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心得体会5篇

时间:
Indulgence
分享
下载本文

虽然心得体会是个人的主观体验,但我们应该通过事实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增加说服力,重视每次写心得体会的机会,是我们塑造自己独特写作风格、提高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以下是28好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地震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地震心得体会5篇

地震心得体会篇1

早上,我们正专心致志地听数学课,突然,语文老师风风火火地走进教室,神情严肃地对数学老师说:“防震演练立即就要开始了,同学们打算好了吗?”数学老师摇了摇头说:“还没有打算呢。”于是数学老师放下手中的粉笔,对同学们说:“大家把书包里的东西全部收拾到课桌里,防震演练立即就要开始了,大家听好,第一次警报声是躲在课桌底下,并用书包护着头,第二次警报是撤离到操场,一切行动听指挥,大家明白了吗?”“听明白了!”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道,刚说完,教室里嘈杂声一片,天花板都要掀翻了,有的同学正忙着整理书包,有的同学小声议论着,我一边整理书包一边想:真是的,去年不是举行过一次吗?校长多此一举了!可转念一想:校长也是为了我们,万一真的地震来临了呢?

待我们全部坐好时,数学老师又说:“数学课我们等下再上,我们此刻安肃静静地等待警报。”话音刚落,教室里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也听得见,过了一会儿,刺耳的警报声最终拉响了,同学们迅速而敏捷地钻到课桌底下,我也不例外,我左顾右盼,望见了前面的同学某某用书包护着头,那动作标准极了,不亚于专业人士呢!再看看同桌某某,他嬉皮笑脸,还说:“嘿!这次‘地震’真好玩啊。”我想:你这个死某某,真地震来了你还笑,哼!哭都来不及呢!我又抬头开开位于我左边的某某,他怎么钻都钻不进,可能是最近吃太多,胖了吧。

大约过了一分多钟左右,第二次警报拉响了,只见数学老师大喝一声:“同学们快撤离!”听到这,我们像一只只整装待发的小鸟,一下子得到指令,飞了出去,于是我们跟着老师下了楼,可在下楼时,不知是哪个冒失鬼冒了一句:“快跑啊!日本鬼子进村了!”这句话都把我们逗笑了,但我们很快平静下来了,随着老师奔向安全地带。

到了大操场,我们都松了一口气,心上的一块大石头也放了下来,再看看教学楼,人流像潮水般涌来,壮观极了!我们正坐在地上满怀着期待,等校长到主席台发话。

不一会儿,校长大步流星地走上主席台说:“同学们,这次防震演练非常成功,我们全校只用了两分五十秒!我公布,这次防震演练活动圆满结束!”顿时下面一片掌声,这掌声气壮山河,这掌声惊天动地,过了许久,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到教室。

通过这次防震演练,我恍然大悟:校长之所以举办这次活动是为了让我们明白生命之花只能绽放一次,失去凋零了就永恒没有了,所以我们要真惜生命。这时我又想起了五一二大地震,那一幕幕浮此刻我眼前,一块块水泥板一根根纵衡交织的钢筋夺取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对校长的怨气顿时抛到了九霄云外。我想:啊!让我们珍惜生命,难道生命比金钱更重要吗?

地震心得体会篇2

心得体会就是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文字。读书心得同学习礼记相近;实践体会同经验总结相类。学习的方法每个人都有,并且每个人都需要认真地去考虑和研究它。心得体会这种学习方法对于一个人来说也许是优秀的,但没有被推广普及的必要。因为学习的方法因人而异,方法的奏效是它与这个人相适应的结果。以下是由

一个星期五的上午8:35分,演习正式开始。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嘈杂声过后,学生们分楼层、分教室迅速有序地撤离教室。所有人员按照预先制定的路线从教学楼逃离,短短的2分钟以后,所有人撤离到大操场上。整个过程指挥到位,秩序井然。

这次地震逃生演练、紧急疏散演习活动开展得非常有意义,不但增强了同学们应付突发事情的意识,而且还让学生懂得了很多自救知识。他们知道了在操场或室外遭遇地震时,应该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在室内遭遇地震时,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震后再有组织地撤离;在楼上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要跳楼,不能站在窗外和阳台上。另外,学生们还亲身体会到了在逃生过程中,不能只顾个人安危,要服从老师的指挥,镇定、有序地疏散到安全地带的重要性。

