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教案,我们可以更系统地展示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学水平,通过有趣的教案内容和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轻松掌握知识,下面是28好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沁园春雪》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沁园春雪》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
教材分析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设计理念
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具体、直观材料,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成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介作者毛泽东的主要事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3、掌握课下注释中列出的重点词语的字形及含义。
能力目标
1、能够准确熟练地背诵全诗。
2、揣摩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
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像,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法、阅读理解法、自主评价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课外资料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读毛主席诗词》:
掌上千秋史,
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
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
词苑苏辛佳什,
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
2、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毛泽东的代表作《沁园春雪》
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对毛泽东诗词进行了高度评价,同学们通过高亨的这首词,对毛泽东的诗词会有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习。
教学意图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资料略)
欣赏视频材料,对毛泽东同志的生平与写作背景进行深一步的理解。
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词的内涵作准备。
三、配乐朗诵
事先制作教学软件:选一些雪景图片,包括高山、大河、长城等雪景图片,叠加自下而上移动的《沁园春雪》文字,再配以朗读录音。
观看视频材料,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扫除文字障碍,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深入阅读,理解思想和艺术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句子是写雪的?
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什么意境?
3、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试加以分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上阕
2、前三句。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
3、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化动为静的写法;写出了山的连,原的高。
4、虚景。从“须”可以看出。
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哪些内容?
2、作者对词中杰出的历史人物进行的总体评价是?
3、谁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下阕。
2、“惜”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批评他们缺乏文学才华。
3、新时代的人民群众。
五、分角色指导朗读
1、再次欣赏配乐朗诵;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
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六、小结
指导学生小结全文
?沁园春雪》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沁园春雪》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中最早传世的一首,也是毛泽东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更是毛泽东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的显现。对于这样一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我多方查找资料,深入思考,确立了不完全同于教参的目标:①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中重点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②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③引导学生领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其中前两点为知识与能力目标,后一点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既符合新课标提出的理念,也符合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认知理论。
设计以上教学目标理由有三:
1、依据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本节课,我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朗读等多种形式感受语言;通过分析词句去欣赏文学作品;从而达到由课内学习到课外迁移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具有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新课程强调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本节课的设计,我的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让学生通过《沁园春雪》的学习,能够掌握一种阅读诗词的方法,即分析作品中词句的方法。这种方法同样适合各种文体。因此,本节课,我没有单单教教材,而是,巧妙地利用教材,把它当成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材料来使用的。
3、教材本身特点:
①这首词文句浅显,学生易于把握表面意思;②这首词词句精练、表现力强,适合进行分析。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可以概括为:
情境导入→整体感知→研读课文→课外拓展
整节课有两条能力线索贯穿其中:1、培养学生欣赏诗词、品位语言的能力;2、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词句,获得情感体验的能力。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渲染气氛
做文章讲究用“凤头”装扮开头部分,教学也同样需要一个“漂亮”的导入,因为“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诗词是一种充满着丰富情感的文学形式,它用极其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与情感。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诗词的情境中去,充分去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这对于诗词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在此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将融画面、音乐、朗读为一体的视频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既欣赏到北国壮丽的雪景、充满激情的课文朗诵,又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作者宽广的胸怀与宏大的气魄,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当然,语文教学尤其是诗词教学,应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不适合将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但是,我本节课重点是培养学生品析词句的能力,运用画面等目的是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欣赏完别人的朗诵,我设计了学生朗诵环节,这是对前面环节内容的深化,聆听别人的朗诵是欣赏,而自己有感情朗诵则是对诗词感情的内化过程,更是领会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感情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
第二个环节:整体感知,把握感情
这首词上阕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阕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由于有了前面环节的铺垫,整首词的内容和情感学生比较容易把握。因此,本环节设计为直接提问,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为了突出诗词教学的特点,也为了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本环节继续设计了有感情朗诵这一小环节,继续渲染气氛。
第三个环节:研读词句,分析作用
本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环节,在此,我只设计了一个问题,即:你认为《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用得好,为什么?这个问题是贯穿始终的一个问题,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途径。这个问题非常宽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任意选择词句分析;这个问题不求答案唯一,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使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总结出分析词句作用的步骤方法,授之以“渔”,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实实在在得到收获。然后,将方法运用到前面分析的词句中,进行实践练习,这样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就形成了。
第四个环节:拓展阅读,迁移训练
这一环节,教学内容由课内过渡到课外,既丰富延伸了学习内容,也是课内所学知识、能力的迁移。
我选择两首词作为阅读材料:《沁园春长沙》和《卜算子咏梅》。这两首词,同样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安排拓展阅读的目的主要是:
1、延伸课内内容,深化教学目标;
2、拓宽学生视野,深入体会一代伟人冠绝古今的气魄。
第五个环节: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不是由教师总结本课内容,而是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谈体会,既是对全课内容的回顾和总结,也进一步深化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以上是我今天上课的设计思路和一些浅显的想法,希望同行们能毫无保留地给予指导,谢谢大家!
