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点与线教案参考7篇

时间:
Iraqis
分享
下载本文

书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资源,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以下是28好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初一数学点与线教案参考7篇,供大家参考。

初一数学点与线教案参考7篇

初一数学点与线教案篇1

一、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本班学生已有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经验,多数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探索问题。由于学生已了解利用数轴表示加法运算过程,不太熟悉水位变化,故改为用数轴表示乘法运算过程。

二、 课前准备

把学生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为10个小组,以便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竞争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 能力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五、 教学过程

1、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教师:由于长期干旱,水库放水抗旱。每天放水2米,已经放了3天,现在水深20米,问放水抗旱前水库水深多少米?

学生:26米。

教师:能写出算式吗?

学生:……

教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2、 小组探索、归纳法则

(1)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探索。

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向西的方向为负方向。

a. 2 ×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b. -2 ×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c. 2 ×(-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d. (-2) ×(-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e.被乘数是零或乘数是零,结果是人仍在原处。

(2)学生归纳法则

a.符号:在上述4个式子中,我们只看符号,有什么规律?

(+)×(+)= 同号得

(-)×(+)= 异号得

(+)×(-)= 异号得

(-)×(-)= 同号得

b.积的绝对值等于 。

c.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 。

(3)师生共同用文字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

3、 运用法则计算,巩固法则。

(1)教师按课本p75 例1板书,要求学生述说每一步理由。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1中(3)(4)小题两因数的关系,得出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它们的积为 。

(3)学生做 p76 练习1(1)(3),教师评析。

(4)教师引导学生做p75 例2,让学生说出每步法则,使之进一步熟悉法则,同时让学生总结出多因数相乘的符号法则。多个因数相乘,积的符号由 决定,当负因数个数有 ,积为 ; 当负因数个数有 ,积为 ;只要有一个因数为零,积就为 。

4、 讨论对比,使学生知识系统化。

5、 分层作业,巩固提高。

初一数学点与线教案篇2

一、学习目标:

1、什么是数轴?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你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吗?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吗?

二、学习重点:

会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三、学习难点:

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四、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课本,回答问题:

1、像这样规定了、和的直线叫做数轴

2、数轴与温度计作类比,真像一个平放的________+3用数轴上位于原点___边___个单位的点表示,-4用数轴上位于原点___边___个单位的点表示,原点右边个单位的点表示____,原点左边1.5个单位的点表示_____.

(二)精讲点拨

1、完成例1

2、请画一条数轴表示下列有理数

+4,2,1/2,-1.25,-4,0。

3、完成第10页第1、2题。

(三)、寻找规律,探究新知

1、观察以上数轴,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有什么发现?

2、在数轴上,表示4与-4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各是多少?表示2与1/2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各是多少?由此你又有什么发现?

3、什么是绝对值?绝对值怎么表示?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11页练习1、2、3两题

2、在数轴上,表示数-3、2.6、+2、0、-1的点中,在原点左边的点有个。

教学引入

师:教材在《四边形》这一章《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把一个长方形折叠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形纸条,按动画所示进行折叠处理。

动画演示:

场景一:正方形折叠演示

师:这就是我们得到的正方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刻度尺)和圆规,我们来研究正方形的几何性质—边、角以及对角线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测量各边的长度、各角的大小、对角线的长度以及对角线交点到各顶点的长度。

[学生活动:各自测量。]

鼓励学生将测量结果与邻近同学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

讲授新课

找一两个学生表述其结论,表述是要注意纠正其语言的规范性。

动画演示:

场景二:正方形的性质

师:这些性质里那些是矩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矩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三:矩形的性质

师:同样在这些性质里寻找属于菱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菱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四:菱形的性质

师:这说明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全部性质。

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师:根据这些性质,我们能不能给正方形下一个定义?怎么样给正方形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有同学做跃跃欲试状。]

师:请同学们回想矩形与菱形的定义,可以根据矩形与菱形的定义类似的给出正方形的定义。

学生应能够向出十种左右的定义方式,其余作相应鼓励,把以下三种板书: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学生活动:讨论这三个定义正确不正确?三个定义之间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这出教材中采用的是第三种定义方式。]

师:根据定义,我们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梳理一下。

3、与原点距离等于4的点有个?其表示的数是。

4、在数轴上,点a、b分别表示-5和2,则线段ab的长度是。

5、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

a.-5,b.-4c.-3d.-2

6、你觉得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大小与点的位置有关吗?为什么?

