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教案7篇

时间:
pUssy
分享
下载本文

编写有启发性的教案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编写差异化的教案可以满足学生个体差异,28好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村居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村居教案7篇

村居教案篇1

《村居》课文原文

村居

?作者】高鼎【朝代】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理解词语的含义,学会会读会写生字。

★能通畅的背诵,熟练的读古诗。

★读古诗想象诗中情景,学会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几日呀?那是什么季节了?我们学过描写几首春天美景的古诗了,谁来背一背?(指名背《咏柳》等)

2、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赞美春天的古诗——《村居》。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4、解题:“村居”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农村居住。)

5、介绍作者:高鼎,清朝人。他的诗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过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就是作者在农村居住时所看见的。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象?又是怎样描写所看到的景物的呢?

二、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象呢?请看……(放课件)

学生观看后说说自己的所见。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那你们喜欢这美丽的春景吗?同样,诗人陶醉了,他写下了这首有名的《村居》。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感受诗意

1、出示要求:借助拼音分组自由读诗句,划出生字词,给生字找几个词语,再讨论诗句意思。

2、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识字。莺:后鼻音,中间是秃宝盖儿;趁:前鼻音。鸢:上面没有一撇。给生字找词语。

3、指名读诗句,如有不正确的读音及时纠正。

4、齐读。再练读。

5、请同学们马上描生字。注意每一笔写在哪儿。

四、借助课件,加强朗读,感悟诗意

1、学习古诗一、二两行诗句

(1)师:同学们,春天到底在哪呢?其实就在我们的眼睛里。仔细看看图,再读读这两行诗句,从哪些字词可以找到春天呢?

(从“草长”、“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中可找到春天;从图上杨柳长出绿芽也可找到春天。)

“草长”是什么意思?“醉”呢?

师:谁能把这句诗读一读?

(指名读,如读得不理想,老师范读后再指名读)

师:读得太棒了。让我们看着图轻轻地、有感情地再读一读。

(生齐读一、二句)

谁能说说这句诗所描绘的美景呢?(学生发言,说诗意)

(2)展开想像的翅膀,把诗人描绘的景物具体化。(如“草”是什么样的草?“莺”是什么样的莺?“柳”是什么样的柳?怎样地拂?

学生自由发??

(春光明媚,小草刚刚从睡梦中醒来,吐出一点点被春风染绿的嫩芽,自由地长呀长;刚过冬的黄莺展开柔嫩的翅膀,无忧无虑地飞翔着,仿佛在赞美春天,歌唱春天;堤岸上的杨柳在春风的吹拂下梳理着自己细长的秀发,沉醉在春天的`美丽中。)

师:诗人用“长”、“飞”、“拂”、“醉”把明媚的春天写活了,沉醉在这美好的春光里。突然,“噢——”一阵欢呼声打破了春天的宁静,原来是——————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四人一小组读这两行诗句,读完后互相讨论:读了之后,讨论:孩子们是怎样放风筝的?

指名朗读。老师相机指导。

男女比赛读。

小组派代表说说。

(欢快的孩子们跑着、跳着,露出一张张天真、活泼的笑脸。“快!快!”一个扎小辫的孩子高高地举着一只五颜六色的鹰形风筝,跳着、叫着,一边跑一边放线。只见风筝在孩子的牵引下越飞越高,在蔚蓝的天空中舞动,似乎在与云朵比高。不一会儿,天空中陆续飞起了许多纸风筝。在高高的云层中,各式各样的风筝似乎活了,纷纷炫耀着自己的美丽。)

3、请同学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朗读,再背诵。

五、解“醉”,总结全诗

同学们,诗人看到这么迷人的春光,这么欢快生动的儿童竞放风筝的场面,他怎样?可用诗中的一个字来代表他这时的心情?(醉)

那诗中到底谁醉?

