的要求。只有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幸福自然会在你身边。只要懂得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都是我们幸福的理由。
当我们真正能到达修养身心这个境界,就能够对家庭、社会产生很大的力量;百善孝为先,其实要对社会有贡献,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困难,就是要好好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首孝悌”,做一个真正有孝心,面对所有长辈他都会恭敬。施比受更有福,只要真正的去帮助他人,爱护他人,继而重视自己的德行,整个社会就会呈现祥和之气,这就是你的福气、这就是对社会的贡献。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注重物质享受,不懂的去吃苦,等到花钱习惯了,就很难改。那么这个人的努力目标就不是为了孝顺父母,不是为了照顾妻儿,而是满足他的物质欲望,让自己赚更多的钱、让生活过得更好;试问这样的人和自私还有什么区别。因此人从小要有仁爱之心,要替他人着想,他将来一定会为社会造福,自己也就会过得幸福。
《弟子规》的观后感篇4
很多人说《弟子规》里的道理很简单,早就知晓,我很是羡慕。《弟子规》让我在快乐中感情得到了升华,也懂得更多的做人的道理。它长养了我的智慧,震撼着我的心灵。我常常在想,如果我早点知道这些道理,也许我的人生际遇会大不相同。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一个人而言,应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最先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些都是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做不到。以前觉得父母爱子女都是非常自然的事,身在福中不知福,无法体会父母的辛苦和委屈。“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父母辛苦供养我读书,而我有时却不能如他们所愿,让他们非常失望;父母委婉的建议,我不但不听,还会觉得烦,有时甚至故意做些让父母生气的事。所以学了《弟子规》才知道,家庭、事业和身体的好坏,不只是自己一个人的事,要想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读了《弟子规》,作为初为父母的我们,也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要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作到孝敬父母,说话做事要小心仔细,在平常的生活中要多和思想高尚的人在一起,在学习之余,要多读书,多学习一些科学文化知识。这个道理人人皆知,但是做起来人们往往就忽视了其中的道理。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往往尽其所能让孩子们学习更多的技能,画画、唱歌、弹钢琴、学外语,其本意都是好的,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过度的'强迫会使孩子们产生逆反心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是要不得的。父母通过读书,会掌握正确的指导方法,耐心解决孩子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让孩子们懂得生活的规则,培养孩子的传统美德
?弟子规》还让我们知道在平时的一些小事上,在人前人后,在独处时都要持恭敬的态度,恭敬才会成为一个人自然流露的品质。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真正做到对人恭敬。“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虽然从小就念过许多诸如此类的名言警句,但我却一直没有意识到谦虚是一种极其优美的品质,反而常常争强好胜,骄傲自满,目中无人。回想一下,骄傲自满的的确确给自己招来了许多损伤,也让自己落后于别人一大截。“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是我最喜欢的一句经文。一个人的能力再大,总会有限,人无完人,人总有缺点,所以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提醒。一个人只有一双眼睛,一对耳朵,看到的和听到的范围是非常窄的,如果能虚怀若谷,就好像多了许多双眼睛和耳朵,看到的和听到的范围就扩得很大,那么就会走得更高更远,取得更大的成就。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每一个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会变成和谐的世界。
《弟子规》的观后感篇5
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若能认真地阅读,真正了解中的含义,它将会使你受益匪浅。它使我觉得自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生在世括孝、悌、礼、仁、忠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我读完《弟子规》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现在想起自己的过去,虽然没有做过对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对他们也没有尽过多少孝心,反而他们对我百依百顺,照顾到家,我想得到的东西,想方设法地满足我。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觉得应该的,有时,父母过于关心自己,哆嗦了几句,反而责骂他们,讨厌他们,那多不应该啊!我姑姑的儿子,经常不顾及父母的感受,因为一些小问题而争执,在一旁的父母看见了,多难过呀。现在自己为人子女,该做些什么呢?作为子女,应按《弟子规》所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苦养自己成人的父母。
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当我们生病时,是他们将我们拥入他们温暖的怀抱;当我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是他们为我们耐心地讲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为我们无私的付出。渐渐长大的我们,也应该学着为父母做些什么了。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今后,我还会深入内心地反复诵读《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这样既可打造健康、和谐社会,也可提升自己的修养,何乐而不为?