五、谈谈你这堂课的学习体会

六、课后作业:

1、在数轴上表示-4的点位于原点的___边,与原点的距离是___个

单位长度。

2、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3,与点a相距两个单位的点表示的数是

3、数轴上与原点距离是5的点有___个,表示的数是___。

4、从数轴上表示-1的点出发,向左移动两个单位长度到点b,则点b表示的数是____,再向右移动两个单位长度到达点c,则点c表示的数

是____。

5、数轴上的点a表示-3,将点a先向右移动7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

动5个单位长度,那么终点到原点的距离是_____个单位长度

6、在数轴上p点表示2,现在将p点向右移动两个单位长度后再向左移

动5个单位长度,这时p点必须向___移动___个单位到达表

示-3的点

7、在数轴上表示-2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等于()

a、2b、-2c、±2d、4

8、请画一条数轴表示下列有理数

+3,-4,-3.5,-1.25,2,0。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初中>初二>数学>初二数学教案

正数与负数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什么是正负数?生活中有哪些相反意义的量?

2、有理数是怎样分类的?

二。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难点:正负数的概念,有理数的分类。

三。学习过程

(一)、自学课本1--5页,回答以下问题?

1、举例说明正数和负数概念,写法及读法?

2、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生活中具有意义的量。例如,又如。

3.0这个数特别吗?为什么?

4、完成课本第6页练习第1题的1、2、3小题。

5、完成课本第6页练习第2题的1、2小题

6、飞机上升以正数表示,下降以负数表示,若飞机在1200米高空两次记录升降情况是+300米,-600米,这时飞机实际高度是米。

(二)、精讲点拨。

1、完成例1

交流你能举出一些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例吗?

2、思考:

有理数

3、完成例2

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数轴是一条具有三个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这三个要素是判断一条直线是不是数轴的根本依据。数轴与它所在的位置无关,但为了教学上需要,一般水平放置的数轴,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要注意原点位置选择的任意性。

关于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应该明确的是有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根据几个有理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的相互位置关系,应该能够判断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点与有理数的对应关系及其应用,逐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初一数学点与线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会进行包括小数或分数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2、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并利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3、会比较“加减法统一为加法”与“省略加号的代数和”两种计算形式。

学习重难点:

1、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加减运算法则和加法运算律。

2、减法直接转化为加法及混合运算的准确性,省略加号与括号的代数和计算。

学习过程:

任务一:温故知新

1、完成课本44页习题2、7的第1、2题,写在作业本上。

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课时练习

一、选择题(共10题)

1、下列关于有理数的加法说法错误的是( )

a、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b、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

c、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0

d、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小的数的符号作为和的符号

答案:d

解析:解答:d选项应该是有理数相加时,如果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小的数的符号作为和的符号

分析:考查有理数的的加法法则

《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同步练习

2、有一架直升飞机从海拔1000米的高原上起飞,第一次上升了1500米,第二次上升上-1200米,第三次上升了1100米,第四次上升了-1700米,求此时这架飞机离海平面多少米?

3、10名学生体检测体重,以50千克为基准,超过的数记为正,不足的数记为负,称得结果如下(单位:千克):2,3,-7、5,-3,5,-8,3、5,4、5,8,-1、5

这10名学生的总体重为多少?10名学生的平均体重为多少?

初一数学点与线教案篇4

7.3.1多边形

[教学目标]

1.了解多边形及有关概念,理解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

2.区别凸多边形与凹多边形.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了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理解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

(2)区别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

2.难点:

多边形定义的准确理解.

[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授

投影:图形见课本p84图7.3一l.

你能从投影里找出几个由一些线段围成的图形吗?

上面三图中让同学边看、边议.

在同学议论的基础上,老师给以总结,这些线段围成的图形有何特性?

(1)它们在同一平面内.

(2)它们是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几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

这些图形中有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那么什么叫做多边形呢?