1、杨柳醉,醉在蒙蒙的春烟里。

2、堤岸醉,醉在柳枝的轻柔的抚摸里。

3、草儿醉,醉在痛痛快快的生长里。

4、黄莺醉,醉在自由自在的飞翔里。

5、儿童醉,醉在快快乐乐的放飞里。

6、诗人醉,醉在迷人的春光里,醉在孩童的欢乐里。

六、作业

同学们,你们能把这迷人的春景,儿童竞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写出来吗?赶快动笔吧,看谁写得生动,谁写出了诗人的“醉”。

《村居》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中首先从古诗的题目入手,让学生理解《村居》的含意,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农村居住时亲眼看到的春天的情景。那么诗人看到了什么呢?通过课件演示一组与诗词有关的春天的景物动画,如:小草、黄莺、杨柳、儿童、纸鸢等画面,借助这些画面来学习诗句,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所看到的景物的呢?出示古诗,学生边读边体会诗句表达的意思。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学生自主探究环节。这一环节主要体现在识字写字和理解诗意两个方面。识字写字是低年级阶段学习的重点。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两种方法相结合。但是,在教学的时候,对于集中识字的'把握比较的好,但在随文识字的时候,因为怕教学任务不能完成,教学时,基础打的不够扎实,没有采取多种的形式让孩子反复读,反复认。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知诗词的内容的环节。这个环节包括:1、学生自由朗读。2、个别学生朗读,分行读,比赛读,表演读。3、展示读,教师点评,并穿插自己的示范读。4、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背诵。在这个过程当中师生间、生生间互评,取长补短,以达到最好的朗读效果,再通过肢体的配合增强语感并加深对课文的感知。

遗憾的是学生个别朗读不够到位,初次学习朗诵古诗,抑扬顿挫把握不住。背诵有部分学生还不能在课堂完成。诗句的感悟没有及时让学生谈谈想法,从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感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没有让学生从品读中感受诗歌的美。在今后的古诗教学中还要加强朗诵训练,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悟诗词的语言、音韵、意境的美。

《村居》课文赏析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拂堤杨柳醉春烟”,村的原野上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上两句的物而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与醉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村居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了解“吴音”,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插图读懂课文,描绘村居画面。运用朗读、想象感受词的意境,体会安宁美好乡村生活。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词的兴趣,弘扬传统文化。

【教学实录】

一、对诗热身,导入新课

师:课前,我们已经见过面了。老师从北方哈尔滨来到江南金太仓,这里的春天真是太美了,大街上到处盛开着樱花。我国古代诗词中就有许多描写江南风光和春景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谁能背上几句?

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这是白居易的《忆江南》,这首词还有两节: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词中的“吴宫”指的就是苏州。

生: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绝句》。真了不起,看来同学们很喜欢积累古诗词。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上课!

二、释题,猜想“居”意

师:请大家看老师写课题(板书:清平乐·村居)谁愿意读一读?(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在这里“乐”读“yuè”。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清平乐·村居”。

师:“清平乐”是词牌名,而“村居”是词的题目。这个“居”在古代金文里是这样写的。(出示“居”象形字)看着这两个象形字,你能想到什么?

生:我能想到一个人住在房子里。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人有了房子住,有了立足之地就是“居”。瞧,汉字多有魅力!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看字形就能明白意思。那么,“村居”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

三、初读,知晓词意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读不懂的词标注出来,同桌互相交流。(出示全文)

生:自由读《清平乐·村居》。

师:谁愿意读这首词?(指名读)

师: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流利,比较有感情。

师:你真会评价,哪一句读出了感情?

生:“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最喜”读得好。

师:老师有个问题,你为什么把“剥”读成“bāo”而不读“bō”?

生:一时不语。

师:请同学们,看看字典是怎么说的?

生:去掉物体的皮或壳,读“bāo”。

师:吃香蕉前要把香蕉皮去掉,那叫“剥(bāo)香蕉”;吃芒果前要把芒果皮去掉,那叫——

生:剥(bāo)芒果。

师:文中的小儿在干什么?

生:剥(bāo)莲蓬。

师:你读得这么好,老师奖励你推荐一名同学来读。

生:我推荐王新月。

师:你可不要辜负××同学对你的期望。

生:朗读《清平乐·村居》。

师:读得真好,怪不得××同学推荐你。来,我们全班都来读一读。(齐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不错。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生:沉默不语。

师:有没有读不懂的?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们了?能禁得住考吗?

