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全的教案能够引导学生逐步领悟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我们写的教案一定要结合实际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能力,28好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村居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村居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领略《牧童》一诗的意境,欣赏《舟过安仁》的童趣。
2.会流利背诵这两首古诗,并且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扩写古诗。
3.感受童年的绚烂与快乐。
教学准备:投影片 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切入新课
1.读读以下诗句,你有什么发现呢?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吕岩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杨万里
2.在这些诗句里,我们发现了许多性情各不相同的儿童,有懂事的,有贪玩的,有聪明的,也有悠闲自在和淘气调皮的,他们各自在忙什么呢?
3.质疑引入,学习新课。
二、学习《牧童》,领悟诗意
1.初读古诗,了解内容
①指名读一读吕岩即吕洞宾的诗,指出易错字蓑(suō)的读音与写法。
②再读古诗,你能根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填一填、说一说吗?
在一个( )的地方,耳边似乎回荡着( )。当( )的时候,一个牧童到外面( )了。
③再读这首诗,你感受到这是一个( )的牧童呢?为什么?从哪句诗哪个字最能领略他的悠闲与惬意?
2.品读古诗,走进诗境
围绕卧,品味卧。
①卧在一个怎样的地方?
六七里:虚指,原野地方很大很广阔,一望无边。
铺:结合诗句理解扩词(铺展、铺开、平铺、铺设、铺天盖地……)
看到辽阔的原野上到处是绿意葱茏的草,在我们眼前仿佛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听一听,你听到了( )的笛声?(悠扬的、时断时续的、远处飘来的、忽隐忽现的)
理解三四声:虚指,形容笛声时断时续。
这笛声是谁逗弄出来的呢?你能猜出来吗?
②卧在一个怎样的时候?
黄昏后:绚丽的晚霞渐渐消失了,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在夜空……
归来:牛羊入圈,该空闲了,无忧无虑了。
饱饭:吃了妈妈做的丰盛的晚饭,舒服、惬意、心满意足。
③品味卧的美妙。
是呀,牧童已经劳累了一天了,现在吃饱了饭,终于可以歇息了。这里诗人不用立、坐,而是一个卧。你觉得卧这一个动作妙在哪?
这是世间最惬意最美妙的一卧, 简直赛过神仙呢!读读诗,想一想,试着填一填:
是我夜晚的一盏灯,看 ;
是我最舒服的大床,深深呼一口气,呵!闻到了 ;
是我的被子,我还有好多被呢!有 有 ;
是最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
耳边传来我喜欢的小夜曲,你听,有 ,
有 ,有 ,还有 ,它们都在为我唱歌呢!
④轻轻地读一读诗歌。
这真是天地间最美妙的卧房,躺在柔柔的草地上,闻着清清的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风温柔的抚摸,耳边还传来青蛙、流水、蛐蛐、蟋蟀的歌声,此时此刻,躺卧在草地上的牧童会做些什么?想些??
么呢?如果睡着了,梦里又会梦见什么呢?
是呀,此时此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真是一个( )的牧童?
3.吟诵诗歌,领略意境
看到眼前这位悠闲自在、怡然自得的牧童,谁也不忍心去打扰他美丽的遐想。轻轻地诵读诗歌。
眼前的一切,在诗人吕洞宾看来,更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牧童休憩园,牧童陶醉了,诗人陶醉了,我们也陶醉了。指名读诗。
一碧千里的草地,柔和的清风,皎洁的明月,在这种境界里,既想躺下来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又想低吟一首美妙的小诗。低吟诗歌。
(配乐背诵)闭上眼,让这一切的诗情画意融入我们的脑海,伴着这轻风明月,轻轻地,低低地背一背,送给这位牧童一首催眠曲吧!
4.过渡下文。
此时此刻,牧童虽然没有玩耍的小伙伴,可是在清风明月的草坡上照样怡然自得,让人羡慕。他享受到了只属于他独自一人的恬静与快乐。如果两个小孩子在一起,那情况又会怎样?只是收篙停棹呆呆地坐船中?
