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的形成教案7篇

时间:
Anonyme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一份优秀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创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以下是28好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5的形成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5的形成教案7篇

5的形成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做做、玩玩中学习将物体以2、5、和10为单位进行按群数数。

2.学会选用合适的群数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数问题,培养幼儿记数的兴趣。

活动准备:

瓶盖、棉签、笔、豆子、纪录纸、粉笔、操作验证分类纸。

活动过程:

一、以问好、对歌等方式引入活动。

1.引导幼儿齐声数出双数、数到数字10时齐声向客人老师问好。

2.手指对歌《我们有双勤劳的双手》。

师唱问:"伸出你的左手、左手,多少?"(说出指头数量)"幼儿伸出左手并回答:"5个",师接着唱问:"伸出你的右手、右手,多少?",幼儿伸出右手并回答数量,合唱:"我们都有一双手,一双勤劳的手。"师问:"几个"(说出双手的总数),幼儿回答双手手指数量。

二、在动脑数瓶盖的数量中引导幼儿学习按群数数的方法。

1.探索用什么方法能较快数出瓶盖的数量。(2个2个、5个5个,或10个10个数)

2.根据上步骤群数出现唱数不连贯的现象探索如何能很顺口有规律地群数。

师总结:2个2个数可以借用数双数的方法,5个5个数中有五、十、五、十交替数的规律,且数十的数量是逐一递增的。10个10个数可以借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

3.以《合拢放开》音乐手指游戏来加深幼儿对群数经验的认识。

幼儿边表演边数数答题:

(1)复习10个10个数。

幼儿用10指齐演并答题:"合拢放开、合拢放开、小手拍一拍,合拢放开、合拢放开小手放腿上"(每一乐句尾师有节奏地插问"多少",幼儿成功答题后接着唱下一乐句,如:10、20、30、、、)

(2)复习5个5个数。

乐句"爬呀、爬呀、爬呀、爬呀、爬到头顶上"依然用同样的问答形式引导幼儿5个5个数数。

(3)复习2个2个数。

"这是眼睛、这是鼻子、这是小耳朵"用同样方法引导幼儿2个2个数出五官的总数。

小结:要数出物体的.多少,除了1个1个数,还可以2个2个、5个5个的数、10个10个地数,这几种都是又快又好的数数方法。

三、幼儿运用喜欢群数方法进行数数,并记录。

1.师出示操作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你准备选用什么样的群数方法解决问题?

2.了解分组操作的方法、要求。

3.分组活动:幼儿选用按群数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棉签,数豆子

四、交流活动

1.引导比较、验证操作结果。

幼儿将记录结果按群数的方式分类粘贴,(即2个2个数的记录纸粘贴在一起),引导幼儿与同伴的操作结果进行比较,验证操作结果。

2.引导幼儿交流操作经验。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幼儿对两个两个数数的理念理解的不是很透彻,个别幼儿还不能独立数数,教师应该在设计几个游戏环节,训练幼儿掌握两个两个数数的技能。

5的形成教案篇2

教学课题:

山地的形成

所用教材: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是介绍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通过褶皱山、断块山等实例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按照“标准”的要求主要是通过实例了解内外力对地表形态影响,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紧密围绕着课文内容中所列举出来的一些实例,如褶皱山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案例,从而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内外力以及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前一节课的内容当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内力和外力作用,但是对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形成地表形态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还是知之甚少,对于板块构造学说在初中时学生知道有六大板块的基础。大多数学生外出旅游的机会并不多,很多地质构造没有亲眼见过,或者见过但是不知道其名称以及形成的原因,本节课应该多培养学生探究地理原理的特点。

设计思想

本节课涉及到比较多的地质构造和地理原理,难度比较大,所以应该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图片和山地的形成过程的演示过程让学生了解这节课的知识点。还可以通过实验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褶皱山和断块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褶皱和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并能够绘制褶皱构造的示意图,判断褶皱的基本类型。让通过读图、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5、教学难点和重点

重点:1.山地的类型的判断。

难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喜马拉雅山、太行山、华山、日本的富士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板书】一、褶皱山

?板书】=1gb3mergeformat①褶皱

?引导】什么叫褶皱呢?

