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优秀教案5篇

时间:
Trick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有趣的教案内容和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轻松掌握知识,通过提前写好详细的教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确保教学质量,28好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沁园春·雪优秀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沁园春·雪优秀教案5篇

沁园春·雪优秀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朗读感受词的慷慨激昂的情感。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景、情的崇高美。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作品内容、感情,建立整体认知。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秋景的把握,感受词的崇高美。

三、德育目标

通过对抒情主人公及少年形象的把握,感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青年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以国家振兴为己任的伟大情怀,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词内容,学会赏析诗词。

2、感悟词人崇高的理想和开阔的胸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词是一种具有音乐性的作品,很讲究节奏、韵律,所以,只有诵读出来才能感受词的艺术境界,下面听录音朗读,整体感知此词的艺术境界。

(教师)从朗读中,你们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慷慨激昂

2、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看看能否读出这种情感?

3、学生朗读,边读边思考,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写景下片:忆事

三、鉴赏课文

(一)赏析词的上片

1、词的前三句给我们透露哪些信息?

(学生朗读,个别回答,老师总结)

交代观景的人物、时间、地点

2、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水、船、鹰、鱼

3、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色彩绚丽、生机勃勃

4、面对这样的美景,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对祖国河山的赞美

毛泽东又想到了什么?

明确:毛泽东不仅仅是感慨祖国山河的广阔、壮观,尤为祖国命运担忧,从而有了深沉的思考—国家的命运由谁来主宰,抒发一种忧国忧民之情。

(二)赏析词的下片

1、对于“谁主沉浮”的问题,作者在下片是否做出回答?

(学生带着问题朗读下片)

2、词的下片忆事,作者回忆了哪些事?(ppt展示毛泽东在长沙和同学们的一段经历。)

(学生诵读课文,结合诗句概括)评论国家大事;写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和军阀作斗争。

3、从诗人对往事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一群怎样的青年?

意气风发、才华横溢、蔑视权贵。

4、读结尾三句,这表现了青年毛泽东和同学怎样的气概?作者借这一问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激流勇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从而含蓄地回答上片的问题。

5、学生朗读下片,体会词人的豪情壮志。

四、启迪感悟

学完全词,你从这些革命青年身上受到哪些启示?

五、小结(ppt展示)

六、(若还有时间)听录音,再次感受词的意境,模仿录音自由朗诵,背诵全词。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上片:写景—绚丽多彩,生机勃勃

抒情—忧国忧民之情

下片:忆事—不平凡

怀人—意气风发、才华横溢、蔑视权贵、敢于斗争

抒情—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雪优秀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2、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文体知识

词,兴起于隋唐,和乐而歌,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还有乐府之称,如《东坡乐府》。

词的基本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以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

二、写作背景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

三、关于词牌“沁园春”

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叫沁水公主,沁水公主有个园林,“沁园春”就是由此而得名。

四、导入

自古文人多悲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笔下的秋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心目中的秋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笔下的秋天;“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刘禹锡笔下的秋天;“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晏殊笔下的秋天……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一同走进这位伟人的心田。

五、诵读(注意节奏、押韵)

六、课文解读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2、找出显示本词思路的关键词,尝试理清本词的思路层次

关键词:立、看、怅、问、忆、记

(1)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染——用拟人写法,写出秋色之深)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争——活现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突现鹰的展翅奋发,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鱼——翔浅底(翔——体现里鱼游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2)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竞——是对前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

(3)诗歌意象

诗歌意象中的“象”就是作者用以表情达意的载体(具体的事物)

3、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诗人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4、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5、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七、积累有关描写秋天的诗词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沁园春·雪优秀教案篇3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和毛泽东同志的相关经历。

2.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3.学会鉴赏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诗歌鉴赏的规律。

4.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自读、品读与朗读相结合,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语言的鉴赏能力,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诗歌写作思路,促进思维发展,培养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毛泽东词的意象,鉴赏词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形象,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毛泽东词的特点,领略诗词的艺术美,积累名句,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教学重、难点】