生:能!

师:词中的“翁媪”指什么人?

生:“翁”指老翁,也就是老爷爷;“媪”指的是老妇人,也就是老奶奶。

师:你怎能么知道“媪”就是老妇人?

生:因为“媪”是“女”字部。

师:你真会学习。这对老夫妻。他们在干什么呢?

生:他们在聊天,在说家常。

师:你是从哪个词儿知道的?

生:吴音。

师:你知道什么是“吴音”吗?

生:我想就是当地的方言吧?

师:真是无巧不成书,“吴音”就是以我们苏州话为代表的南方方言。因为春秋时期这里是吴国的都城,所以这儿的方言又叫“吴音”。谁愿意用“吴音”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说几句话?

生:欢迎老师们来到太仓,祝你们在这里生活得开心。

师:多好听的“吴音”,老师代台下的老师谢谢你,懂事的孩子。

师:最后一个问题,“无赖”是什么意思?老师注意到你笑了,说说你为什么笑?

生:“无赖”是骂人的话,说人的品质不好。

师: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

生:不是的,文中是说那个小孩子天真、活泼。

师:理解了关键词的意思,再读这首词,你会有新的收获。(齐读)

师: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辛弃疾的这首词就是一幅村居图(出示插图)。大家看,这是文中的插图。看着这幅图,你读懂了词中的哪几句?

生:我读懂了“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说的是这家人住的茅屋又低又矮,屋前有一条小溪,溪上长着一丛一丛的青草。

师:是呀,你描绘了这一家人的生活环境。

生:我读懂了第二句,描写了老翁和老妇人,他们没什么事,喝着酒,悠闲地说着话,逗乐。

师:词中除了写这老两口,还写了哪些人?

生:还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在溪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小儿子很惹人喜爱,一边玩一边剥莲蓬。

师:这幅图有景有人,人景相融。(板书:景、人)

四、品读,感悟词境

师:短短几分钟,同学们自己把这首词读准了,读顺了,还了解了大意。那么,怎样才能把这首词读出味,读出情,读出意境美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象,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教师配乐范读)

师:你感受到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

生:美丽的村居图。

师:你刚才一定看到许多美景,就请你一边想象美景一边读这首词。(学生朗读整首词)

生:我觉得这是一幅幽静的村居图。

师:你在用心感受,请你读出村居的幽静。(学生朗读整首词)

生:我感受到这是一幅幸福的村居图。

师:你就带着幸福之情读一读吧。(学生朗读整首词)

师:就这样,按照词的韵律,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都送到词中去,就能读得有滋有味。

师:有的同学说这是美丽的村居,你是从哪句感受到的?

生:从“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感受到的。(出示“茅檐图”)师:读了这句诗,你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了又低又矮的茅屋,屋前还有一条小溪,溪上有青青的小草。

师:这还不够美呀,你试着把“低小”和“青青草”缓慢点读,语气再重一点。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多美呀!置身其中,你仿佛还能听到什么?

生:我能听到溪水声和小鸟的叫声。

师:好,那就请你伴着淙淙的流水声读一读。

生:朗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这两句把我们带进了幽静的山乡村野。来,大家闭上眼睛,用力吸气。说说看,你闻到了什么?

生:我闻到了荷花的芳香。

生:我闻到了草香和泥土的气息。

师:好,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送到句中读出来。

生:(齐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这是大自然的清新、秀丽之美,也是田园风光的朴素之美。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着一家五口,文中是怎么写的?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醉里吴音相媚好……”。

师:有的同学说这是幸福的村居,你认为这一家五口谁最幸福?