这次地震逃生演习,还让我想到了很多。我想到了在学校里对小学生进行类似逃生演习的重要性。有些灾难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离我们很远,相反,有些灾难就可能出现在我们身边。必要的知识宣传和实地演习,能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能在灾难来临之际,减少伤亡。地震逃生演习、火灾逃生演习……我们要多开展类似的工作。有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地区,平时更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听从指挥、团结互助的品德,提高师生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我还想到了,学校发生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震后沉着地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沉着冷静的指挥和合理得力的措施,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难带来的损失,保护师生的生命安全。

地震心得体会篇3

自然真的无情,竟然爆发了如此可怕的大地震。而地震来临时,人在自然面前的脆弱表露无疑。

成片的房屋倒塌,道路通信中断,人则默默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本来他们都有自己美好的理想,美好的生活的渴望,但是一刹那,一切都没有了,甚至来不及留下一句话,一句或是对未来的渴望,或是对人生命运的慨叹。

生命在自然面前的脆弱表露无疑。面对如此的灾难,我们看到,那些面临灾难的人,没有被灾难压垮。他们有的靠自身求生的渴望,坚持百余小时,终于获救。有人失去全部亲人,孤身一人在这个世界上,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为其他受灾的人带去一份安全。在极短的时间内无数救助大军开赴地震灾区,解放军、武警、公安和其他无数救助人员的及时赶到,给灾者带去了生的希望,是他们的奋不顾身,他们的坚韧不拔,温暖了所有灾民的心,让他们在惊恐中看到了希望,在慌乱中得到了心的宁静。

面对如此巨灾,全国人民体现出了空前的团结,普遍的爱心。如此的爱心与团结体现在救灾的每时每刻。我们看到无数的人投身救灾,他们无所求,只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活下来,因为他们知道生命是无价的,虽然他们自己较少考虑自己面临的危险。

爱心捐款的人,好多人并不富有,但有一颗关爱的心,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爱心是支持我们从悲痛中走出来的无比巨大的力量。我们还活着,也许只有看到了别人的痛苦,我们才能知道自己的幸福。我们是如此的幸运,我们还有未来,还有我们的亲人,我们的事业,我们的生活,我们渴盼我们未来的生活能够快乐,安心。不要再有心的痛苦的震撼了。

地震心得体会篇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发表系列重要论述,对防震减灾和抗震救灾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指引新时代防震减灾工作实现重大变革、发生根本转变,我国防震减灾能力显著提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地震安全保障。

防震减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防震减灾工作始终在党的亲切关怀下发展进步。我国是全球大陆地震最频繁、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占全球7%的国土上发生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地震多、强度大、分布广、灾害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党中央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新中国防震减灾史是一部党领导人民战胜地震灾害、矢志不渝不断前进的历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大震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毛泽东在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就抗震救灾作出指示,周恩来在1966年邢台地震发生后3次亲赴灾区指挥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发出向地震预报进军的号召。1969年成立中央地震工作小组,1971年成立地震工作专门机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中央坚持防震减灾与经济建设一起抓,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建立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国家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夺取四川汶川8.0级地震等多次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形成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新时代防震减灾工作举旗定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系列重要论述,赋予了新时代防震减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维护国家安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这一重要论述是防灾减灾救灾理念的重大创新。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大应急”管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发展和安全,亲自部署实施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战略行动,开辟了自然灾害防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防灾减灾救灾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擘画了新时代防震减灾发展蓝图。

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防震减灾工作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全社会防震减灾能力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实现了全国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能力的2020年奋斗目标。

防震减灾体制机制健全完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确立了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属地为主的防灾减灾救灾领导体制。组建应急管理部,整合力量资源,完善运行机制。在“大应急”体制下,防震减灾工作体制机制更加顺畅,更加注重灾前预防,更加注重综合减灾,更加注重灾害风险管理,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作用,统与分更加协同,防与救更加高效。防震减灾现代化建设提质增效,全面提升地震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加快规范地震灾害风险探查区划评估业务,统筹推进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和地震科技创新,发展方向更加坚定,发展思路更加开阔。

重大地震灾害处置有力有效。近10年,我国大陆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30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部门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效开展抗震救灾,成功应对处置了四川芦山7.0级、四川九寨沟7.0级、青海玛多7.4级等重大地震。特别是2021年5月21日晚、22日凌晨,发生云南漾濞6.4级、青海玛多7.4级“一夜双震”,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统筹调度,支持指导云南、青海两地同步开展震情趋势研判、人员搜救、群众安置等工作,取得了两场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