提问:三角形的定义.

你能仿照三角形的定义给多边形定义吗?

1.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位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如果一个多边形由n条线段组成,那么这个多边形叫做n边形.(一个多边形由几条线段组成,就叫做几边形.)

2.多边形的边、顶点、内角和外角.

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的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3.多边形的'对角线

连接多边形的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让学生画出五边形的所有对角线.

4.凸多边形与凹多边形

看投影:图形见课本p85.7.3—6.

在图(1)中,画出四边形abcd的任何一条边所在的直线,整个图形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凸四边形,这样的多边形称为凸多边形;而图(2)就不满足上述凸多边形的特征,因为我们画bd所在直线,整个多边形不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我们称它为凹多边形,今后我们在习题、练习中提到的多边形都是凸多边形.

5.正多边形

由正方形的特征出发,得出正多边形的概念.

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二、课堂练习

课本p86练习1.2.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相关概念.

四、课后作业

课本p90第1题.

备用题:

一、判断题.

1.由四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四边形.()

2.由不在一直线上四条线段首尾次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四边形.()

3.由不在一直线上四条线段首尾顺次接组成的图形,且其中任何一条线段所在的直线、使整个图形都在这直线的同一侧,叫做四边形.()

4.在同一平面内,四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组成的图形叫四边形.()

二、填空题.

1.连接多边形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2.多边形的任何整个多边形都在这条直线的,这样的多边形叫凸多边形.

3.各个角,各条边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三、解答题.

1.画出图(1)中的六边形abcdef的所有对角线.

2.如图(2),o为四边形abcd内一点,连接oa、ob、oc、od可以得几个三角形?它与边数有何关系?

3.如图(3),o在五边形abcde的ab上,连接oc、od、oe,可以得到几个三角形?它与边数有何关系?

4.如图(4),过a作六边形abcdef的对角线,可以得到几个三角形?它与边数有何关系?

初一数学点与线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分析数学大纲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有理数的加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有理数的加法作为有理数的运算的一种,它是有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之一,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

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探究学习法”,学生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主动探索,发现规律;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又让学生充分感受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并且将单调的练习转换成学生互相提问,互相比赛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调动。

采用这种学习方法的`优点是: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作新热情。掌握这种学习方法后,对学生的终生学习、终生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为能更多地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为以下五个环节:发现新知—再探新知—应用新知—深化拓展—小结巩固。

(二)探索规律,得出法则:

课件演示:(设置六个探究活动,以原点为起点,一只小狗在数轴上左右走动来表示情况,规定向左为正,向右为负)让学生体会两个数相加的规律。

(1)同向情况:

1.情景

探究1:一条狗先向右运动5米,再向右运动3米,那么两次运动后的总结果是什么?

探究2:一条狗先向左运动5米,再向左运动3米,那么两次运动后的总结果是什么?

2.探究问题:有理数两个负数相加的和该怎么确定符号?怎么确定绝对值?(学生主动思考,展开讨论)

3.猜一猜,说一说(分组概括两个负数的加法法则):

①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②负数加负数,取负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4.例:(-4)+(-5)

(2)异向情况:

1.情景:

探究3:一条狗先向右运动5米,再向左运动3米,那么两次运动后的总结果是什么?

初一数学点与线教案篇6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知识点一:多边形的概念

⑴多边形定义: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位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________.

如果一个多边形由n条线段组成,那么这个多边形叫做____________.(一个多边形由几条线段组成,就叫做几边形.)

多边形的表示:用表示它的各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表示多边形必须按顺序书写,可按顺时针或逆时针的顺序.如五边形abcde.

⑵多边形的边、顶点、内角和外角.

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______________,多边形的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________________.

⑶多边形的对角线

连接多边形的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画一个五边形abcde,并画出所有的对角线.知识点二:凸多边形与凹多边形在图(1)中,画出四边形abcd的任何一条边所在的直线,整个图形都在这条直线的______,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凸四边形,这样的多边形称为凸多边形;而图(2)就不满足上述凸多边形的特征,因为我们画cd所在直线,整个多边形不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我们称它为凹多边形,今后我们在习题、练习中提到的多边形都是______多边形.

知识点二:正多边形

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_____________.