村居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了解“吴音”,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插图读懂课文,描绘村居画面。运用朗读、想象感受词的意境,体会安宁美好乡村生活。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词的兴趣,弘扬传统文化。
【教学实录】
一、对诗热身,导入新课
师:课前,我们已经见过面了。老师从北方哈尔滨来到江南金太仓,这里的春天真是太美了,大街上到处盛开着樱花。我国古代诗词中就有许多描写江南风光和春景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谁能背上几句?
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这是白居易的《忆江南》,这首词还有两节: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词中的“吴宫”指的就是苏州。
生: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绝句》。真了不起,看来同学们很喜欢积累古诗词。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上课!
二、释题,猜想“居”意
师:请大家看老师写课题(板书:清平乐·村居)谁愿意读一读?(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在这里“乐”读“yuè”。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清平乐·村居”。
师:“清平乐”是词牌名,而“村居”是词的题目。这个“居”在古代金文里是这样写的。(出示“居”象形字)看着这两个象形字,你能想到什么?
生:我能想到一个人住在房子里。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人有了房子住,有了立足之地就是“居”。瞧,汉字多有魅力!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看字形就能明白意思。那么,“村居”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
三、初读,知晓词意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读不懂的词标注出来,同桌互相交流。(出示全文)
生:自由读《清平乐·村居》。
师:谁愿意读这首词?(指名读)
师: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流利,比较有感情。
师:你真会评价,哪一句读出了感情?
生:“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最喜”读得好。
师:老师有个问题,你为什么把“剥”读成“bāo”而不读“bō”?
生:一时不语。
师:请同学们,看看字典是怎么说的?
生:去掉物体的皮或壳,读“bāo”。
师:吃香蕉前要把香蕉皮去掉,那叫“剥(bāo)香蕉”;吃芒果前要把芒果皮去掉,那叫——
生:剥(bāo)芒果。
师:文中的小儿在干什么?
生:剥(bāo)莲蓬。
师:你读得这么好,老师奖励你推荐一名同学来读。
生:我推荐王新月。
师:你可不要辜负××同学对你的期望。
生:朗读《清平乐·村居》。
师:读得真好,怪不得××同学推荐你。来,我们全班都来读一读。(齐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不错。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生:沉默不语。
师:有没有读不懂的?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们了?能禁得住考吗?
生:能!
师:词中的“翁媪”指什么人?
生:“翁”指老翁,也就是老爷爷;“媪”指的是老妇人,也就是老奶奶。
师:你怎能么知道“媪”就是老妇人?
生:因为“媪”是“女”字部。
师:你真会学习。这对老夫妻。他们在干什么呢?
生:他们在聊天,在说家常。
师:你是从哪个词儿知道的?
生:吴音。
师:你知道什么是“吴音”吗?
生:我想就是当地的方言吧?
师:真是无巧不成书,“吴音”就是以我们苏州话为代表的南方方言。因为春秋时期这里是吴国的都城,所以这儿的方言又叫“吴音”。谁愿意用“吴音”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说几句话?
生:欢迎老师们来到太仓,祝你们在这里生活得开心。
师:多好听的“吴音”,老师代台下的老师谢谢你,懂事的孩子。
师:最后一个问题,“无赖”是什么意思?老师注意到你笑了,说说你为什么笑?
生:“无赖”是骂人的话,说人的品质不好。
师: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
生:不是的,文中是说那个小孩子天真、活泼。
师:理解了关键词的意思,再读这首词,你会有新的收获。(齐读)
师: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辛弃疾的这首词就是一幅村居图(出示插图)。大家看,这是文中的插图。看着这幅图,你读懂了词中的哪几句?
生:我读懂了“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说的是这家人住的茅屋又低又矮,屋前有一条小溪,溪上长着一丛一丛的'青草。
师:是呀,你描绘了这一家人的生活环境。
生:我读懂了第二句,描写了老翁和老妇人,他们没什么事,喝着酒,悠闲地说着话,逗乐。
师:词中除了写这老两口,还写了哪些人?
生:还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在溪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小儿子很惹人喜爱,一边玩一边剥莲蓬。
师:这幅图有景有人,人景相融。(板书:景、人)
四、品读,感悟词境
师:短短几分钟,同学们自己把这首词读准了,读顺了,还了解了大意。那么,怎样才能把这首词读出味,读出情,读出意境美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象,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教师配乐范读)
师:你感受到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
生:美丽的村居图。
师:你刚才一定看到许多美景,就请你一边想象美景一边读这首词。(学生朗读整首词)
生:我觉得这是一幅幽静的村居图。
师:你在用心感受,请你读出村居的幽静。(学生朗读整首词)
生:我感受到这是一幅幸福的村居图。
师:你就带着幸福之情读一读吧。(学生朗读整首词)
师:就这样,按照词的韵律,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都送到词中去,就能读得有滋有味。
师:有的同学说这是美丽的村居,你是从哪句感受到的?