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国大部分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5级,东部地区达到2.0级,其中首都圈、长三角等人口稠密地区达到1.0级。国内地震实现2分钟自动速报,信息服务覆盖人口由百万量级提升至亿量级。大力实施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基本建成中国地震预警网,在京津冀、福建、云南、四川等地区试点开展地震预警服务,对云南漾濞6.4级、四川芦山6.1级等多次地震成功预警。建成由5000多个地震监测站点组成的数字化、网络化地震监测台网,逐步打造“空天地海”一体化的智能监测业务体系,地震监测仪器核心技术实现了自主创新可控,专业设备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地震预报研究开启数值物理预报探索,加强新时代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着力推进中国特色的长中短临一体化地震预报探索实践。

全社会抵御地震灾害风险能力显著提升。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基本完成全国调查任务,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持续实施,44个试点区县完成风险评估与区划,229个重点区县扎实推进房屋设施加固任务。发布实施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在全国范围消除不设防区域。推进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成地震安全农居2400余万户,惠及人口6800多万。开展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固中小学校舍近3.5亿平方米,建筑抗震能力不断提高。先后对我国主要地震活动断层和100多座大中城市开展探测,地震灾害风险底数更加清晰。确定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年度全国地震重点危险区,更加突出有重点的全面防御。防震减灾科普“六进”活动深入推进,全社会减灾意识和综合素质明显增强。

地震灾害综合应急救援能力迈上新台阶。在应急管理部党委直接领导下,全国共制定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超过35万件,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衔接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组建102支重型地震专业救援队和248支轻型地震专业救援队,地震志愿者队伍迅速壮大。建立56个中央库、84个省级库、398个市级库、2781个县级库,形成四级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网络,物资储备模式日趋完备,物资调运能力逐步提升。构建覆盖全国的应急指挥系统,基本形成“天空地”一体的地震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建设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的地震灾情速报平台,实现震后0.5小时完成震灾快速评估,提供人员伤亡、房屋破坏初步信息,2小时形成辅助决策建议,平均4天完成灾区地震烈度评定。全国建成各类应急避难场所7.2万余座,总面积约40亿平方米,可容纳约7.9亿人。

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向更高水平更广领域拓展。不断深化地震孕育发生和成灾机理认识,地震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提出活动地块、大震危险源判定、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等原创性理论,产出一系列科技成果应用于国土和城市规划及国家重大工程选址,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地震活动断层探测与危险性评价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抗震技术措施广泛应用于一般工程,减隔震技术应用于重大工程和重要基础设施。成功发射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开展全球空间电磁监测并应用于地震预测研究。举办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发布《汶川启示》,为国际地震减灾提供中国方案。援建老挝国家地震监测台网,建设中国—东盟地震海啸监测预警系统,援建巴基斯坦、萨摩亚和尼泊尔地震监测台站项目交接列入国家领导人国事访问成果。与全球80个国家、13个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与27个国家签订地震科技合作协议,33位专家在国际组织中担任职务。构建“一带一路”地震减灾协调人机制,2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正式加入。完成中亚天然气管道等30个海外重大工程项目地震安全性评价服务。

坚决扛起服务保障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防范化解重大地震灾害风险,服务保障现代化强国建设,是我们肩负的光荣使命。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最大制度优势,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防震减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决贯彻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全面融入“全灾种、大应急”,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夯实监测基础、加强预报预警,摸清风险底数、强化抗震设防,保障应急响应、增强公共服务,创新地震科技、推进现代化建设,当好党和人民地震安全的“守夜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底线思维,全面做好重大地震灾害风险应对准备。当前我国地震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东部地区自河北唐山7.8级地震以来将近半个世纪未发生7级以上地震。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高层建筑、地下设施和大型综合体等大量增加,地震灾害链不断延长,防范大震巨灾风险任务紧迫。我们要始终增强忧患意识,进一步落实防范化解重大地震灾害风险责任,深化地震灾害风险发展规律认识,提前布局防震减灾资源。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工作部署,全面落实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工作制度。开展重点地区地震灾害预评估,指导服务地方政府开展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和应急准备。加强应急检查和业务指导,压实工作责任,统筹做好大震巨灾应急预案、应急演练和应急备勤。强化震情监视跟踪和分析研判,科学把握震情发展趋势,力争在大震之前“打个招呼”。