1.作者对湘江秋景的描写、融情于景的抒发,理解词中意象。

2.抓住关键词语,赏析诗句的表现力,培养学生鉴赏评价能力。

【知识链接】

词的基本常识

(1)词的起源: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2)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倚声”“填词”等。

(3)关于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

(4)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基础自学】

1.文学常识: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________,它决定词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的________,“长沙”是词的__________。

2.知人论世:

(1)毛泽东,字。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杰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伟大的革命领袖。

(2)《沁园春长沙》写于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四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的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该词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3.基础知识:

①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沁()园春漫()江百舸()争流怅寥廓()岁月稠()

峥嵘()方遒()浪遏()飞舟万户侯()

②理解下列字词在词作中的语义

漫江:舸:争流: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万类:霜天:

怅:寥廓:

谁主沉浮峥嵘:

稠:恰: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激扬:粪土:击水:浪遏飞舟:

4.读出诗的节奏,品味诗的情感。

5.整体感知:

(1)朗读全词,并概括词的上、下两阙内容:

(2)本词可以用四个字来理清思路,你认为是哪四个字(从词中找出):

(3)全词共有几幅画面?各命一个小标题。

【合作探究】

1.上阕写到了哪些景物(意象)?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用词中的一句话概括)作者面对此情此景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2.“自古逢秋悲寂寥”,文学作品中的秋景不少是萧条、肃杀的。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

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怅”原义是失意,此处应是失意吗?“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三句与前面写秋景有什么关系?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4.“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诗人从哪些角度写了“同学少年”?表现出他们怎样的精神风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中流击水”这一幅图有何深刻意义?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6.《沁园春长沙》诗人自我形象是怎样得以表现的?

【检测案】

1、“词”这种文学式样兴起于,成形于,盛行于;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每首词遵循一种格式,叫,这首词的“沁园春”就是;因为句子长短不齐,又称;按其篇幅的长短,可分为三种;按其风格的不同,可分为派和派两种。

2、下列各项中字词的注音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a、百舸(gě)橘(jú)子洲遒劲(强劲有力)

b、峥嵘(zhēngróng)携(xié)遏(è)制

c、漫江(满)寥(liáo)廓挥斥(斥责)

d、惆怅(chàng)稠(chóu)密辟谣(pìyáo)

3、下列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a、漫江碧透百舸寥郭b、沉浮携带仓茫

c、挥斥酋劲峥嵘d、遏阻惆怅激扬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粪土当年万户侯(作动词用,视……粪土)b、怅寥廓(失意)

c、挥斥方遒(强劲有力)d、浪遏飞舟(阻止)

5、诗词讲究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就把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景表现出来。选出本诗锤炼得精彩的字。()

a、独寒击翔b、染透争击

c、层漫遍底d、碧尽遍

6、下列句子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毛泽东的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豪迈”“雄壮”,这是和诗人的壮阔胸襟相联系的。

b、《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诗结构相类似,意境相似,都体现了作者开创一番辉煌的革命事业的伟大抱负。

c、毛泽东的诗词为千百万读者所喜爱,是因为其既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也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含。

d、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其诗词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7、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a、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8、“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个诗句的常序应当是()

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去。

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沁园春·雪优秀教案篇4

地位与作用:

老教材中42个单元只有一个单元是现代诗歌鉴赏,而《沁》则被编排在了这唯一的诗歌鉴赏单元的首位,新教材仅第三册就有三个诗歌鉴赏单元,而《沁》也被编排在了第一单元的首位,可见《沁》在现代诗歌鉴赏中是重中之重。如何指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感悟理解诗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习惯,如何让学生步入正确的鉴赏诗歌的轨道,都取决于教师对《沁》这首诗歌的教读方法和策略,因此上好这节课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教学安排:

1、教学内容:通过阅读鉴赏,了解诗词的写作特点,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真挚而豪放的感情,从而深入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2、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使用依据:电化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能够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展示。电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电化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电化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利用电化教学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教学方法: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确立依据见导语)

4、课时安排:一课时

5、教学流程:

(一)教学目标:

1、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确立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

(二)教学重点: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

(三)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确立依据:培养语感要靠读,理解诗意,感受意境,领会主旨要靠对凝练的语言的揣摩和分析)

(四)教学设想

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五)教学过程:

1、导语: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式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师讲: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2、(1)学生齐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毛泽东另外一首《沁园春·长沙》

?导入设计依据:〈沁〉是以古典诗词格律写成的一首现代诗歌,所以教学时必须让学生了解有关词的背景知识,而学生在初中初步学过毛泽东的另一首〈沁园春雪〉,由背诵〈沁园春雪〉导入目的在于温故而知新〉

(2)师点击“作者背景”并讲解

(3)本词写作背景: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设计依据: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

(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播放朗读录音

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设计依据:用标准的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

用毛泽东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2)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请两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老师最后描绘: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层层叠叠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红火;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在争相行驶。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间地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地大千世界,怎能不思绪万端:广阔无垠地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呢?回忆往昔,曾经同许多同志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那时侯,正当青春年少,风采发,才华横溢;同学们意气奔放,正显得遒劲有力,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xxx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设计依据: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4)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参照一下思考题思考讨论

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全诗诗眼是什么?

第一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第二问:学生回答,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

第三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3、师讲:诗歌是以高度概括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试体会下列红色字的好处

(1)独立寒秋

(2)层林尽染

(3)鹰击长空

(4)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设计依据:从细处着眼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功夫和创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代来的不同表达效果〉

4、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化抽象的描写为具体可观的形象

师讲: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

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再脑海里绘出秋色图,老师点击四幅图画,让学生欣赏。

?设计依据: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比较语言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不同,领略语言带来的无穷艺术魅力〉

5、师讲:下面让我们由本词展开联想,从自己的诗文词库里寻找与下面两句词意境相似的语句,加以品评鉴赏,对比感知毛泽东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学生回答: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学生齐背《江雪》

师讲解: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江”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近染”

学生回答: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背〈〈山行〉〉

师讲解: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蓬勃发展。

(3)老师提问:古人笔下的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的秋景为何如此绚丽多采,充满生机?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补充: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设计依据:比较

古代文弱诗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的心情写照,领会本诗流露出的诗人的革命豪情〉

沁园春·雪优秀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的博大气魄。

2.理解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3.在理解的赏析后进行背诵。

二.教学手段

1.老师串讲,师生赏析。

2.课堂朗读。

3.幻灯显示,电脑课件。

三.教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天,在一般人的眼中,往往充满了苍凉,充满了感伤,而我们的毛泽东主席在他年青的时候,却曾为秋天唱过一曲昂扬的赞歌,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充满动感,充满力量,充满浓烈色彩的《沁园春.长沙》。

(二).朗读全首词,在朗读前,先打出幻灯片,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容易读错的字。

[沁qin.橘ju.遍pian.舸ge.寥liao.浮fu.遒piu.遏e.]

(二)分析上阙

1.第一层(第一句至第三句)

[老师串讲]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提问“独立”,“寒秋”,“橘子洲头”,分别点明了什么

[同时,老师在电脑上打出这三句,并在旁标出学生回答的“处境”,“季节”,“地点”]

(2)这里的词序本来应该是“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提问:为什么作者却写成“独立寒秋”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出因为填词的需要,并说明词有一定的句数,格律要求。

[赏析]

△ “独”

(1)提问:为什么作者要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而不是三五成群,要求学生结合作者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谈谈。

(2)学生谈完,老师总结:明确作者为了逃避军阀耳目,才独自一个人登上橘子洲头。

[同时,以幻灯片打出《沁园春.长沙》创作背景]

2.第二层(第四一第十句)

[老师串讲]

深秋时节,作者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向北流去。

(1)提问:此时作者还看到了什么?