《弟子规》的观后感篇6
我第一次学了三个字“弟子规”,顾名思义:弟子要有规矩。现在我明白了,《弟子规》和《三紫晶》和《论语》一样,用儒家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我看来,《弟子规》是最受欢迎、最实用的启蒙经典,因为与《圣紫晶》和《论语》相比,它缺乏很多“关心他人”的原则。
从幼儿园到中学,老师让我们单独记忆《弟子规》几十遍。从纯粹的交易开始,了解本质,直到这个时候看了《弟子规》的解读视频,也感觉相当深刻。
在《弟子规》的总序中,整章的主旨是涵盖人民。首先,一个人应该孝敬长辈。弟弟,团结哥哥;说到信用,我愿意相信;……
在每一次“孝道第一”的背诵中,我每天对父母的言行都会浮现在脑海中。我对一些社会现象深有感触。
目前,社会上有一些“啃老族”。父母为抚养孩子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反过来,他们不允许父母享受一些快乐,而是继续花父母的钱,增加他们的负担。这些人,更别说做《弟子规》所说的:“父母喊,不应该慢下来;父母的命令,不要懒惰。父母应该尊重并倾听他们的教导。父母的债务必须被接受,但即使是他们的基本道德也下降了。
什么使“neet”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原因是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浪费了父母辛苦挣来的钱,没有努力学习。这是一种不孝的行为!
在清代《弟子规》作者李毓秀看来,“不读书”可能是不合理的,也没有包括在内。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而且要像《弟子规》中所说的那样“冬暖夏凉”,并对父母表现出良好的孝心。
还有“年轻时不要喝酒”和“忙碌时不要靠近”等词,以及“需要时借用角色并向他们求助”等词。如果你不问,那就是偷窃,”这句话也深深打动了我。
前两句是我想了很久的。在反叛时期,它对我们有约束力。我们被要求不要做那些坚持世界精神的事情,而是要专注于我们的学习。抽烟喝酒的问题学生是这12个单词的反面例子。
“借用角色”这三个词激励我们从小就开始谈论信用。这是一个老话题,但仍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
首先,每年都有数千万的产品质量问题,从乳制品到肉制品,甚至是膳食精油。人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的。显然,我们没有能力阻止别人。我们只能鞭策自己。根据《弟子规》,从浅到深,从道德到信用,从信用到自律,从自律到勤奋,最后归结为“一切美德孝为先”。
抓住机会看《弟子规》的视频,克制自己,这样我们就能创造一个没有非法生意、没有“婴儿潮一代”、没有不还债的“吴英”、没有在街上死去的“小岳越月”的未来。也不会有人像鲁迅一样呼吁“救救孩子!”
《弟子规》的观后感篇7
?弟子规》这部影片是我在今年国庆长假期间看的,我看得很认真,因为爸爸说不仅故事十分精彩,而且,其中还蕴藏着许多人生的道理,我这一生都受用不尽。
?弟子规》虽然不长,但是里面的话全都是道理。其中,又教人养成好的生活习惯的;又教人学习方法的;有教人知书达理的,丰富的故事数不胜数。我最喜欢的是:“事勿忙,忙多错;勿危难,忽轻略”。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要稳重不可急忙,急忙容易出错。做事还不能害怕艰难险阻,也不可以草率,随便应付了事。我对这句话感受颇深,因为我性子急,做事会事与愿违,所以我以后要加以改进。
?弟子规》让我树立了感恩、报恩的.思想,“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从这里,我深切感受到:受人恩惠要时时想着报答,对别人的怨恨要尽快忘记;对别人怨恨的时间越短越好,对别人报恩的时间越长越好。是的,假如我们常怀感恩之心,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弟子规》还告诉我们:“人有短,切勿揭;人有私,切勿说,道貌岸然,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我想:这段对于我们提高自身素质多么重要啊!
?弟子规》真是一部好片,假如人人都能来认真阅读,按照要求去做,我们的社会会更加安宁,更加和谐,更加融洽,我们的世界会越来越美好。
让我们学《弟子规》、品《弟子规》、仿《弟子规》、行《弟子规》。
《弟子规》的观后感7篇相关文章:
★ 父母规演讲稿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