生:我认为翁媪最幸福。因为他们闲着没什么事,不用干活,在茅屋前一边喝酒一边聊天。

师:是呀,老俩口衣食无忧,老有所养,这是安居之福。看着这对幸福的老夫妻,我们不禁会想起他们年轻的时候,那时候,他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生:白天老翁出去耕地,老妇人在家里织布,做衣服,照看三个孩子。

师:他们互助互爱,相敬如宾,共同经营这个小家。如今他们老了,悠闲地坐在屋前,互相看着,聊着,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大家在小组里合作,结合翁媪的生活,展开想象,用你们的吴音聊一聊。

生:老伴儿,你看咱家的小儿子多讨人喜欢,你看他那小腿还摇晃呢!

生:是啊,咱们的二儿子也不差呀,聚精会神地编鸡笼呢!

师:多好听啊,像唱歌一样。他们还会聊什么呢?

生:老头子,你看咱们的大儿子多能干呀,就像你年轻时一样。

生:老伴儿,你也很能干呀,这一家人的衣服都是你织的,你做的衣服既好看又舒服。

师:多好听啊!侬侬软语传递着绵绵情意。大家说的',想的都含在一个词中,谁知道?

生:相媚好。(板书:相媚好)

师:听着他们聊天,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老夫妻?

生:幸福的老夫妻。

师:请读出幸福之情。(生朗读)

生:恩爱的老夫妻。

师:请用朗读表现老俩口的恩爱。(生朗读)

师:“相媚好“读得真好,表过出恩爱之情。

生:和和美美的老夫妻。(生朗读)

师:老两口恩恩爱爱,悠闲自得,让我们也去分享他们的快乐。

生:(齐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谁有不同的看法?

生:我认为小儿子最幸福。他无忧无虑,一边玩一边剥莲蓬。(板书:剥)

师:从哪看出小儿无忧无虑?

生:无赖。

师:文中哪个词儿具体表现小儿很无赖?

生:卧。

师:“卧”是什么意思?你能做个动作吗?

生:身体前倾,做趴状。

师:这是俯卧,还可以怎样卧?

生:自由地做出仰卧、侧卧……

师:想一想小儿剥莲蓬时还可能怎样?

生:可能摇着小腿,嘴里哼着歌。

生:可能在地上打个滚儿,玩累了还可能躺在地上睡一觉。

师:这样的小儿,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他?

生:自由自在。

师:读出小儿的自由自在。

生:朗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还不够自由啊,你再试试,注意那个“无赖”和“卧剥”。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还可以用什么词形容他?

生:天真活泼。

师:读出小儿那个天真的劲儿。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无赖”读得轻快、上扬,小儿好顽皮呀。他享受着天真无邪的幸福,多让人羡慕。我们都来分享他的幸福。

生:(齐读)

师:三个儿子中,除了小儿还有谁最幸福?

生:沉默不语。

师:文中的大儿和小儿幸福吗?请同学们读一读描写这哥俩的句子。

生:(齐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板书:锄 织)

师:大儿顶着烈日锄地,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二儿子认真地编织鸡笼,手都磨出老茧了。多累呀,哪有什么幸福可言?

生:老师,我不同意你的看法。虽然他们很累,但也是幸福的。大儿子不去锄地,家里就没有粮食吃;二儿子编鸡笼也可以卖几个钱。他们在为这个家忙碌,有了他们俩的辛勤劳动,翁媪和小儿才会那么幸福,挨累也是值得的。

师:也就是说他们享受着劳作之乐,尽孝之乐。不知不觉,大家已走进村居,真是“人在画中游”!同学们,如果你是作者,看到这样乡村美景,看到如此和睦的一家人,你会想些什么呢?

生:这家人可真令人羡慕!

生:看到翁媪他可能想:自己晚年的时候能不能过上这样的生活?

师:好!让我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入情入境地朗读村居。(配乐)

师:读得真有韵味,同学们的心都已和村居相融,那么,请你加进自己想象和感受再来描绘这幅村居图。(学生试练)

生:在一个小村庄里生活着一家五口。他们住着又低又矮的茅草屋,屋前流淌着清澈的小溪,溪边长着一簇簇青青的小草,溪上盛开着荷花,散发着阵阵清香。屋前坐着老翁和老妇人,老翁喝着美酒,老妇人在缝衣服,他们用方言聊天、逗乐。他们的大儿子在溪东的豆田里锄草,汗水打湿了衣衫;二儿子聚精会神地编织鸡笼;最惹人喜欢的就是小儿子,他哼着歌,摇着腿,一边玩一边剥莲蓬。好幸福和睦的一家呀!