(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的有关知识。

?板书】②背斜和向斜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外部形态上看褶皱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回答】从外部形态看,有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有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

?教师讲解】我们将岩层向上拱起的称作背斜,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称作向斜。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

(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

?引导】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为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回答】略

?板书】=3gb3mergeformat③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教师讲解】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结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等地带是可以看到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形态上来判断背斜或向斜。

?引导】那要怎么判断是背斜还是向斜呢?大家请看ppt。

?教师讲解】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无论岩层怎样变形,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都是可靠的。

?板书】④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5的形成教案篇3

一、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落在山地形成原因以及与地形地貌的关系上,由于内容较为抽象,因此主要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同时借助简单的实验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基本的地质地貌知识,对野外山体的形成有一定的认识。为此首先应用多媒体让学生掌握褶皱、断层的形成和类型判别,褶皱、断层与地形地貌的关系。其次通过图解让学生明确为山体的组成。这三种山体涉及大量的地质知识,山体特征与地质构造紧密相连,只有弄清地质构造的形成,才能真正理解山体的形成。

二、学习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展示,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一) 展示学案: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课标要求:

1、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2、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

1、山地的类型有:

2、褶皱是指在地壳运动的强大的 作用下,岩层发生 ,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褶皱的基本单位是 ,其有两种基本形态, 和 。

3、比较背斜和向斜:

褶曲基本形态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地貌背斜一般: ;

地形倒置: 。向斜一般: ;

地形倒置: 。

4、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①对交通运输方式的影响是:主要以 为主,其次才是 。

②对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影响:通常人们会把线路地址选在 和 。

③对交通运输线走向的影响:一般沿等高线呈 字型

5、褶皱山举例:

6、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断层指岩体沿 面发生明显的 。

7、断块山举例:

8、火山由 和 两部分组成。

9、如果岩浆是沿着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 ,如

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形成 ,如我国的 、日本的 。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找出只知识的漏洞,有针对性的讲解

(二)教师精讲褶皱和褶皱山,断层和断块山形成过程

一、(板书)褶皱山

(播放动画“褶皱的形成”,投影图片“褶曲示意图”)

师:褶皱是怎样形成的?褶皱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生:岩层由于地壳运动的强大挤压作用而发生变形,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就是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

师:对。褶曲有哪两种基本的形态?如何区别它们?

生: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背斜,一种是向斜。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师(微笑):如果你是一名野外地质工作者,你到大自然中去,用刚才的方法作为判断背斜和向斜的依据,那么你很有可能“南辕北辙”啊。

生:(看“褶曲示意”,认真观察、分析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断依据)

师:在真正的野外地质工作中,一座山岭并不一定就是背斜,一个谷地也不一定就是向斜,这是为什么呢?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真正依据呢?

生(看书):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师:很正确,请看动画。

(播放动画“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引导学生对背斜、向斜中岩层的受力进行分析,理解成因)

师:为什么背斜反而会成为谷地,向斜反而会变为山岭呢?

生:背斜的顶部受到的是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所以变成了谷地;向斜的轴部受到的是挤压力,岩石坚硬,侵蚀的速度很慢,反而成为了山岭。

师:很好。我们把背斜或向斜发育成的山岭或谷地,统称为褶皱山。有的规模很大,如南美的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有的规模很小,只有几十米。

(阅读材料: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用图片投影出岩石圈六大板块的构成,使学生借助于直观形成对六大板块的认识,理解板块运动与地貌成因之间的关系)

(活动探究)

(p80活动。活动1是对学生是否能学以致用最好的检验,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断依据。活动2需要结合背斜、向斜不同部位的受力分析,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

师:活动1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山岭,一个谷地,究竟哪一个是背斜,哪一个是向斜呢?请大家展开讨论,根据刚才掌握的判断方法回答。

生:乙地是背斜,甲地是向斜。甲地由于轴部受压力,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所以最后成了山岭。而乙地是背斜,它的顶部受到的是张力,岩层破碎,容易被侵蚀,反而成了谷地。

师:很好!说明大家真正学会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了背斜和向斜根本的判断依据。请看活动第2题,思考后回答。

(本题有难度,学生可能回答不够到位,教师评价总结:背斜是天然的拱形构造,安全稳定。而向斜是一种储水构造,不利于施工,且隧道开挖部位受到的是张力,易破碎塌方)

二、断层

(播放动画“断层的形成”,投影图片“断层示意图”)

问:断层形成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生:岩层断开,明显位移

问:断层形成什么地貌呢?

生:断块山,谷地

问:褶皱和断层有什么区别呢?

生:褶皱的岩层连续变形,断层岩层断??

小结:

山地的形成

1、 褶皱山------------背斜和向斜发育而成

2、 断块山---------由断层发育而成

三、教学反思

1、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的感性认识,所以教学过程中配以大量的地质图片,更直观,更易让学生理解与接受。

2、 教学法中运动用相关材料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同时运用实际材料说明该知识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找油、气、水及工程建设上的运用,让学生深该体会到学习生活有用,学习终身有用的知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3、运用学案教学,在课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了解学生知识的困惑点,精讲就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节山地的形成重点知识:

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一)褶皱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褶曲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种是背斜,一种是向斜。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来看,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在地貌上,有时候背斜发育成山岭,向斜发展成为谷地。但是,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轴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

(二)断块山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如果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则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则其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

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它的规模大小不等,大的断块山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等,小的只有几十米。

(三)火山

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出地表。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宽广的玄武岩高原,如哥伦比亚高原。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如我国的长白山的主峰。

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没有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候会积水形成湖泊,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破坏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火山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000-5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

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与平原相比较,山岳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比较大。

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所以,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

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因此,山岳地区的交通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在其他地区密度比较低。

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同样的直线距离,山岳地区的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要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5的形成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述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

2.绘制褶皱构造的示意图,判断褶皱的基本类型。

3.描述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4.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初步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块学说”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山地形成的学习,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山地的类型的判断。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一、山地的形成与分类

?导学与自主探究】

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

(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

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有关。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互动讨论】

请观察褶皱形成中岩层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几种类型?