《沁园春雪》教案篇3
一、导学目标
1、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能有感情的背诵全词;
2、掌握上下阕所写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重点)
3、学会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揣摩,并能体会其作用。(难点)
二、导学引领,自主学习
(一)基本知识学习
1、识记文常,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2、识记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以及文章注释中注音的字词。
3、反复朗读全词,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思路:
(1)词的上下两阙各写了什么内容?主要采用那些表达方式?
(2)作者欣赏这幅图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从词的上阙中哪个字能看出来?
(3)上阙中的有虚写的景色也有实写的景色,请你把它在文中勾画出来。
(4)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
(5)下阕中哪句话是过渡句?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价?作者这样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6)本词的主旨句是那句?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
(二)重难点突破
词的下阙部分作者评论历代的帝王,分别用了“略输”、“稍逊”和“只识”三个词语,请问它们有什么含义?
点拨:“略输”、“稍逊”两个词语一方面表明了毛泽东对秦皇汉武
的惋惜之情,同时又对他们在历史上的贡献;而
“只识”一词则表现了毛泽东对成吉思汗只重武功忽视文治的之情。
(三)学法指导
学习本词,应该先弄清它的创作背景,在掌握上下阕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困惑所在:
三、组内合作,收获共享
(1)我们组讲解的问题是:
(2)我们组讲解的思路是:
(3)讲解中需要强调的关键点和重难点是:
四、课前热身,自我完善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沁()分()外妖娆()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
2、“沁园春雪”中的“沁园春”是词的()“雪”是词的()上下阕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课堂交流流程建议:
导入→课前热身→介绍背景→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揣摩关键词句→小结练兵
(二)交流点拨
可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弄清词各部分的内容;再细读课文,分上下两阙进行讲解分析;最后三读课文,揣摩关键词句,再次体会作者的情感。当然也可以把揣摩关键语句放到细读课文时进行交流。
六、课后练兵,体验成功
1、“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风流人物”指_______,全句表达的感情是________。
2、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
b.总领以下各句,为下文议论历史人物作铺垫。
c.引起下文,暗示历史人物对祖国山河的态度。
d.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又指出历史英雄人物为祖国壮丽山河而倾倒,为评论历史人物作了铺垫。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好处?
七、直击中考,幸福提升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特点。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沁园春雪》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诗词写景和议论的特点;
2.领会本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目标
1.理解诗词大意;
2.理解上下阕的内容层次及艺术手法;
3.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具电脑,投影仪,录音机,自制电脑软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读毛主席诗词》: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根据经验,学生会认为是吹捧之词)。
2.投影著名诗人柳亚子赞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一段文字:
“余索润之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赴陕北看大雪沁园春词一阕,展读之余,叹为古今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况余子乎!”
教师说明:这段文字决不会是吹捧,因为他写于1945年国民党统治时期,那时吹捧毛泽东,可能有杀身之祸。
下面,我们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
二、疏通字词,理解本词大意。
解释下列词语:
[沁园春]词牌名。
[北国]北方。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大河上下]黄河的上上下下。
[顿失滔滔]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意思是黄河水结冰了。
[山舞银蛇]群山好象银蛇在舞动。
[原弛蜡象]高原(上的丘陵)好象白象在奔跑。
[须]等到。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景象。
[分外妖娆]特别艳丽多姿。
[娇]美好可爱。
[折腰]鞠躬、倾倒。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略输]稍差。
[文采]文学才华,这里指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
[稍逊]稍差。
[风骚]义同“文采”。风,原指《诗经》里的《国风》;骚,原指《楚辞》里的《离骚》。后来“风骚”代指文学才华,。
[一代天骄]称雄一世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天所娇纵宠爱的人。
[弯弓]拉满弓。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
[数]数得上。
[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三、深入理解思想和艺术
1.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它们又分哪几层?