师:你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这诗一样的画面。

五、拓展,升华情感

师:运用想象,同学们把村居图读活了,如果请你用这首词中的一个字概括这幅村居图,你会选哪个字?

生:我会选“喜”字。因为我很喜欢那个小儿子。

师:是呀!这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真是一幅乡村喜居图啊!

生:我选“醉”字。

师:你认为谁醉了?为什么而醉?

生:翁媪醉了,他们被美好的生活陶醉了。

师:是啊,面对这山清水秀的田园美景,翁媪怎能不醉?享受这温馨、惬意的天伦之乐,他们又如何不醉?

生:我认为作者醉了,作者要是不醉,怎么能写出这么好的词?

师:言之有理。我们也随着五口之家,随着作者去醉上一回。

生:齐读。

师:这么好的词想不想记住?

生:想。

师:大家看,这首词先写景,后写人,先写老,后写小。理清顺序你会背得更快,练习背诵吧。 (先指名背诵,再全班背诵)

师:像这样描写田园生活,表现童心童趣的诗词还有许多。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一首?

生:我还知道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师:你的积累真丰富。大家可能一时想不起来,老师给大家一点提示,请看大屏幕。(出示:田园生活诗和童心童趣诗的题目、作者和每首诗的第一句)

生:背诵其中的二、三首。

师:这些诗词描绘了古人的生活,寄托着他们的向往和追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它短小精悍,内涵丰富,是滋养我们心灵的厚土。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而张老师要对大家说“学好诗,我们尽情言。”(出示作业)

自主作业:(可任选一项)

1.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具体描写村居情景。

2.积累描写田园风光或童心童趣的古诗词。

下课!

附: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景 青青草

醉 相媚好 喜

锄织剥

【评析】

五年级古诗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明确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我们可以从这一学段目标中归纳出古诗教学的“六字方针”。即:诵读、感悟、积累。

一、诵读有层次

张老师引导学生诵读《清平乐·村居》有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环环相扣,呈螺旋上升态势。

1.读正确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评读、赛读、推荐读等形式,在自学、互助、互励的状态下,轻松自如地把词读正确,读流利了。

2.读明白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张老师先放手让学生质疑,提出读不懂的词。再运用图文对照、小组合作、猜想释词、借助资料等策略,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如:学生说“媪”指老妇人,张老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指出“媪”的部首是“女”,在学习中浸透学习的方法。

3.读出味

教学中,张老师明确提出“怎样才能把这首词读出味,读出情,读出意境美?”这是师生共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在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张老师运用了多种有效策略。

二、感悟有策略

教师综合运用音乐渲染、示范朗读、想象三种方法,引导学生入境,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学生的感悟是正确的、多元的、个性化的。“村居”的意境通过“美丽、幽静、幸福、和谐”等词语与学生相见。接着,教师又引领学生回到文本,品悟语言,去感受那是怎样的美?学生抓住“青青草”,读中想象“看到什么、听到什、闻到什么?”感受田园的清新、朴素之美。最后,张老师以开放而又富有挑战的问题“你认为这一家人谁最幸福?”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抓住“相媚好”“卧”等语言点,感悟幸福,解读幸福,从而入情入境地朗读。

学生在读诗和品词的活动中“入境”,张老师又以评诗引导学生“出境”。他先请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村居图”,又请学站在作者的角度,推测作者心中的感受,学生在一入一出中多次与词的意境相遇。

三、积累有主题

有主题的积累,容易把学生单摆浮搁的资源整合起来。张老师根据文本和学情,呈现了两个积累点:田园生活诗和童心童趣诗。又通过课件给学生必要的提示。新旧结合,课内课外结合,促进学生有效积累古诗文。