生:从“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感受到的。(出示“茅檐图”)师:读了这句诗,你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了又低又矮的茅屋,屋前还有一条小溪,溪上有青青的小草。
师:这还不够美呀,你试着把“低小”和“青青草”缓慢点读,语气再重一点。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多美呀!置身其中,你仿佛还能听到什么?
生:我能听到溪水声和小鸟的叫声。
师:好,那就请你伴着淙淙的流水声读一读。
生:朗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这两句把我们带进了幽静的山乡村野。来,大家闭上眼睛,用力吸气。说说看,你闻到了什么?
生:我闻到了荷花的芳香。
生:我闻到了草香和泥土的气息。
师:好,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送到句中读出来。
生:(齐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这是大自然的清新、秀丽之美,也是田园风光的朴素之美。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着一家五口,文中是怎么写的?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醉里吴音相媚好……”。
师:有的同学说这是幸福的村居,你认为这一家五口谁最幸福?
生:我认为翁媪最幸福。因为他们闲着没什么事,不用干活,在茅屋前一边喝酒一边聊天。
师:是呀,老俩口衣食无忧,老有所养,这是安居之福。看着这对幸福的老夫妻,我们不禁会想起他们年轻的时候,那时候,他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生:白天老翁出去耕地,老妇人在家里织布,做衣服,照看三个孩子。
师:他们互助互爱,相敬如宾,共同经营这个小家。如今他们老了,悠闲地坐在屋前,互相看着,聊着,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大家在小组里合作,结合翁媪的生活,展开想象,用你们的吴音聊一聊。
生:老伴儿,你看咱家的小儿子多讨人喜欢,你看他那小腿还摇晃呢!
生:是啊,咱们的二儿子也不差呀,聚精会神地编鸡笼呢!
师:多好听啊,像唱歌一样。他们还会聊什么呢?
生:老头子,你看咱们的大儿子多能干呀,就像你年轻时一样。
生:老伴儿,你也很能干呀,这一家人的衣服都是你织的,你做的衣服既好看又舒服。
师:多好听啊!侬侬软语传递着绵绵情意。大家说的,想的都含在一个词中,谁知道?
生:相媚好。(板书:相媚好)
师:听着他们聊天,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老夫妻?
生:幸福的老夫妻。
师:请读出幸福之情。(生朗读)
生:恩爱的老夫妻。
师:请用朗读表现老俩口的恩爱。(生朗读)
师:“相媚好“读得真好,表过出恩爱之情。
生:和和美美的老夫妻。(生朗读)
师:老两口恩恩爱爱,悠闲自得,让我们也去分享他们的快乐。
生:(齐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谁有不同的看法?
生:我认为小儿子最幸福。他无忧无虑,一边玩一边剥莲蓬。(板书:剥)
师:从哪看出小儿无忧无虑?
生:无赖。
师:文中哪个词儿具体表现小儿很无赖?
生:卧。
师:“卧”是什么意思?你能做个动作吗?
生:身体前倾,做趴状。
师:这是俯卧,还可以怎样卧?
生:自由地做出仰卧、侧卧……
师:想一想小儿剥莲蓬时还可能怎样?
生:可能摇着小腿,嘴里哼着歌。
生:可能在地上打个滚儿,玩累了还可能躺在地上睡一觉。
师:这样的小儿,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他?
生:自由自在。
师:读出小儿的自由自在。
生:朗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还不够自由啊,你再试试,注意那个“无赖”和“卧剥”。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还可以用什么词形容他?
生:天真活泼。
师:读出小儿那个天真的劲儿。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无赖”读得轻快、上扬,小儿好顽皮呀。他享受着天真无邪的幸福,多让人羡慕。我们都来分享他的幸福。
生:(齐读)
师:三个儿子中,除了小儿还有谁最幸福?