探究多边形的对角线条数

知识点三: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推导

1、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为__________.

2、我们还知道,正方形的'四个角都等于____°,那么它的内角和为_____°,同样长方形的内角和也是______°.

3、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是特殊的四边形,其内角和为360度,那么一般的四边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呢?

4、画一个任意的四边形,用量角器量出它的四个内角,计算它们的和,与同伴交流你的结果.从中你得到什么结论?

探究1:任意画一个四边形,量出它的4个内角,计算它们的和.再画几个四边形,?量一量、算一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能否利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得出这个结论?结论:。

探究2:从上面的问题,你能想出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吗?观察图3,?请填空:

(1)从五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_____条对角线,它们将五边形分为_____个三角形,五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______.

(2)从六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_____条对角线,

它们将六边形分为_____个三角形,六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______.探究3:一般地,怎样求n边形的内角和呢?请填空:

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____条对角线,它们将n边形分为____个三角形,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______.

综上所述,你能得到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吗?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

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_________.

想一想:要得到多边形的内角和必需通过“___________定理”来完成,就是把一个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除利用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外,还有其他的分法吗?你会用新的分法得到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吗?

知识点四:多边形的外角和

探究4:如图8,在六边形的每个顶点处各取一个外角,?这些外角的和叫做六边形的外角和.六边形的外角和等于多少?

问题:如果将六边形换为n边形(n是大于等于3的整数),结果还相同吗?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理解与运用

例1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那么另一组对角有什么关系?已知:四边形abcd的∠a+∠c=180°.求:∠b与∠d的关系.

自我检测:

(一)、判断题.

1.当多边形边数增加时,它的内角和也随着增加.()

2.当多边形边数增加时.它的外角和也随着增加.()

3.三角形的外角和与一多边形的外角和相等.()

4.从n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出(n一2)条对角线,得到(n一2)个三角形.()

5.四边形的四个内角至少有一个角不小于直角.()

(二)、填空题.

1.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等于30°,则这个多边形为

2.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135°,则这个多边形为

3.内角和等于外角和的多边形是边形.

4.内角和为1440°的多边形是

5.若多边形内角和等于外角和的3倍,则这个多边形是边形.

6.五边形的对角线有

7.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4320°,则它的边数为

8.多边形每个内角都相等,内角和为720°,则它的每一个外角为

9.四边形的∠a、∠b、∠c、∠d的外角之比为1:2:3:4,那么∠a:∠b:∠c:∠.

10.四边形的四个内角中,直角最多有个,钝角最多有锐角??

(三)解答题

1、一个八边形每一个顶点可以引几条对角线?它共有多少条对角线?n边形呢?

2、在每个内角都相等的多边形中,若一个外角是它相邻内角的则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

3、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比为7:2,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

4、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内角都等于其相等外角的

5.一个多边形少一个内角的度数和为2300°.

(1)求它的边数;(2)求少的那个内角的度数.

初一数学点与线教案篇7

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观察、操作、推断、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重点、难点

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中演示第五章章首图片为主体的课件.

学生欣赏图片,阅读其中的文字.

师生共同总结: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

二、自学指导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边相应变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

三、问题导学

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aoc和∠boc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aoc和∠bod有公共的顶点o,而是∠aoc的两边分别是∠bod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以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有"相邻"关系的两角互补,"对顶"关系的两角相等.

(3).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对顶角.

四、典题训练

1.例: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2.:判断下列图中是否存在对顶角.

小结

自我检测

一、判断题:

1.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边,而且这两角互为补角,那么它们互为邻补角. ( )

2.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邻补角相等,那么一对对顶角就互补. ( )

二、填空题:

1.如图1,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boe的对顶角是_______,∠cof的邻补角是________.若∠aoc:∠aoe=2:3,∠eod=130°,则∠boc=_________.

初一数学点与线教案参考7篇相关文章:

差数学教案7篇

分类数学小班教案7篇

数学宫教案推荐7篇

数学六年级教案最新7篇

小班数学教案优质7篇

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7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下册教案7篇

小学教案数学模板范文7篇

幼儿园数学教育教案7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通用7篇

初一数学点与线教案参考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7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