张老师的执教的《清平乐·村居》是一节“严谨而朴素,简约而高效”的语文课。

村居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口头表达。

教学重点:

读准生字的字音,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上课前咱们先玩个游戏,游戏名字叫:对对碰,碰对了的小朋友是最棒的。

幻灯片出示:

离离原上草——

野火烧不尽——

春眠不觉晓——

夜来风雨声——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不知细叶谁裁出——

2、指名对以上诗句(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一句多叫几个同学对)。

3、齐读这些诗句。

4、同学们知道这些诗句都是描写哪个季节的吗?(春天)

二、创设情景,整体感知

1、出示多媒体课件(绿草、飞鸟、河堤、杨柳、农房、炊烟、儿童、纸鸢等)

描绘情境:春天到了,天空碧蓝碧蓝的,小草儿从地底下钻出来了(引导学生吟诵《草》);小鸟儿在空中飞翔,在林中歌唱(引导学生吟诵《春晓》);河堤上,杨柳长出了嫩叶,柔软的枝条在春风中轻轻摇摆(引导学生吟诵《咏柳》)。傍晚,农家的炊烟袅袅上升。这浓浓的春色,令人陶醉。农家的小孩子们放学后早早地回来了,他们正趁着这和煦的春风忙着放风筝呢!这就是《村居》中描写的情景,同学们想去感受一下吗?

2、板书课题:村居

三、自学古诗,读准字音

1.请同学们自己轻声读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对照拼音把生字多读几遍,并记下来。

2.检查生字的读音。

提示:

平舌音的字:散、醉

翘舌音的字:趁、纸

后鼻音的字:莺

3.同学之间相互听读古诗,纠正读音。

4.指名读古诗,全班听评是否读得正确。

5.全班齐读古诗。

四、进入情境,指导朗读

1.指名读古诗,说说自己是怎么读出诗歌的韵律美的。

2.引导看图,诵读诗句,体会诗境。

(1)自由读诗句,边读边想像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探出了头,小草还高兴地说:“春天真美呀!春风姑娘的手真温暖呀!”

生2:我仿佛看见了黄莺鸟儿在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还唱着欢快的歌儿。

(2)是呀!这就是“草长莺飞二月天”

生3:我仿佛看到了五颜六色的花儿竞相开放,仿佛听到了虫子的歌唱。

生4:我仿佛看到了柳树姑娘垂着长长的辫子,在风中翩翩起舞。

师:这时你想起了哪句诗呀?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拂堤杨柳醉春烟

(3)、草长莺飞,杨柳拂堤,春烟袅袅,春天的农村真美呀!请同学们把这美用你的朗读给读出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4)、多么美好的时光呀!小孩子们可不愿错过这大好春光,他们正忙着干什么呢?

生:他们放学后早早回家,忙着在春风中放风筝呢!

师:你怎么知道的呀?

生:我是从“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两句诗中知道的。

师:真会读书的孩子呀!知道从诗句中找答案!

师:你喜欢放风筝吗?

生:喜欢!

师:请你把你的喜欢之情送进诗句中读出来,好吗?

生:读诗。

(多让几个同学读)

3、小结:春天,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是一曲动听的音乐,也是一首优美的诗歌。就让我们伴着音乐把春天的.美好给读出来吧!(齐读《村居》)

五、拓展延伸。

其实,描写春天的诗句还有很多很多,这里老师再送同学们几句。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六、总结

春天到了,花红了,草绿了,鸟儿唱着欢快的歌儿,鸭子们到水里嬉戏,孩子们也玩得正欢呢!多么美好的时光呀!让我们再次跟着诗人高鼎去感受着美好的春天吧。(齐读诗歌)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村居》。

2、和爸爸妈妈读其他的描写春天的古诗。

八、板书设计:

村居

小草——新芽

黄莺鸟——飞舞真让人陶醉

春烟——擦过——杨柳

读书的孩童——早回家——放风筝。

村居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准备】

有关春天的图片及春天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

意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春天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天作铺垫。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学习古、诗、首两个字。

二、学习《春晓》

出示整首诗。

1、读通:

⑴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齐读诗题)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

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⑵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⑶指名背诵。

⑷认记汉字:

(指名读准词──交流识记加横线字的方法组词,猜字义)

春眠

春晓

处处

闻啼鸟

2、理解感悟:

⑴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帮助理解)

⑵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⑶交流讨论学习。

⑷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鸟、风雨、花)

⑸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处处闻啼)

⑹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

⑺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⑻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⑼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吟诵: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布置作业:课下收集有关春天的古诗。

四、板书

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背诵《春晓》。

3、出示新课课题《村居》,读题,学习村、居两字,解题。

二、学习《村居》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春烟

散学

儿童

(读准音──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随机理解词义,用醉、忙各说一句话。)

3、指名读全诗。

4、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先认真地读古诗,看看图,想想这首诗中又写了哪些景物?用____划出来。哪些地方读不懂的用?标出。两分钟后(小组长记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解决解决。

5、全班汇报交流。

6、⑴学习第一、二句:

通过长、拂堤、醉、春烟的理解,感悟草、莺、杨柳的形象。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来说一说。

指导朗读。用轻缓的语气读,感受春天的美景。

⑵学习第三、四句。

⑶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你见过的风筝有哪些?风筝是怎样放的?

唤起放风筝的记忆,体味其中的乐趣。

7、指导朗读,读出放风筝的快乐之情。

8、吟诵全诗。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知、忙

四、拓展阅读有关春天的诗

五、作业

背诵古诗《村居》,写生字知、忙并找几首描写春天的诗。

六、板书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教案篇5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词,从这些优秀的诗词中,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感悟到人或物的志趣情操。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首词《卜算子·咏梅》,还记得吗?(师生接读)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词的殿堂,来学习一首由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简介词牌: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词的题目。]

2.这首词向我们展示了怎样一幅画面呢?请看——(出示课文插图投影片)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词人是怎样描绘的呢?请打开书本。

二、学习课文:

(一)

1.同学们,你们是学习的主人,老师相信通过你们自己的学习,一定能把这首词学好。下面,请你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

2.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读得好,请给同桌打上“”,如果还需要多练习,请给他打上“▲”,并指出哪儿有问题。

3.得“”的同学请举手。好,请你读;再请位同学。

下次有信心得到“”的同学请举手。(让老师听听你的信心!)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

1.书读得真棒,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你们的智慧与信心。相信你们下面的表现一定会更出色!

2.自由读课文,讨论讨论,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师:读书使人快乐,因为我们从读书中获得了新的知识,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一定也有了收获,讲出来与我们分享一下。

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教他人,谁给他解疑答问。

4.谁能用自己的话连贯地说一说上片或下片的含义?

(三)

1.诗人用朴实、清新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农村秀丽的景色,把农户们那合适安宁的生活刻画的活灵活现。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拿起书本,把自己完全投入到词文中去,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请结合老师这里的句式,发挥你们的想象:

读着,我仿佛看到(听到)。

多么令人神往啊!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吗?[

(指名读生评齐读)

3.的确,这朴素恬静的农村生活,恰似那美丽的桃花源,令人心旷神怡,充满了向往!同学们,你们能根据画面来编个故事吗?可以是图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全幅图。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行的,试试看!(先小组练说再交流)。

三、总结:

茅檐、小溪、青草、老翁媪,这一切巧妙地结合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词人辛弃疾是如此的热爱、向往这恬静的农村生活。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诵读全词吧!你可以看着书读,还可以闭上眼睛读,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份恬静安谧的农村风光吧!