生:沉默不语。
师:文中的大儿和小儿幸福吗?请同学们读一读描写这哥俩的句子。
生:(齐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板书:锄 织)
师:大儿顶着烈日锄地,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二儿子认真地编织鸡笼,手都磨出老茧了。多累呀,哪有什么幸福可言?
生:老师,我不同意你的看法。虽然他们很累,但也是幸福的。大儿子不去锄地,家里就没有粮食吃;二儿子编鸡笼也可以卖几个钱。他们在为这个家忙碌,有了他们俩的辛勤劳动,翁媪和小儿才会那么幸福,挨累也是值得的。
师:也就是说他们享受着劳作之乐,尽孝之乐。不知不觉,大家已走进村居,真是“人在画中游”!同学们,如果你是作者,看到这样乡村美景,看到如此和睦的一家人,你会想些什么呢?
生:这家人可真令人羡慕!
生:看到翁媪他可能想:自己晚年的时候能不能过上这样的生活?
师:好!让我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入情入境地朗读村居。(配乐)
师:读得真有韵味,同学们的心都已和村居相融,那么,请你加进自己想象和感受再来描绘这幅村居图。(学生试练)
生:在一个小村庄里生活着一家五口。他们住着又低又矮的茅草屋,屋前流淌着清澈的小溪,溪边长着一簇簇青青的小草,溪上盛开着荷花,散发着阵阵清香。屋前坐着老翁和老妇人,老翁喝着美酒,老妇人在缝衣服,他们用方言聊天、逗乐。他们的大儿子在溪东的豆田里锄草,汗水打湿了衣衫;二儿子聚精会神地编织鸡笼;最惹人喜欢的就是小儿子,他哼着歌,摇着腿,一边玩一边剥莲蓬。好幸福和睦的一家呀!
师:你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这诗一样的画面。
五、拓展,升华情感
师:运用想象,同学们把村居图读活了,如果请你用这首词中的一个字概括这幅村居图,你会选哪个字?
生:我会选“喜”字。因为我很喜欢那个小儿子。
师:是呀!这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真是一幅乡村喜居图啊!
生:我选“醉”字。
师:你认为谁醉了?为什么而醉?
生:翁媪醉了,他们被美好的生活陶醉了。
师:是啊,面对这山清水秀的田园美景,翁媪怎能不醉?享受这温馨、惬意的天伦之乐,他们又如何不醉?
生:我认为作者醉了,作者要是不醉,怎么能写出这么好的词?
师:言之有理。我们也随着五口之家,随着作者去醉上一回。
生:齐读。
师:这么好的词想不想记住?
生:想。
师:大家看,这首词先写景,后写人,先写老,后写小。理清顺序你会背得更快,练习背诵吧。 (先指名背诵,再全班背诵)
师:像这样描写田园生活,表现童心童趣的诗词还有许多。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一首?
生:我还知道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师:你的积累真丰富。大家可能一时想不起来,老师给大家一点提示,请看大屏幕。(出示:田园生活诗和童心童趣诗的题目、作者和每首诗的第一句)
生:背诵其中的二、三首。
师:这些诗词描绘了古人的生活,寄托着他们的向往和追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它短小精悍,内涵丰富,是滋养我们心灵的厚土。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而张老师要对大家说“学好诗,我们尽情言。”(出示作业)
自主作业:(可任选一项)
1.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具体描写村居情景。
2.积累描写田园风光或童心童趣的古诗词。
下课!