答案:这首词的上阕写北方雪景,其中前三句是概括写,中七句是具体写,后三句是想象雪过天晴之景。
词的下阕是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其中前两句起承上启下作用。中七句是评论古代帝王,后三句是抒发壮志豪情。
投影:
上阕写北方雪景
(1)概括写北方雪景(前三句)
(2)具体写北方雪景(中七句)
(3)想象雪过天晴之景(后三句)
下阕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
(1)承上启下(前二句)
(2)评论古代帝王(中七句)
(3)抒发壮志豪情(后三句)
2.上阕的写景,哪几句是实景,哪几句是虚景?
答案:从“北国风光”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实景;“须”字以下是虚景。
投影:
上阕写北方雪景(写景)
(1)概括写北方雪景(前三句)实景
(2)具体写北方雪景(中七句)实景
(3)想象雪过天晴之景(后三句)虚景
3.上阕哪几句是静景,哪几句是动景?
投影答案:
静景:千里冰封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动景:万里雪飘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山舞银蛇,原弛蜡象
说明意义:把静景写成动景,表明在毛泽东眼里,大自然是生机勃勃的,也表明他本人是生机勃勃、富有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的。还可以他的《念奴娇昆仑》、《沁园春长沙》印证。
3.“望”字可否换成“看”字?为什么?
答案:不可。因为是登高远眺,只能用“望”。
4.“顿”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顿”不可删去,因为它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5.下阕中,“惜”字含有哪些意味?
答案:“惜”中含有多种意味。
(1)含褒意,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英雄,具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贡献。
(2)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
(3)自信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投影:
惜
(1)肯定他们是杰出帝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贡献。
(2)批评他们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文学才华欠缺。
(3)自信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必将胜过前人。
6.下阕提到的五位帝王,诗人认为哪一位最缺乏文采?你的根据是什么?
答案:认为成吉思汗最缺乏文采。因为其他几位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而成吉思汗是“只识”弯弓射大雕。
7.主题句是哪一句?
答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8.这首词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它的写景和议论抒情有什么特点?
答案:这首词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这首词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千古,风流豪壮。
投影:
主题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雄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
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千古,风流豪壮。
重温高亨和柳亚子的评价以印证,说明毛泽东“一身文武双栖,将军利剑诗人笔”。
投影:
一身文武双栖,将军利剑诗人笔。
《沁园春雪》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掌握学习诗歌的一般的方法,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
2、学习诗歌情感与景物相生,描写与议论相结合的方法。
3、感受诗人的形象,感悟作者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并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学法指导】
1、将作者用文字所描绘出来的的景物形象化,在头脑中转变成一幅幅图画。
2、反复朗读,在读中悟,读中感,读中生情。
【课前热身】
1、选词填空:
⑴(饶、娆、挠)分外妖()美丽富()不屈不()
⑵(娇、矫、骄)戒()戒躁()小玲珑步履()健
2、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分外()数见不鲜()妖娆()莽莽()谦逊()数九寒冬()风骚()分别()可汗()不计其数()
3、动手查资料:
对于我国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你了解哪些呢?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成这首词的呢?请将你所搜集到的资料向同学们展示。
4、反复朗读这首词,体会: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
【课堂学习】
一、导入
二、交流预习情况,并让同学展示预习成果
三、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全词,注意节奏、字音。并尽力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2、听范读,并思考: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你能否概括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呢?
四、研读上阕
1、哪些句子总写北方的雪景?这些句子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怎样的世界?写景时,既有静景,又有动景,分别用了哪两个字?
2、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字引起?它统摄的句子是哪几句?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4、末尾三句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字可以看出?
5、词的上阕抒发词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研读下阕
1、开头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的相同点是什么?对于这些人物作者用了一个字作了评价,是哪个字?这个字有什么具体含义?(分小组讨论)
3、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作者怎样的伟大政治抱负?
六、研读探究
你心目中的“风流人物”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你更喜欢哪个时代的他们呢?是“往矣”的,还是“今朝”的?
七、揣摩运用
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上阕最后三句诗的意境。
《沁园春雪》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