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优质5篇

时间:
Brave
分享
下载本文

只有尝试写读后感,我们才能记录下书籍中的内容,为了更好地理解书籍,我们应该写读后感来总结和梳理自己的思路,下面是28好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优质5篇,感谢您的参阅。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优质5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1

他是一代中兴名臣,以谏言修明政事;他是湘军首领,以忠心平定一方;他入翰林,也从武,讲文学修养,亦备有武略;置身于晚晴动荡的时局之内,在政治的漩涡和地方的动乱之中,他也如无数普通的人一样,是父母的儿子,是弟弟妹妹的兄长,是儿子女儿的父亲。为官入仕、领兵打仗三十载间书信未曾断绝,这些书信也承载了曾国藩有关修身、养性、交友、治军、为政、交友、处世、用人、理财等方面的诸多思想。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曾国藩以家书为媒,构筑起与家庭的联系,时刻肩负着属于家中长子的'责任,将身边大小事宜告知父母,时刻关注父母身体与需求,可谓孝顺尊敬。曾国藩在禀父母长辈的家书之中,内容大多为“平安”。无论是所谓“男身体平常,男妇亦如常”中告知父母自己和妻子一切安好,无须长辈担忧,还是“喜堂上个老人安康,家事顺遂,无任欣慰”中对家中长辈身体安康的欣喜,于在外游子,父母长辈的身体安康,为人父母孩子在外一切安好,这些便是平安。

而家中兄弟之事,曾国藩也事事关心。“勉在孝悌上用功”、“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进德修业全由自主”、“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一封封家书中,小到写字读书做学问,大到为官做人修明德,无不透露出曾国藩对兄弟姊妹的深切希望与良苦用心。所谓长兄如父,曾国藩身为家中长子,既孝顺尊敬父母,也团结友爱兄弟姊妹。不求兄弟人人考取功名入仕途做官,但求会读书有修养,明道德,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有恒专一。

对于子女,曾国藩则更多充当一个引导的角色,亦师亦友。他在信中高速儿子如何读《汉书》,如何分辨《尚书》真伪,作文贵珠圆玉润,写字宜常临柳帖,钻研古义望都顾江等六家之书,他不教孩子读书的具体的内容,却常常教诲他们如何读书,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给孩子充分的自我探索的时间与空间,望子成才,但绝不过分干涉孩子的决定。在他的言传身教下,长子曾纪泽学贯中西,成为了晚晴著名的外交家;次子曾纪鸿,则成为了近代著名的数学家。

于国家而言,曾国藩是为一代中兴名臣,鞠躬尽瘁;而于家庭而言,他所寄给家中的一千五百多封书信无不体现出了他作为儿子、作为兄长、作为父亲的沉甸甸的责任感,责任感之外,更是深切亲情的羁绊。纵观曾国藩的一生,无论自己经历的顺逆,无论他人评价的褒贬,家国二字都深深扎根在他的心中,更藏在一封封家书的字里行间。

时光流转至今,近代的动乱不安早已离我们远去,家书的形式也早已被信息、电话、互联网等方式取代,从前车马行半月方能看到的家书,如今也变成了手中方寸之间点击发送即可见的由电流、代码汇聚成的各样文字,“云中谁寄锦书来”似乎成了一种无须担忧的担忧,因为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联系,变的是我们与家庭联系的方式,不变的是每一个在外打拼的中华儿女对家庭依恋与深情。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2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主席曾评论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他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成功给我的启示是:处在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依然需要来自本民族文化的滋润。这种启示,因为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就应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3

我很早以前就想读读《曾国藩家书》,但总是因为一些事而搁浅,这次的党员读书活动,我终于得以静下心来阅读。

曾国藩生前毁誉参半,他是“中兴第一名臣”,但也顶着“卖国贼”的恶名。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背负骂名。但他也成就了“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名……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是绝不能妄下评语的。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诸如: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的反应。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可以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特别是曾国藩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

读《曾国藩的家书》,不难联想到现在的教育。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和粉饰。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现在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荣乐观。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是一味地让孩子学技能,导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要去敬爱自己的父母。这样又怎么去爱他人、爱祖国。

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这些都值得我们的深思。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4

最近无意在家中书架发现了爸爸买的一本《曾国藩家书》,好书!目前虽未完全看完,但内心已感受颇深。曾国藩家书虽说是写给亲人的书信,但是更多也表达了曾国藩对事物的种种看法,书里的信件是按时间序列排序,通过他写给父母、兄弟的信,可以窥到他个人成长进步的轨迹。

曾国藩的每一封家书都饱含了他对家人的关切之情,虽离现在相隔百年之久,但是书信中给人的感觉还是如此亲切与真实,就像在读自己亲人写的书信一样。

曾国藩书写的家书跨越时间较长,在读家书的时候,也就像经历其一生一样,感悟着曾国藩的人生起伏变化。关于读《曾国藩家书》带给我的有以下几点启发:

多思考

曾国藩喜欢思考事情的`本质,往往会带给他不一样的见解,从而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贵坚持

曾国藩能够正视自己的缺陷和不足,缺点都及时改正,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他一生都在不断反思中前行;

外圆内方

坚持自己的原则,但与人相处刚柔并济,这也是他在经历了重大挫折之后领悟到的,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所谓“大柔非柔,至刚无钢”;

大局观

曾国藩总能站在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从长远看待问题,不被一时一地之得失左右,不受传统思想桎梏,在与洋人交往中可见一斑;

胸怀宽广

他一生中遭受了太多的排挤,也面对了很多的舆论压力,但他都以宽容的心态面对,做事的时候放下得失心,做好自己能做的,结果如何不是一己之力能决定的。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5

八教是指与以下八种人交朋友:胜己者;盛德者;去围着;肯吃亏者;直言者;志趣广大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九不交是指避免与以下九种人交友:志不同者;谀人者;恩怨颠倒者,全无性情者;愚人;落井下石者;德薄者;好占便宜者。

曾国藩在京为官,从不肯轻受人惠,情愿别人占他的便宜,断不肯占别人的便宜,在《家书中》,他多次告诫子侄亲近良友、对待朋友必信必诚、患难与共勿留遗憾、勿与权贵相交、不可轻取人才等。

从某种程度上讲,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交什么样的朋友,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在青少年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读《曾国藩的'家书》不难联想到此刻的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和粉饰。如邓小平晚年提出的教育问题。“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此刻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超多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荣乐观。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这天的教育却是一味地让孩子学技能,导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要去敬爱自己的父母。这样又怎样去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职责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职责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这些都值得我们的深思。

价值观念构成的关键时期,把握交友原则至关重要,交友不慎就会贻误自己的前程。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优质5篇相关文章:

写家书的心得体会最新8篇

听红色家书的心得体会8篇

傅雷家书每一章心得体会7篇

《海燕》读后感优质5篇

小学读后感400字优质5篇

剥洋葱读后感优质5篇

读三国的读后感优质5篇

吃的作文读后感优质5篇

风读后感400字优质5篇

旅行餐读后感优质5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优质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9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