附: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景 青青草
人
醉 相媚好 喜
锄织剥
【评析】
五年级古诗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明确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我们可以从这一学段目标中归纳出古诗教学的“六字方针”。即:诵读、感悟、积累。
一、诵读有层次
张老师引导学生诵读《清平乐·村居》有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环环相扣,呈螺旋上升态势。
1.读正确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评读、赛读、推荐读等形式,在自学、互助、互励的状态下,轻松自如地把词读正确,读流利了。
2.读明白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张老师先放手让学生质疑,提出读不懂的词。再运用图文对照、小组合作、猜想释词、借助资料等策略,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如:学生说“媪”指老妇人,张老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指出“媪”的部首是“女”,在学习中浸透学习的方法。
3.读出味
教学中,张老师明确提出“怎样才能把这首词读出味,读出情,读出意境美?”这是师生共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在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张老师运用了多种有效策略。
二、感悟有策略
教师综合运用音乐渲染、示范朗读、想象三种方法,引导学生入境,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学生的感悟是正确的、多元的、个性化的。“村居”的意境通过“美丽、幽静、幸福、和谐”等词语与学生相见。接着,教师又引领学生回到文本,品悟语言,去感受那是怎样的美?学生抓住“青青草”,读中想象“看到什么、听到什、闻到什么?”感受田园的清新、朴素之美。最后,张老师以开放而又富有挑战的问题“你认为这一家人谁最幸福?”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抓住“相媚好”“卧”等语言点,感悟幸福,解读幸福,从而入情入境地朗读。
学生在读诗和品词的活动中“入境”,张老师又以评诗引导学生“出境”。他先请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村居图”,又请学站在作者的角度,推测作者心中的感受,学生在一入一出中多次与词的意境相遇。
三、积累有主题
有主题的积累,容易把学生单摆浮搁的资源整合起来。张老师根据文本和学情,呈现了两个积累点:田园生活诗和童心童趣诗。又通过课件给学生必要的提示。新旧结合,课内课外结合,促进学生有效积累古诗文。
张老师的执教的《清平乐·村居》是一节“严谨而朴素,简约而高效”的语文课。
村居教案篇3
教材分析:
这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一首风景诗,全诗如一幅美丽的风俗画:乡村的二月,天气暖和起来。春光明媚,和风丽日,青草生长,鸣莺翩飞。春风吹动下,垂柳的枝条正拂着堤岸,仿佛正在春光中陶醉。白昼渐渐长了,儿童沐浴着春光,呼吸着新鲜空气,奔跑着放飞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
诗人抓住早春二月的特点,以精练的语言绘出了明媚的乡村春景,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说话。
教学重点:读准生字的字音,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课前准备:课件;生字卡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春天的知识。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走进春天
春天来了,大自然到处都是美丽的景象。瞧,春天多美呀!
1、欣赏春天的美景图片(出示大屏幕,配乐)
2、看到这么美的大自然,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有关于春天的四字词语呢?(指名说,师相机板书)
3、古代的许多文人墨客,将自己在春天里的所见所想用一首首脍炙人品的诗记录了下来。今天,老师还想带大家随着清代诗人高鼎,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呢!
板书课题:
村居
4、简单介绍作者。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做好记号。
2、大家瞧,这么多的风筝多美呀,你能将风筝上的生字读准,让风筝飞起来吗?(指名认读幻灯片风筝上的生字)
重点指导读“莺、趁”。
3、同学们真能干,将漂亮的风筝都放上了天。让我们再来认认它们,把它们收回来吧!
4、进行自学,想一想:你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哪个字?
5、互相交流。
6、师指导记字方法:编顺口溜、熟字加偏旁、熟字减偏旁、形近字对比等。
三、品悟古诗,感受春天
1、让我们随着生字宝宝回到课文,再读读古诗吧!
读完这首诗,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哪些景色?你从哪句读出来的?
2、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1)师引:美丽的二月,草芽儿长出来了,杨柳绿了,鸟儿也叫起来了,这样的景色美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指名读一、二句。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2)播放画面:瞧,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也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中,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柔柔的。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看着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好吗?
3、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4、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这么好的春光,你想做些什么呢?(指名说)
(2)村子里的孩子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想去做什么呢?你从哪句读出来的?
板书: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你能读好它吗?自由读古诗第二句。
指名读、齐读。
5、设置情境谈话:
(1)小山村孩子,你们村有哪些美丽的景色?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指名说。
(2)在这美丽的春天里,你最喜欢去做什么?心情是怎样的?