四、拓展:

美丽的农村风光是历代文人墨客心中的最爱,在他们的笔下,我们可以欣赏到许多不同时期的农村美景,老师这儿有一首名为《村居》的诗,它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同学们,你们品读品读,感受一下它与我们今天所学的《清平乐·村居》有哪些相似之处。

[出示《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板书:

农村秀丽

清平乐村居

(南宋辛弃疾)农户安宁

溧阳市绸缪中心小学马忠

教学后记:

本课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在揭示课题时可告诉学生,“清平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乐”要读“yue”,不读“le”,“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在教学时,教师可先范读这首词,使学生初步了解这首词的内容,并感知这首词的读法。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检查自读情况时,要注意“媚”读去声,“媪”读“ao”,“剥”读“bao”。

学生读对、读通词的句子后,应把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词句上。有些词语可以让学生联系句子,或结合生活实际自己体会。

在朗读上片时,要提示学生边读边想象出这首词勾画的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环境多么清新秀丽,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对正在聊天的老人又是多么悠闲自得。

指导朗读下片,要让学生抓住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边读边体会词的意境。尤其是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要启发学生在读中加以体会。[

指导朗读全词时,可借助插图,让学生一边诵读,一边看图,结合对词句意思的理解,想象词作者所描绘的生机勃勃、和平安宁、朴实安适的农村生活图景,读出对这种景象的喜爱、赞美之情。

整个教学,教者抓住了词所表达的特有的意境,着重引导学生自主朗读,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感悟,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词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村居教案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

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这首古诗,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抓住诗中重点的词句,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课前准备:课件;生字卡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春天的知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古诗说明

1、诗意描述

?村居》写的是诗人在农村看到的景象。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兴致勃勃地放风筝。

2、作者简介

高鼎:清代诗人,以写自然景物见长。

二、要在学生自学生字的基础上,用生字卡片检查指导,使所有学生读准字音。

指导学生读准“莺”“拂”“鸢”“长”

“长”是多音字,此处读“zhǎng”

三、释义,

这首诗的意思是:阳春二月,小草长出了新芽,黄莺鸟在天上飞舞,春烟轻轻擦过河堤边的杨柳,真让人陶醉;读书的孩童放学后早早把家回,赶快凭借东风放风筝。

四、背诵并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古诗诵读 村居

小草——新芽

黄莺鸟——飞舞真让人陶醉

春烟——擦过——杨柳

读书的孩童——回家——放风筝。

教学反思:略

村居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口头表达。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你们学过很多古诗了,能想想哪些是写春天的吗?请你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篇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

3、这首诗是高鼎写的,这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是《村居》。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出示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孩子们正在放风筝。)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三、学习生字

1、正字音。注意“趁”是翘舌音,前鼻音,“纸”是翘舌音。

2、指导书写。

趁:走字底,最后三撇要写得短而倾斜。

纸:右边是“氏”不要加一点,易和“低”字相混。

3、学生自由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4、出示要求认读的四个字。开火车读。

四、感情朗读,了解诗意

学习一、二句

1、指名读第一句。其他同学想想这句诗写了些什么?

2、指名说,老师补充。(二月,青草茁壮的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3、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草长/莺飞/二月天,

4、春天的乡村还有什么迷人的景色呢。我们继续读。

5、全班读第二句。

6、看。课件师配音说:看,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春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

7、谁再来看着。课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8、学生看。课件自由说。

9、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

10、指名反复读。老师指导。(河堤/杨柳/醉/春烟。)

11、全班齐读一二句。

学习三、四句

1、指名读。

2、老师解释“纸鸢”就是指风筝。

3、四人一小组去读这两句,读完后互相讨论:读了这两句后,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4、指名朗读。老师相机指导。(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男女比赛读。

6、小组派代表说说,读了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五、背诗练说

1、自由背诵。

2、小组比赛背诵。

3、我们学完了这首古诗,你好像看到什么情景呢?请你说给同桌听。

4、指名上台说。

5、小结:诗人短短的几句诗就写出了乡村春天的美丽景色。他写得好,你们也说得很好。

村居教案7篇相关文章:

中班数学教案教案参考7篇

教案大班舞蹈教案推荐7篇

小班教案数学教案推荐7篇

小班社会教案我长大了教案7篇

礼仪课教案幼儿园大班教案7篇

健康教案幼儿园教案优秀7篇

幼儿园教案科学教案优秀7篇

幼儿园教案科学教案最新7篇

秋天的雨教案优秀教案7篇

健康教案幼儿园教案通用7篇

村居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6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