?总结分析】

(一)褶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

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

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

(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

活动:(课件展示板块示意图)说出板块名称并填注在板块示意图中。

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二)板块属性

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边缘地带

(三)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四)褶曲的判断方法

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1)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为背斜、向下为向斜。

(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从地貌景观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探索·褶皱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展示:

一般:背斜成岭,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五)褶皱的实践意义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中间为石油。

2.利用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井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四、断块山

(一)断层的形成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体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二)断层的基本形式

上升岩块(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下沉岩块(地堑):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三)断层位移与地表形态

(四)断层构造地貌

(1)汾河谷地

位于山西省中、南部。这里在地质史上为一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地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北与滹沱河谷地相连,后经汾河等河流冲积形成为河谷平原。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粮、棉产地。

(2)渭河平原

又称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号称“八百里秦川”。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五)断层的实践意义

1.利用断层找水。断层由于岩层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2.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3.断层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裂度会变大。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种山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地貌特征及其实践意义。在山地形成学习中了解了板块运动的基本特征。

板书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第一课时

一、山的形成与分类

(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一)褶皱: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

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

(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

(二)板块属性:内部稳定、交界活跃

(三)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四)褶曲的判断方法:

(1)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为背斜、向下为向斜。

(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从地貌景观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五)褶皱的实践意义

1.找水、找油

2.确定钻矿、修建隧道的位置

5的形成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引导幼儿观察,使幼儿清楚的感知到9添上1是10,并能用语言加以描述,理解10的形成。

2、培养幼儿认真倾听、细心观察的习惯。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能积极思考,提高理解与运算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挂图(梨树,树上挂着9个黄梨,9个青梨)磁性大黄梨1个,大绿梨1个,数卡1——10。

学具:雪花片

活动过程:

一、复习9以内的形成。

1、拍手游戏。

2、看数字做动作。(教师出示数字5——9,幼儿根据数字做相应数量的

动作)

3、接着说数(教师随意说数字,幼儿接着说下去)

二、学习10的形成。

1、出示挂图,问:图上有什么?(幼儿说完后,集体点数验证,可以引导幼儿用目测后接着数的方法去点数)9个黄梨、9个绿梨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教师给予匹配数字9)

2、有的梨被叶子遮住了,小朋友看看遮住的是什么梨?(引导幼儿说出1个大黄梨和1个大青梨)。

3、现在有几个黄梨、几个青梨了呢?10个梨是怎么变成的呢?(引导幼儿完整说出9个黄梨添上1个大梨是10个梨)

三、幼儿操作,进一步巩固10的形成。

1、幼儿看数字取相应数量的雪花片。

2、看会变的数卡取放相应数量的雪花片,从而进一步感知9、10两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四、收拾用具后结束本次活动。

教学反思:

根据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和幼儿语言发展特点,我采用了演示讨论法。演示就是让幼儿去看,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充分刺激幼儿视觉。讨论就是让幼儿去说,更好的发展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表述能力。

5的形成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4添上1是5,5可以表示所有数量为5的物体。

2、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活动准备:

教具:水果图片、树叶图片若干学具:树叶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拍手游戏:现在请小朋友跟着马老师来玩拍手游戏

2、师:小朋友,马老师问你,1添上1是几?

幼:马老师,我告诉你,1添上1是2.师:小朋友,马老师问你,2添上1是几?

3、看数字做动作:教师出示数字1--4,幼儿根据数字做相应数量的动作)

4、接着说数:教师随意说数字,幼儿接着说下去,如:教师说1,幼儿接着说2、3、4

二、学习5的形成

1、小朋友,秋天到了,看看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2、苹果树上的果实成熟了,今天小狗要去摘苹果吃。我们看看它摘了几个苹果,是怎么摘的教师扮演小黄狗,摘苹果,先摘4个苹果。

小黄狗的苹果摘好了,我们来数数它一共摘了几个苹果?