你能读读这首诗吗?(读出孩子的快乐、欢畅)
6、想不想加入他们放风筝的队伍?这样吧,让我们一起放飞快乐的心情,一边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心情。(齐读古诗)
7、古诗不仅可以读,还可以唱呢!听,多美的歌声。(出示大屏幕,播放古诗新唱《村居》)
师带领学生拍手齐唱古诗。
四、背诵全诗,欣赏美
1、早春的山村,草长莺飞,杨柳依依。孩子们也将自己心爱的风筝放飞。多美的春景图呀!它不仅吸引了诗人高鼎,也迷住了大家。我相信这一首古诗你一定能背下来。
2、生自由背。
3、师检查,指名试背。集体配乐吟诵。
4、同学们学得真不错,老师为你们喝彩,奖励一首歌给我们听。让我们在动听的歌声中结束这节课。
(歌曲:《春天在哪里》)
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相信同学们可以发现大自然中更多的美。
五、课外活动,寻找美
1、美美地把古诗读给家人听。
2、读课外书,查查还有哪些写春天的古诗。
3、到大自然中去,看看你身边的春天是怎样的?
村居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准备】
有关春天的图片及春天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
意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春天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天作铺垫。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学习古、诗、首两个字。
二、学习《春晓》
出示整首诗。
1、读通:
⑴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齐读诗题)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
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⑵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⑶指名背诵。
⑷认记汉字:
(指名读准词──交流识记加横线字的方法组词,猜字义)
春眠
春晓
处处
闻啼鸟
2、理解感悟:
⑴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帮助理解)
⑵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⑶交流讨论学习。
⑷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鸟、风雨、花)
⑸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处处闻啼)
⑹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
⑺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⑻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⑼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吟诵: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布置作业:课下收集有关春天的古诗。
四、板书
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背诵《春晓》。
3、出示新课课题《村居》,读题,学习村、居两字,解题。
二、学习《村居》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醉
春烟
散学
忙
儿童
(读准音──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随机理解词义,用醉、忙各说一句话。)
3、指名读全诗。
4、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先认真地读古诗,看看图,想想这首诗中又写了哪些景物?用____划出来。哪些地方读不懂的用?标出。两分钟后(小组长记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解决解决。
5、全班汇报交流。
6、⑴学习第一、二句:
通过长、拂堤、醉、春烟的理解,感悟草、莺、杨柳的形象。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来说一说。
指导朗读。用轻缓的语气读,感受春天的美景。
⑵学习第三、四句。
⑶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你见过的风筝有哪些?风筝是怎样放的?
唤起放风筝的记忆,体味其中的乐趣。
7、指导朗读,读出放风筝的快乐之情。
8、吟诵全诗。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知、忙
四、拓展阅读有关春天的诗
五、作业
背诵古诗《村居》,写生字知、忙并找几首描写春天的诗。
六、板书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3、在了解词的一般特征。
4、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活意境,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
1、知道今天我们学什么吗?(请一生回答)它是一首——词(学生接着说)。是的,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相信同学们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老师说前半句,你们一起说出下半句。
2、屏幕出示:教师提供前半句,让学生接着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这些诗词连起来读一遍。
3、这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农村,寄情于田园,用诗词表达自己对农村那份浓浓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板书:清平乐村居。“乐”这个字读yue,一起读课题。
4、清平乐,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小资料:清平乐,词牌名。中国古代,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所以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再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感知词韵。
1、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读。
4、预设:
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剥bao、bo(板书)
注意:“莲蓬”的“蓬”。
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媪。连着前面的“翁”一起读。请你领着大家读一读。
5、注意了这些字音,谁来把这首词连起来读一读。这次要求看着屏幕读。(屏幕出示)
6、指名读。
教师指导:读通、读正确并不难,但是,同学们,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比如说吧,“茅檐/低小”,哪里停顿了,注意“檐”字的声音——稍微的延长,这就叫绵音,读诗词就要这样读得停而不断。来,在位置上自己再练一练。大家一起读。
7、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了便于比较,我把这首词,变了个样。(屏幕出示)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一空行,说明它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片,后一部分叫下片,朗读时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8、分男女同学读,女同学读上片,男同学读下片。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想象画面,把握词意。
1、同学们,俗话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我们这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2、交流、反馈。
3、随机朗读、理解。(理解:吴音,他们是用什么语言聊天的)
4、连起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5、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诗当中去,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二)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是,还不够。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来,再读课题。——清平乐村居。
2、村居的“景”是怎样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读着这句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首先看到的是——低小的茅檐。你还看到了什么?——青青草。读着“青草”我们就想到绿色的小草,那么读着“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谁来读读第一句。评价: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这如茵的绿草。
同学们,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联系最后一句话,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是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清风吹来还让人闻到一股——清香。
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
村居教案篇6
一、复习导入
1、你们学过很多古诗了,能想想哪些是写春天的吗?请你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篇写春天的古诗。
3、这首诗是高鼎写的,这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是《村居》。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出示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孩子们正在放风筝。)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三、学习生字
1、正字音。注意“趁”是翘舌音,前鼻音,“纸”是翘舌音。
2、指导书写。
趁:走字底,最后三撇要写得短而倾斜。
纸:右边是“氏”不要加一点,易和“低”字相混。
3、学生自由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4、出示要求认读的四个字。开火车读。
四、感情朗读,了解诗意
(一)学习一、二句
1、指名读第一句。其他同学想想这句诗写了些什么?