[同时,老师用电脑打出一幅湘江秋景画]

(2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切换上述画像,用电脑显示“湘江秋景图”一表,在“景物栏上打上景物名称。

[赏析]

△ “看”

(1)提问:作者以哪一个学将如此多的内容统领在一起。

(2)引导学生回想,初中学过《沁园春.雪》也用了领字,并提出下阙,同样用了领字。

[同时,以幻灯片打出《沁园春·雪》相关句子]

[老师串讲]

作者从眼前的山、枫林、江水等个别之景而联想到世上一切万物。

提问:这种写法称

[在电脑打上从点到面,从实到虚]

[赏析]

提问:这幅湘江秋景图具有怎样的特征?

学生回答充满生机。

△ “争”提出:船会不会自己争着行驶?

引导学生得出“争”既写船,又写人,写出了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 “翔”提出:能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江水清澈,湘江江水水质好。并问这句与上文哪一个相呼应?

(“漫江碧透”)

说明作者在这里用“翔”既写了“鱼”又写“水”。

[同时,在“湘江秋景图”中打出三个动词]

△ “竞”以一个“竞”字说明万物为生存,为发展不停竞争,引导学生得出,“竞”是

对前面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

提出作者不仅仅运用了动词,还用了数量词描绘这幅湘江秋景画。

引导学生装找出“万”、“层”、“百”,让学生分析作者用这三个词的妙处。

[在“湘江秋景画”上打上三个词]

提问:这幅画除了充满生机还具有怎样特征?

引导学生回答“色彩鲜明”、“色彩缤纷”,让学生找出这些色彩。

“红”、“碧”、“白”(船帆)、“黑”(黑鹰)、“蓝”(蓝天)。

[在“湘江秋景画”打上这些词]

△“红”引导学生得出红色往往给人朝气蓬勃,喜庆祥和之感。由此可见,作者当时

内心中充满激情。

△ “碧”引导学生得出秋天叶黄叶时,看到碧绿透明的江水,心情就如朱自清先生看

到梅雨潭的绿,那样兴奋、舒服、愉快。

⒊.第三层(第十一至第十三句)

[老师串讲]

面对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作者思绪万端,他提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问题。

提问:这是一个什么问题?

[显示“问题”在这三句旁]

提问:这三句与前写湘江秋景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自然界中之景物尚且不畏寒秋,互相竞争,况且,我们有生命有灵

魂的人。

[赏析]

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经历,体会这一问显示了作者青年时代以天下为己任的壮

志凌云。这里是体现了作者借景来抒情的艺术手法。

[总结上阙]

作者描写了眼前的秋景,借景抒了自己的豪情,并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四)分析下阙

上阙是老师串讲,师生赏析为主。下阙的教学采取老师点出关键,学生赏析为主。

[赏析]

△ “忆”要求学生联系作者的经历,寻找作者到底“忆”些什么,以及提出作者为何

要“忆往昔”?(意在写“今朝”,回答“谁主沉浮”)

△ “恰”

(1)让学生谈谈“恰”这个领字的妙处,让其描绘作者及其革命战友的当年

意气风发的画面。

(2)老师重点指出作者青春年少,革命热情奔放。

[显示一些1925年前作者的经历的图片]

△ “曾记否”三句

(1)让学生分析“击”、“遏”,领略人物的激昂豪迈。

(2)老师重点明确作者在这三句中把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推向高潮。

(3)让学生体会作者“主沉浮”,“到中流击水”的寓意。

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

沁园春·雪优秀教案5篇相关文章:

关于雪的作文四年级400字5篇

关于雪的作文四年级300字5篇

观看热的雪心得体会5篇

有关雪的活动策划参考5篇

观看热的雪心得体会精选5篇

我喜欢冬天的雪作文300字5篇

雪主题作文8篇

雪主题作文模板7篇

小班雪教学反思7篇

描写冬天雪的作文7篇

沁园春·雪优秀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98207