狠抓规划落实,推进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统筹落实国家应急体系规划、防震减灾规划和相关规划,到2035年基本实现防治精细、监测智能、服务高效、科技先进、管理科学的现代智慧防震减灾。加快形成覆盖我国海陆及周边地区的现代化综合地震监测体系,着力提升西部地区和海域地震监测能力,西部大部分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0级,近海海域达到3.0级,重点地区灾害性地震发生后10秒内发布预警信息。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继续开展大中城市活动断层探测,编制第六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强化科技支撑和数字赋能,加强科普宣传和法治建设。扎实推进“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把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集野外观测、数值模拟、科学验证及成果转化应用全链条的科技创新平台。落实《国家地震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年)》各项任务,瞄准大陆活动构造等24个科学技术优先主题开展集智攻关,加快推动我国步入世界地震科技强国之列。

统筹发展和安全,构建“防震减灾+”服务新格局。坚持需求导向,推进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良性互动,建设国家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平台,探索“防震减灾+”服务新模式。实施“防震减灾+重大基础设施”,做好水库大坝、油气储运管线、交通基础设施等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和预警信息服务,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重大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定。实施“防震减灾+国家重大战略”,编制特大城市和城市群抗震韧性规划标准,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城市群地震灾害联防联控机制建设。实施“防震减灾+新型城镇化”,强化农村民居抗震设防服务和指导,推动地震动参数区划对接国土空间规划。

坚持综合治理,形成全社会协调推进整体合力。认真落实《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地方防震减灾救灾体制机制的意见》,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防震减灾体制机制。发挥好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落实双重计划财务体制,统筹推进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推动将防震减灾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持续完善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鼓励引导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防震减灾工作。

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防震减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保驾护航!

(作者系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

地震心得体会篇5

发生地震后,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逃生,但至于怎么科学逃生自救,还得听专家的。地震局官员介绍说,万一地震,身处不同场所就得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夺门而逃是最不明智的选择,除非你住在平房里,在短短几秒钟内能跑到安全地带。否则,最好就地避震,等首震过后,再迅速撤离。

如果你在家里,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能滞留在床上或站在房间中央,更不能躲在窗户边,不要靠近不结实的墙体,不要破窗而逃。应该飞速跑到承重墙墙角、卫生间等开间小,有支撑的房间,或躲在低矮牢固的家具处。住在平房可躲在炕沿下,但要避开大梁。住楼房者,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能到阳台、楼梯、或去乘电梯,更不能跳楼。因为阳台、楼梯是楼房建筑中拉力最弱的.部位,而电梯在地震时则会卡死、变形,跳楼无论怎样,最后的结局都会一样恐怖。

如果在学校或公共场所,一旦发生地震,首先要做到听从老师或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千万不能慌乱、拥挤。应就地蹲在桌子或其他支撑物下面,用手或其他东西保护头部,尽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待地震过后,听从指挥,有组织地迅速撤离。

如果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发生地震时,还应避开玻璃门窗、橱窗和玻璃柜台以及高大、摆放不稳定的重物或易碎的货架。

再次,如果在户外发生地震时,应迅速离开各种高大危险物,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街桥、立交桥,高烟囱、水塔等,避开电线杆、路灯、广告牌,可以就近选择开阔地避震。如果在野外,就要飞速避开水边,如河边、湖边,以防河岸坍塌而落水。还应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如山脚下,陡崖边,以防山崩。不要在陡峭的山坡,山崖上,以防地裂滑坡。如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的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向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要保护好自己的头部。在野外还应注意避开变压器、高压线,以防触电。抢救时间及时,获救的希望就越大。据有关资料显示,震后20分钟获救的救活率达98%以上,震后一小时获救的救活率下降到63%,震后2小时还无法获救的人员中,窒息死亡人数占死亡人数的58%。他们不是在地震中因建筑物垮塌砸死,而是室息死亡,如能及时救助,是完全可以获得生命的。唐山大地震中有几十万人被埋压在废墟中,灾区群众通过自救、互救使大部分被埋压人员重新获得生命。由灾区群众参与的互救行动,在整个抗震救灾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地震心得体会5篇相关文章:

数控编程心得体会5篇

汽修专业心得体会5篇

维修心得体会5篇

心得体会读书心得体会5篇

孟子的心得体会5篇

外贸心得体会5篇

实验心得体会5篇

防线心得体会5篇

防溺水体会心得体会5篇

幼师岗前心得体会5篇

地震心得体会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