小狗刚想走了,想起了要送一个苹果给小花狗吃,于是又回去摘了1个苹果,现在我们来看看小黄狗一共摘到了几只苹果吧!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说4个苹果添上1个苹果有5个苹果。

小黄狗一共摘了5个苹果。

3、秋天来了,树上的叶子也慢慢地变黄了,黄了的树叶会掉到地上去,成了落叶。

教师演示一棵树上落下来了4片树叶。

接着又落下来了一片。

引导孩子说出4片落叶添上1片落叶有5片落叶。

4、以相类似的`形式引导幼儿学习5的形成。

5、小朋友,4片落叶添上1片落叶有5片落叶,那我们就知道了4添上1是5.三、拾落叶

1、小朋友,秋天到了,你们也想去拾落叶吗?

2、教师为每张桌子发放好一定的落叶。

3、请你们跟着老师一起去拾落叶吧,但是老师有一个要求就是要小朋友听老师的指挥,老师请你先拾几片,你就先拾几片,然后拾几片,还要边操作边说你是怎么做的。

四、结束部分今天我们学习了4添上1是5。

请小朋友下了课找一找教室里、家里,都有什么数量是5。

5的形成教案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分析,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2、通过火山爆发的片段、景观图与示意图,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通过“活动1、2”,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培养其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共同体,进行信息的采集、分类、分析等活动。

2、利用直观的图片、图像等进行演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课内、外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有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相关知识但是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会对课堂教学秩序正常进行带来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山岳的.三种类型”难点:“背斜、向斜”的判断。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

我们知道地表有五种基本地形,分别是高原、盆地、平原、丘陵和山地。提到山总会让我们联想到巍峨、挺拔,我们一起来欣赏不同的山地。(ppt展示不同的山地景观)这些山脉形成的原因是否相同?我们在旅游中如何辨别不同的山地类型?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活动2【讲授】新课讲授

(设问)快速看这节内容,思考山地主要有哪些类型?学生回答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山地有多种类型,比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图片展示)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今天我们主要从内力作用出发分析其构造。

(ppt展示)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和褶皱山剖面图,这些山都是褶皱山。褶皱山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先要了解褶皱的形成。同学们先看褶皱山这一部分内容,找到答案。

(ppt展示)①地壳运动比较稳定时,岩层是一层一层沉积的,

②当岩层受到水平挤压的作用时,岩层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课本模拟)

归纳: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发生塑性变形(永久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叫褶皱。

看书73页第二段思考褶皱的基本单位是什么?褶曲,也就是褶皱的一个弯曲(ppt展示)褶曲的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观察图4·9及第二自然段,思考:向斜和背斜岩层形态有什么不同?岩层新老关系(中心与两翼岩层新老关系)?各自形成什么地貌?完成下表

褶曲形态、岩层形态、中心与两翼岩层新老关系、形成地貌

未侵蚀、侵蚀后

背斜构造、岩层向上拱起、中心岩层老,两翼较新、山岭、谷地

向斜构造、岩层向下弯曲、中心岩层新,两翼较老、谷地、山岭

完成74页活动,甲向斜,乙背斜,为什么向斜成山?背斜成谷?地形倒置什么原因?

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山谷,而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性坚硬,不容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过渡,背斜向斜发育成的山岭或谷地统称为褶皱山,坚硬的地壳为什么会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山呢?科学家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地球岩石圈可以划分六大板块(图片展示)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红箭头生长边界,板块背离运动,地壳会张裂形成裂谷或发育为海洋,绿色箭头消亡边界,板块相对运动,板块相互碰撞,形成高大褶皱山系(图片展示)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

思考:有人说红海的面积会越来越大?地中海可能会消失?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红海处于板块生长边界,地中海处于板块消亡边界。

以上我们认识了褶皱山,我们知道它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地壳运动,另一种常见的由地壳运动而形成的山是断块山(图片展示)华山,断块山又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断层。

同学们看74页第一段及图4。12思考什么是断层?学生回答并用粉笔盒演示断层,分清断裂和断层,断层有哪些方向的运动?(ppt展示)水平、垂直

我们主要了解垂直方向为主的运动(ppt动画演示)上升岩体发育成山岭或高地:华山、庐山、泰山,下降的一侧形成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褶皱山、断块山它们都是山地的重要类型,主要都是由地壳运动形成,我们再来认识一种成因不同的山地(ppt展示)火山,火山怎样形成的?学生回答岩浆活动,喷出地表的岩浆一定会形成火山?进而引出熔岩高原的形成。(ppt展示)熔岩高原东非高原,火山富士山。(ppt展示)火山的结构,问火山由哪几部分构成?让学生自己得出火山口、火山锥。

活动3【活动】学生活动

学生展示收集有关火山的资料

活动4【作业】学生作业

完成练习

5的形成教案7篇相关文章:

果树的教案7篇

酶的教案优质7篇

的营养教案最新7篇

鞋子的聚会教案7篇

换牙的幼儿教案7篇

桥的教案7篇

爱幼的教案7篇

鲸的教案优质7篇

公的音乐教案7篇

踩数字的教案7篇

5的形成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2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