2、指名说,老师补充。(二月,青草茁壮的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3、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草长/莺飞/二月天,
4、春天的乡村还有什么迷人的景色呢。我们继续读。
5、全班读第二句。
6、看课件师配音说:看,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春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
7、谁再来看着课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8、学生看课件自由说。
9、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
10、指名反复读。老师指导。(河堤/杨柳/醉/春烟。)
11、全班齐读一二句。
(二)学习三、四句
1、指名读。
2、老师解释“纸鸢”就是指风筝。
3、四人一小组去读这两句,读完后互相讨论:读了这两句后,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4、指名朗读。老师相机指导。(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男女比赛读。
6、小组派代表说说,读了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五、背诗练说
1、自由背诵。
2、小组比赛背诵。
3、我们学完了这首古诗,你好像看到什么情景呢?请你说给同桌听。
4、指名上台说。
5、小结:诗人短短的几句诗就写出了乡村春天的美丽景色。他写得好,你们也说得很好。
村居教案篇7
本周进行了第二单元的语文教学,第一课便是《古诗三首》的教学。进入了五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经不再感到陌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方法也不再感到生涩,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采取了,以复习古诗的学习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自学、汇报的方式进行学习。
课堂伊始,我以童年的美好引入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童年时光的幸福和美好,激发学生探究一千多年前的儿童是怎样度过自己童年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的教学。在学生初读古诗,互读古诗,提示容易出现错误的字的读音,并且落实重点生字“牧”“蓑”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复习古诗一般的学习方法。由于以往一直都在渗透古诗的学习方法,所以学生很自然就回忆起了: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这几个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于是我放手让学生按照方法进行自学。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由读到悟,在整个的自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有的同学从“三四” “一二”上下行文中的关联感悟到了,古诗的对仗关系。有的从“卧”字中体会了那种随心所欲的牧童生活。有的在“月明”体会到了古时候生活的静谧,儿童与自然的亲近。还有的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他们的小脑瓜里就涌现出了学多不同的理解,迫不及待的希望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在汇报的过程中,更是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孩子们个性化阅读背后的个性化理解。他们往往从古诗的一个字入手就能体会到其中深蕴的意味,很轻松就将古代儿童那种自由自在的儿童生活体会的淋漓尽致。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朗读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读得入情入静。并且在当堂就完成了古诗默写,教学效果非常好。
在教学过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的教学过程,之所以取得了这样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成功之处在于,教学的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信任学生,学生也会充分地信任自己,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朵朵美丽的火花。但是反思之于也发现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教师的主导性在我的课堂似乎反映的不够。教学目标达成后,教师的深入挖掘仍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村居教案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
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这首古诗,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抓住诗中重点的词句,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课前准备:课件;生字卡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春天的知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古诗说明
1、诗意描述
?村居》写的是诗人在农村看到的景象。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兴致勃勃地放风筝。
2、作者简介
高鼎:清代诗人,以写自然景物见长。
二、要在学生自学生字的基础上,用生字卡片检查指导,使所有学生读准字音。
指导学生读准“莺”“拂”“鸢”“长”
“长”是多音字,此处读“zhǎng”
三、释义,
这首诗的意思是:阳春二月,小草长出了新芽,黄莺鸟在天上飞舞,春烟轻轻擦过河堤边的杨柳,真让人陶醉;读书的孩童放学后早早把家回,赶快凭借东风放风筝。
四、背诵并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古诗诵读 村居
小草——新芽
黄莺鸟——飞舞真让人陶醉
春烟——擦过——杨柳
读书的孩童——回家——放风筝。
教学反思:略
村居教案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